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参与、感知,实现语文课的“生活性”

时间:2024-05-09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洛阳路第一小学 杨鸿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有着很强的生活性特征。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已经走上了正确的轨道,但也仍然有些教师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没有真正地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语文的环境,缺乏实际参与活动的体验感悟,使得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造成了“学归学,做归做”的局面,失去了语文课的效能。那么,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在实际教学中切实体现语文课的生活性呢?本文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一、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不仅是语文课程的特点,也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有人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一块冰冷的生铁。”有效的导课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手段。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经历少,对抽象的东西理解困难,最易于理解接受的便是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亲身体验过的事情,以这样的形式导课,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其主题是“舐犊情深”。为了让学生感知父母的爱之伟大,笔者将“生日”引入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我们每年都要庆祝自己的生日,谁来说说你的生日都是怎样庆祝的?”学生一听,全都来了兴趣,争相发言,提升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用小故事、小游戏甚至一小段生活实录导入新课。只要是围绕课题有针对性的导入,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就一定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程的新授做好铺垫。

二、真正参与,才有真实的生活感悟

学生的参与、感悟不能替代。虽然大家都熟知语文课是实践性课程,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有时因为时间的限制,教师会代替学生说出感受;有时因为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会出现学生的假参与、假感受,不是人云亦云,就是说出一些条框类的大道理,而失去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效能。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措施让学生真正地融入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活动,有了真实的活动才能产生真实的体验。体验是维系课堂与生活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教育的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学生语文课程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还是以“舐犊情深”这一单元主题为例,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我想对您说”——给父母写一封信,说说心里话,旨在以书信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笔者在习作活动中设计了展示学生小时候的照片、请妈妈讲述成长历程、谈感受等几个环节,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生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猜猜他是谁”环节,当看到自己或小伙伴的可爱照片时,学生们兴奋、好奇;当听到妈妈动情地讲述孩子的成长时,学生们由衷动情,流下了感动的热泪,纷纷讲述起了自己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做的一些往事,言语中充满了感激。此时,不需要教师再三说明父母的不易,父母的爱之伟大,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回顾中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教育效果不言而喻,随后再来给父母写一封信,感情就真挚了很多。

三、以活动辅助感知,更好地提升语文课的教育实效

语文课既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三观”态度。在做人的教育中,最要不得的就是片面的说教,那是没有说服力的,即便当时学生接受,印象也不深刻,更可能存在假象,使得有些学生在家里做事是一套,到学校做事又是另一套。怎样将我们的教育理念真正渗透到学生身上,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避开说教,将教育目标融入学生喜欢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是达到教育效能的重要途径。

1.将教材内容与生活经历充分结合

虽然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都是源于生活的,但其文字只是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如何让学生从中得到真切的感受和真正的理解,那就需要他们亲身参与,而不是人云亦云。

例如,学习《祖父的园子》这课时,笔者发现班上四分之三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大多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课文。因此,课前笔者由课文标题中“园子”二字引入话题,请学生交流自己在农村的生活趣事。这次交流活动,学生很有兴趣,争先恐后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下面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农村孩子的简单、朴实、自由、快乐,在此基础上学习课文,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也能更好地感受文本所传递的那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2.发挥身边人的教育资源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爱的人,教师、小伙伴是学生最常接触的人。他们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直观有效地体现出来,绝不可忽视。因此,笔者认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太强,不免有些自私和霸道,在同学中有较多的争执但却很少谦让,也不懂得去主动帮助别人。在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笔者考虑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首先抛砖引玉,问学生:“你们是最弱小的吗?有没有主动帮助过谁?”班上有一位身体残疾的学生举手说某某同学曾经帮助过她,笔者马上对这个助人的学生进行表扬。接着学生就一个接一个举手说自己曾做过哪些帮助他的事情。在这次讨论后,班级中乐于助人的学生越来越多,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学生们用实际行动展示着思想教育的成果。

事实证明,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可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参与活动、真实感知的“生活性”教育是多么重要,它们能更好地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