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校本教研:需在“真”“实”之路上行走——一所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改革之旅

时间:2024-05-09

江苏扬州市甘泉小学 徐长凤

在实践中,许多管理者有个共识:一个学校校本教研的成败和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进程的快慢和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校本教研,成了教研行政部门在“飞检”、视导中,对一个学校评估的必查项目之一。可是,案头能查到的只是一些简单的记录,而在校本教研现场,我们却常常发现这样的镜头——台上,教师讲得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台下听者,却无动于衷,昏昏欲睡;研讨之时,要么三缄其口,沉默是金,要么敷衍塞责,不痛不痒,要么夸夸其谈,漫无边际……总之,教师总是游离在教研之外。可见校本教研框住了教师的人,却没收住教师的心。对组织者而言,校本教研似乎成了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舍,想改变,却又心余力绌。

一、缘起

一天,一位心理学专家为家长做了一场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会中专家打了个比方:一个瓶子,如果要往里面装水,不打开盖子可以吗?盖子开了,水才可以流进去。这个很简单的设喻,却让我们心头一亮,促使我们再次认真地审视这个问题:我们的校本教研打开教师的心了吗?如何打开教师的心呢?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想情怀,在专业发展上,也有着不一样的诉求,只有先了解这些,我们的教研活动才可能走进教师们的内心。

二、调查与分析

我们对教师进行了细致的走访:适应期的新教师,希望尽快了解上课的各个环节,学习具体可行的一招一式;成熟期甚至“高原期”的教师,更期待专家的参与,寻求新的理论指引。有教师认为,课堂是研究的主阵地;还有教师觉得,科研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在合理化建议中,他们对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一针见血——不“实”。一是实用面不广,不能满足更多教师的需求;二是实践性不强,教研和实践“两张皮”,对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作用不大;三是实效性不高,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思考与实践

(一)课例研讨——有真材实料

课例研究是校本教研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大多为同课异构,同题异构,异课同构等,但是,无论哪种形式,为了让大部分教师能在课例研讨中学到真才实学,在教学内容、上课教师、研讨过程上都可以有所突破。

1.课题覆盖面广

课例研讨的内容,需要百花齐放,为避免年年岁岁课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消除重复无效的研讨,研讨的课例需要按照学科特点,有规划地选择合适的内容。可以是根据同一类课例的同课异构,也可以是同一领域不同年级的同题异构,还可以是不同课题同一教学思路的异课同构,每次选择其中一种,时间久了,每种课型,每个领域、每个年级就都有了代表性的课例研究,这样既避免了研究的死角,也避免了重复性的无效劳动。

2.教师共同成长

校本教研不应该成为面子工程,只是为了学校完成任务。为了让各科教师都能在课例研讨中得到发展,避免出现教师在低水平上的同质化现象,学校需要为各类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

(1)骨干教师示范课。可以选两位骨干教师同台,既有利于教师们表达自己的教学主张,又便于教师们在碰撞中提升;也可以让一位骨干教师与“专家”同上,这里的“专家”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让新教师直接移植骨干教师的课,这种方式不仅可让新教师在模仿中理解,快速度过适应期,也可促进骨干教师思考课堂的得失,提升学习力;还可让全体教师通过比较研究,深度理解教者的意图,提高思考力。

(2)新教师成长课。新教师还可以采用一课多上多磨的形式,经过自备—初上—师傅指导—复备—又上—全体教师指导—再备—再上……快速度过适应期。当然,最后的汇报课,还可采用师徒同上的形式,这样的方式,主要是能够让徒弟不依赖师傅,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青年教师参赛课。青年教师代表学校参加区及以上的课堂教学竞赛,同样是一课多磨,经历选手独自备课—全校教师共研—再备—再研……在这样循环反复的过程中,让教师能够根据一个课题进行细思慢想,既让参赛的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又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让全体教师共同经历提升的过程。

