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式”评价体系的开发

时间:2024-05-09

刘延革 张丽丽

【摘 要】数学“综合与实践”是综合性强、重问题解决的特殊领域,新课程标准提出增设此领域,虽实施十年了,其评价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缺乏理论支撑的完备评价体系。本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领域的多维量性评价指标、权重和多元评价表的“主题式”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个体智能发展情况的同时发展优势智能,建立“在学中评”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 多元智能“主题式”评价体系

一、构建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综合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兼具的学习方式,是实践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而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综合与实践有开发主体多元、内容选择生活化、学习方式自主、实施环境灵活开放的特征,更需要完备的教育教学理论支撑的评价体系作为方向引领。

二、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开发 “主题式”评价体系

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支撑下的“主题式”评价体系的开发,将打破单一智力测验的评价观,在真实的情境中评估学生在解决不同问题时表现出的多种不同能力,全面地反映个体智能发展情况的同时发展优势智能,实施人本智能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地发展。

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中,定义“智能”是人在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综合与实践:新课标在教学内容上设置了四个领域,“综合与实践”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主题式”评价体系:“主题”即“问题”载体。本研究以八种智能的个人发展为具体评价指标,累计、量化学生在“主题”实践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初步构建“主题式”评价体系。

三、综合与实践课程与多元智能理论

综合与实践课程强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综合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多元智能全面发展和智能本位。所以二者在过程中与结果上的目标是一致的、相契合的。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目标、开发、实施、评价都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相契合。

(一)综合与实践注重“综合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发展“创造力”

从课程的目标看,范文贵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中指出,综合与实践强调应发展学生问题解决、合作交流、反思内省等综合能力。加德纳于197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全面地反映人的智能发展情况,发展创造力,而创造力从概念上理解为一个多元智能结构,创造性成果就是这种多元结构复杂性和综合性的体现,代表着这些结构之间相互的作用。二者目标一致,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开发“综合与实践”评价体系是可行的。

(二)综合与实践注重“问题”,多元智能理论“情境化”真实问题情境

从课程的开发看,综合与实践强调问题解决,以“问题或任务”序列作为课程架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情境化”,即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与综合实践课程结构的“以问题为载體”是一致的,聚焦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习品格,这是综合与实践评价有效进行、真实发生的必要条件。

(三)综合与实践注重“过程”,多元智能理论发展“个性”

从课程的实施看,综合与实践重过程,强调“自主实践”,有其自主性、体验性和发展性的特征。而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发展优势智能,认为每一种智能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八种智能会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组合,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潜力,每种智能发展轨迹和组合也都不一样。综合与实践提倡开放、自主地解决问题,就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展轨迹,为发展优势智能提供舒适的空间。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为构建综合与实践多元量性评价指标、权重的评价体系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全面地反映个体智能发展情况的同时又发展优势智能,建立“在学中评”的评价机制,实施人本智能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地发展。

四、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主题式”评价体系

(一)“主题式”评价体系内涵

“主题式”即以“真实问题情境”为导向的学习方式。“主题式”评价体系即在真实的情境中评估学生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的多种不同能力,累计、量化学生的综合表现,构建“主题式”评价体系。

(二)“主题式”评价体系构成

泰勒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根据泰勒课程评价原理,评价程序归纳为四个步骤:确定目标;创设评价情境;选择和编制评价工具;分析利用评价结果。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采用这样的步骤进行。

1.评价目标及权重分布

首先,将多元智能结构作为评价体系的一级评价指标(见表1),再细化内容作为二级指标并设置权重,一级指标是八种智能,二级指标是每一种智能在行为中的具体表现,权重的分布依据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智能价值设置,数学实践活动主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因此偏向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的权重最高;其次是语言智能和内省智能,因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既要清晰表达又要善于分析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会把自己调整到优势智能的最佳状态,激发更大成就并学习新经验的动力。而人际交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占权重不高,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也相对重要,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能力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察觉、判断能力的体现。运动智能与音乐智能占比较低,暂不纳入。

2.创设适切的“主题式”情境

Marinello & Cook(1994)指出,教师在选择主题时要关注学生特定的发展水平、课程标准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调查、可用的资源等方面。因此,他们总结了有意义的主题的九大来源:①学生的共同兴趣;②青少年作品与读物;③当前事件;④当地或社区资源;⑤文化遗产;⑥教师的兴趣或专长;⑦教科书里的主题;⑧物体、器皿;⑨抽象概念。

