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构建语文教学多元场域

时间:2024-05-09

刘芙华

【摘 要】新时代发展呼唤高质量教育,课程、课堂是其转化落地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是学生的母语学科,可以将具身认知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建构丰富而多元的场域:物理场域、心理场域、课堂场域、活动场域,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习得。

【关键词】具身认知理论 语文教学 场域

具身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新兴理论,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换句话说,人们高质量的认知、学习必须通过切身参与某项活动获得;从哲学的角度看,具身认知理论强调直接经验、真实实践的重要性。反观语文教学现状,尽管使用了新教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以语文要素的形式具体化,但大部分教师依然是用文本教文本、教知识、教理解,忽视生活中的学语文、用语文。

笔者在自主课堂变革实践中,将具身认知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重构教学空间和师生学习关系,创新教学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一、建构物理场域,形成“空间场”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嵌入环境的,学习主体身处的环境对学习有促进和干扰的影响。对学生而言,教室是他们主要的学习场所,因而,教师应该在开学初为学生营造安全、舒适、愉悦的教室环境,充分激活物理场域的正向促进效应。

1.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根据不同学段,为学生打造合适的学习空间。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教师进行教室空间的布局,涵盖墙面、图书角、黑板报、宣传栏、桌椅、讲台等。

生理需求:眼、鼻、坐、走等方面。班级格局清晰,墙面色彩合理,桌椅摆放根据课堂活动随机调整,图书角合理布置等。

安全需求:门、窗、图书角、桌椅、讲台、地面、劳动工具等方面。易碎品的布置管理,劳动工具的常规管理等。

社交需求:分位活动和互助两方面。活动方面包括作品展示、特色活动;互助方面包括比一比、小队(组)发展、好人好事等。

尊重需求:分为关心和评价两方面。关心方面包括友情提醒、队员心声;评价方面包括行规评价、学科评价等。

自我实现需求:给予学生时间、场地的支持,如教室后面空处设置休闲区、社团活动角等。

2.遵循不同课堂形式

传统课堂多采用传授教学,教室里的讲台、桌椅是不变的、整齐的、有序的。基于素养的学习更多地采用合作学习、参与学习、活动学习,因此,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方式,动态调整教室中学生桌椅、教室讲台的位置,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最契合的空间。如小组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拼成大桌、团团围坐;展示交流时,搬去桌子,留出足够的场地,让展示者与观众无障碍面对面交流。

因需而变,适当改变教室内的空间,形成舒适学习、浸润学习、自我展现的多元价值“学习场”。

二、建构心理场域,形成 “关系场”

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从中年级起,普遍有些畏惧语文学习,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偏低。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需要舒适的物理空间,更需要舒适的心理空间,包括:彼此信任、互学共长的师生关系;互动流畅、愉悦的课堂对话氛围;成长型思维的鼓励。

很多研究表明,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小学生正是从前习俗水平缓慢过渡到习俗水平,换言之,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动力。小学生更渴望得到知识权威者——教师的平等对待。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在小学阶段课时占比最多,学生与语文教师相处时间最长,因此,语文教师尤其要把平等关系的建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并且在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去控制化,去统一化,去结果化,学会换位思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通过温情、激励的课堂语言创设愉悦的对话氛围,推动学生持续、深入、快乐地学习。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语言评价引导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养成,如学习方式的评价——“这个方法真有新意”;学习结果的评价——“你一点都不怕困难,太难得了”。

三、建构课堂场域,形成“学习场”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要实现新课标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情绪,与自己的真实生活、真实感受连接,形成师生、生生合作、互动,借助现代媒体,协调眼、鼻、耳、口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形成具身参与式的教学流程,从而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1.课前发布台(5分钟)

导入引流,结合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开设“课前发布台”。学生以小主播、开火车、赛一赛等展示形式进行语文积累,以自然、轻松、主动的状态引发学习期待。

2.具身式参与(30分钟)

核心学习,组织学生进入新知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呈现各种性质的资源,或启发,或补充,或矫正,不断推动学习深入。启发、补充、矫正的过程是通过情境创设、真实体验、调动感官、思维深入、具身学习链接学生学习起点的过程,也是从教师全力地教转化到学生具身学的过程。

3.放松式延展(5分钟)

总结提升,这是课堂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經历了35分钟高参与、强效度学习后,感到身心微疲的阶段(低年级学生一般是在25分钟过后),因此,在最后一个板块,进行放松身体的小活动,如做手指操后,进行写字练习;闭眼冥想,回顾当堂收获;教师布置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学习世界。

四、建构活动场域,形成“实践场”

教师要着力建构语文学科活动场域,将学科知识消化、吸收、迁移、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素养。语文学科活动指向语文特质、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该将本学段、本单元的核心要点融入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结合以往经验,融入和转化当下习得的新知。

语文学科活动场域建构既要考虑学生学段特点,也要结合学习内容、学生实际、时代热点,做元素的融合处理。我们展开了三类活动的构建:

1.课本拓展活动

每一学期各个年级设计1~2个与本册教材密切相关的延展活动。

“轻叩诗歌大门”是四年级下册教材上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紧随现代诗歌单元。我们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延展,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勾连,形成三个系列作业。(1)发现眼:逛逛、赏赏校园,你最喜欢校园中的哪一种植物,为它赋诗一首。(2)诗意编:将眼睛看到的、心灵感受到的,以文字、图画的方式展现,编写属于自己的小诗集。(3)畅意颂:以小组为单位,举办班级诗歌朗诵会。

学习四年级下册习作《我的“自画像”》后,为了让学生内化和迁移写人的习作方法,我们设计了相应的系列活动:“以貌取人”“班级之最”“你了解他吗”。“以貌取人”:用一段话描述班级中一个同学的外貌,不出现人名,让大家猜猜他是谁。“班级之最”:选择班级中某个同学的某一突出方面,撰写演讲稿,在老师组织的“能人发布会”上进行发布。“你了解他吗”:学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选择班级中的一个同学,为其撰写评语,为班主任的期末评语提供参考素材。

2.校园阅读活动

我校历时一个月,分阶段、分年级、多层面组织开展立体阅读活动。横向,分为动态活动和静态活动。动态活动,即有声有色、有交往的活动,如朗诵、辩论、表演、跳蚤书市等;静态活动,即可将读书感受可视化呈现的活动,如个人阅读、读后感、思维导图、阅读过关等。纵向,每个年级建构特色动态、静态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全程参与、浸润阅读。斜向:从众到人,即人人参与,再班级展示,最后推选到校级展演。

3.节点语文活动

在学校生活的节点(期初、期末、寒假、暑假),关联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关联不同学段要求,关联语文要素,进行活动设计。 如暑假假期时间较长,教师可以开展“语文小达人进阶活动”,以四年级为例,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三本书,完成暑假语文活动的挑战。

新时代呼唤高质量教育,高质量教育的实现离不开高质量的课程和课堂,语文学科作为学生的母语学科,笔者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展开新的实践,带领学生从知识的传递走向知识的探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