3.过程丰富多彩

每次的课例研讨不仅是个别上课教师独立思考、公开展示的过程,也是组织全体教师培训的过程,还是全体教师互相碰撞,共同建设,经历教学、培训、研究的过程。我们认为课例研讨,可以沿着下面的程序开展:①组织者教材解读培训;②执教者设计意图说明;③所有教师参与课堂观察;④相关的现场调研和抽测;⑤教师代表现场建设性评课;⑥全体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研课。当然,每次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有所侧重,如多媒体辅助课件、教具学具、板书设计、教案的整理、甚至教师上课的语气教态、站位、服装等,虽然这些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细节,可是像一颗颗珍珠,都是真材实料,教师一次教研捡一两颗,久而久之,就可串成各式各样的“项链”,课堂教学水平就会有所提升。

(二)课题研究——带真心实意

校本教研中,任何一种形式,时间久了,教师都会出现审美疲劳,课例研讨也不例外。加入课题研究,既可避免教研、科研“两张皮”的现象,还可让校本教研的“长、宽、高”都有所增加,同时,提升教师的研究力。下面以我校的省级课题“农村小学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的策略研究”为例具体说明。

1.拓宽度——课题研究,让校本教研内容更丰富

首先,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我们对各年级师生进行调查,系统了解和分析了当前开展数学实验的现状;其次,梳理了开展数学实验的内容、时间,并进行了集体备课;第三,相机进行了开展实验所需教学学具的整理和开发……

2.加深度——课题研究,让课例研究更深入

第一,既归纳总结了开展一般数学实验的大致步骤,还分类总结开展数学实验的几种主要课型范式;第二,在实验的开展中要避免一味“抄近路”“走过场”,让实验真正开展,让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第三,研究发现,同是数学实验,在不同年级开展也有差别,低年级,侧重于浪漫,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触摸数学的双手;中年级,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定的实验规范、流程和方法等;而高年级,教师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延长度——课题研究,让教师对教研的理解更全面

依据学校的大课题,有的教师结合自己的兴趣点、任教班级,开始了个人的小课题研究;有的教师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到了学生身上,在班级布置中,加入了学生的实验作品;还有的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微课程开发中加入了数学实验带来的动手动脑的理念……

(三)团队建设——伴真情实感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一般情况下,学校的校本教研是以学科为团队的,但是,学校的教师,是具有不同思想、爱好、情怀的一批人,仅一个团队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还可组建和加入更多的团队,让更多相同志向的教师走在一起,在更高的平台上走得更远。

1.教研与写作一体

教育写作常常是教师发展中的一个制约因素。学校组织部分教师加入的江苏凤凰智库教师发展共同体,与多个学校结成联盟,在多校联合教研中,教研与写作一体的组织模式,不仅让教师们每年都有机会和特级教师同台,还能促进所有参与磨课和听课教师的反思、对比和研究,还可发挥校本教研更大的效益,让教师有输入也有输出,提高教师科研写作能力,催生教师论文发表等。

2.培训和公益结合

部分教师参加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萨提亚模式培训工作坊、正面管教工作坊等,让他们在接受培训,获得成长的同时,还能学习到更多的技能,从而帮助更多的人。

3.规划和成长共生

怀特海曾说过:教育是有节奏的,需经过浪漫期、精确期和综合期。青年教师成长营、读书沙龙、金牌教师寻访、一课三磨等活动,让新教师尽快度过适应期,走进成长期、上升期;名师工作室,三年一次的长期规划,每年一次的短期规划,针对性的专题阅读、分享,名师展示送教活动,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辐射作用的同时,也使新教师消除了职业倦怠,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校本教研,注定是一条拓荒之路,虽免不了磕磕碰碰,但成功的体验,却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真材实料的课例研讨,帮教师慢慢打开了成长之门,走上了成长之路;真心实意的课题研究,让教师搭上教改顺风车,进入成长的快车道……校本教研,这一最接地气的方式,在我校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它正助力着越来越多的教师,攀得更高,走得更远,成长着自己,幸福着学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