依据以上有意义的主题的九大来源,本研究中的“主题”一方面源于教材知识型单元的开发,以单元学习内容为素材,设计贴合单元重难点的真实问题情境开设主题实践活动,称之为“微型”主题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是教材呈现的综合性更强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称之为“大型”主题实践活动。以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为例,“数学好玩”中的“设计秋游方案”就是“大型”主题,而其他多为“微型”主题(见表2)。

3.选择和编制评价工具

(1)“微型”主题的实施与评价

“微型”主题是由学生自主发现、提出,自主设计、完成,因此开展形式主要是个人探究活动,也可以与感兴趣的同伴一起完成,每周一个“微型”主题,通过周作业的形式完成。评价方向是学生主动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的习惯和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创新意识。评价方式主要采取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评价量表见表4和表5)的方式,最终折合成期末总评100分的5%,形成个体参与实践活动的习惯和意识方面的学期评价(见表3)。

(2)“大型”主题的实施与评价

“大型”主题的开展形式是小组合作研究。通过一个“大型”主题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并根据问题设计思路,制订简单的方案进行解决;解决问题后会交流分享成果,能够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因此,评价方向是个体的综合能力,评价方式教师评价(见表1)和同伴评价(见表6和表7),最终折合成期末总评100分的5%,形成个体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方面的学期评价(见表3)。

4.综合实践评价结果纳入学期总评

每学期通过多“主题”累计评价,关注“习惯”“意识”和“能力”,累计“微型”主题和“大型”主题两项成绩,形成学生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总成绩,占学期总评的10%,作为学生个人学期评价手册中的一项重要数学成绩。学生只有在每一次的活动中都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在系列的主题活动中,不断勇于探究,习得策略,养成自主参与、独立思考、合作研究的习惯。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主题式”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不同的智能总是相互作用的”,提倡对学生的多元智能水平及优势智能倾向做出评估,泰勒在评价方法上也倡导多元化,在“主题式”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中体现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和评价维度的多元,评价主体可以包括教师、学生、同伴、家长、专业人士等,评价维度的多元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智能发展需要,学生自评有利于发展内省智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关注过程性内省智能的发展;学生互评发展语言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专业人士评价使学生的问题解决更有深度,发展自然观察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等。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将更全面地发展个体的智能结构,同时发展优势智能。

(一)内省智能量表——学生自评表、教师评价表

在“主题式”活动中,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表(见表4)和教师评价量表(见表5),引导学生从主题的选择、研究与实施、结论与收获几个方面,进行及时的自我评价,通过星级评估学生参与整个活动的表现。

(二)语言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量表——同伴互评表

同伴间的量性评价应关注语言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同组同学对同伴共同完成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的量性评价(见表6);其二,组间互相欣赏实践作品的量性评价(见表7)。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根据主题活动,教师要制定相应的作品欣赏的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标准实施这一项内容的评价,这样评价会更有指向性和科学性。

(三)自然观察智能、运动智能和音乐智能评价——专业领域智能评价

在“微型”主题和“大型”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涉及自然观察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的研究领域有可能不是数学教师所擅长的,因此专业人士的评价就显得更专业、更有深度和广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激励作用。专业人士的量性评价作为加分项体现在期末总评表中(表3),加分标准因人而异。

如何做到让更多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评价呢?需要教师搭设平台,利用日新月异的网络平台就是一个高效、便捷的方式。推荐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张老师成立数学社团,创建社团公众号,把学生的“微型”主题和“大型”主题研究成果在公众号里发布,引发家长的参与和转发,各行各业的家长中不乏相关的专业人士,在评论区从更广泛的视角给予评价和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研究变成了焦点会很受鼓舞,同时还能收获专业指导,将小专题研究进行得更深入、更科学。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主题式”评价体系相对健全、闭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智能结构,累计、量化评价学生在“主题”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填补量性评价数据及过程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空缺,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主题式”评价体系关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发展领域和特点,倡导综合与实践领域无差生,只有优势发展领域不同的学生,势必发掘出学生的潜在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个性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马云鹏,张春莉,等.数学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齐.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8.

[4]张苗玲.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评价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6.

[5]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 缪小春,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