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析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指导策略

时间:2024-05-09

江苏连云港市柘汪中心小学 张 艳

中央电视台的文化节目《朗读者》使笔者深深体会到汉语言的无穷魅力,一封封家书、一段段名著在朗读者饱含深情的朗读中让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由此,笔者也开始反思当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现状:为什么一篇篇好课文被学生读得七零八落、磕磕巴巴?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懂朗读技巧,不会朗读课文。因此,笔者想谈一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指导方法,与各位同行切磋、共勉。

一、朗读的重要性

汉语普通话有四种声调,人们无论用普通话说话还是读文章都极富音乐美和韵律感。由于小学生不懂朗读技巧,他们很少能读出课文中的音韵美与意境美。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对朗读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朗读有利于激发情感,理解文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每个学段的朗读要求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为朗读可以把无声语言转变成有声语言,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悟。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要眼、嘴并用,对大脑皮层的语言反应区形成双重刺激,不断强化大脑对语言文字的应激反应,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更准确,更能体会到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朗读有利于培养语感,发展想象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就是说学生把课文读多了、读熟了,即使老师不讲解,自己也能悟出文中的情感与蕴意,这种现象叫作“语感”。汉语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有时候字面上表达的是一种意思,可是在字里行间却又蕴含着另一种意义,而这种隐含的意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读者通过朗读时的重音、停顿和语气变化才能表现出来(语感);并且朗读也是学生的个性化语文体验,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会读出不一样的感觉,在学生脑海中对文本映射出的画面也各不相同,对发展学生的语文想象力非常有益。

(三)朗读有助于“吸收”与“倾吐”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吸收”;二是“倾吐”。“吸收”是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化积累的过程,“倾吐”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表达(说话、写作)的过程。而朗读有助于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吸收”得更快、更深入,“倾吐”得更好、更到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形象地揭示了语文知识“吸收”与“倾吐”的本质。学生如果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课文的语言规范和思想情感,自然而然地把课文的构思布局和遣词用句储存在大脑里(吸收),在需要使用时,就会“胸有成竹”,熟生成巧(倾吐)。

当然,朗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远远不止这些。朗读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它让学生在朗读中能够充分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传统文化美和悠久历史美,让学生的思想得以启迪、心灵得以净化,使学生心中油然生发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一)要学会停顿

很多小学生读课文时胡乱停顿,要么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要么读得句不成句、段不成段。正确的朗读是要有规律地停顿,让别人清晰地听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隔。

1.自然停顿

对小学生来说,首先要在朗读中学会自然停顿,像读到逗号、顿号、分号、句号等标点时要自然停顿一下,在读完课文的题目和一段话时也要停顿一下;另外,在读完题目、一句话(句号、感叹号、问号、省略号前面的话)或一段话时停顿的时间要稍长一点(比读逗号等标点停顿时间长),这样听者就能明确听出哪是一句话,哪是一段话,哪是文章的题目,使学生的朗读表达更准确、更清楚。

2.句中停顿

句中停顿是指学生在朗读时,在句中某个短语或词语之后停顿,以达到换气、强调、强化节奏感、转换语气等作用。

例如,部编本三年级下册“燕子”一文中:“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从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稻田上了。”这句话里“斜着身子”“唧”“那边的”后面的停顿一是为了换气,二是为了强调小燕子动作的优美与轻盈。

另外,古诗词的朗读除了要按标点自然停顿外,还要在每句中有几处停顿,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的停顿可以让学生读出古诗词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句中停顿是一种朗读语感的显性表达,也是学生朗读层次比较深的体现。对初学朗读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度,需要教师悉心指导,以及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出语感,以后在遇到情感比较强烈或比较长的句子时,学生能够自己根据语境和语意自由发挥。

3.话语中停顿

学生在朗读中经常读到人物的表白和对话,需要用停顿和强弱等表达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像人物在哽咽时说的话要断断续续;生命垂危时说的话要有气无力、戛然而止,等等。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强化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和揣摩,让学生通过朗读领悟到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与停顿的要领。

例如,天上的毛毛雨下个不停。一棵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读这句话时,要求学生不但要在省略号处停顿,在“我们都”“喘不过”后面也要停顿一下,这样读就可以表达出杂草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的语气。

上面列举了几种比较典型、常用的停顿方式,其实朗读停顿的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具体指导学生,但不管用什么方式停顿都需要学生反复读,反复练,才能读出该有的情感和效果。

(二)要读出轻重音

在朗读课文时,如果学生把每个字的声韵调都原原本本地读出来,听起来就会很生硬,缺乏美感,主要是因为在朗读中没有区分轻重音。在朗读时读出重音和轻声能起到强调语气、升华情感、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学会读出课文中的轻重音非常重要。

1.进行轻重音专项练习

为了让学生对轻重音的读法了解得更全面,教师可以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轻重音朗读的专项训练。

例如,(1)这个东西很便宜。(2)我到了这儿,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

在例句(1)中的“东西”是指物体,“西”的读音要弱化,读轻声;在例句(2)中的“东西”表示方向,朗读时“西”要读原声调,并且“东西南北”这个词语要读重音,以强调“我”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后,没有方向感的尴尬。

2.在课文朗读中指导轻重音

例如,“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里描写小燕子外形的几个词语都要读重音,以强调小燕子的漂亮可爱,表达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尾巴”的“巴”、“燕子”的“子”要读轻声。

这样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轻重音朗读训练,能够迅速提高学生对轻重音的把握和运用技巧,使学生的朗读渐入佳境。

(三)要读出语调和语速的变化

学生除了要掌握朗读时的停顿、轻重音技巧,还应注意语调的变化和语速的快慢。

例如,“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读“赶集似的聚拢来”语速要快,要读出赶集、聚拢的意味;读“烂漫无比”时,语速要放慢,语调要加重,要读出欣喜之情,使人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

(四)进行综合朗读训练

无论是朗读中的停顿、轻重音、语调及语速的变化,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生往往要综合运用这些朗读技巧去读课文。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朗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停顿、轻重音、高低、快慢等朗读技巧,使学生的朗读水平越来越高,能够自如地音随意转、气随情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朗读技能的培养和提升,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充分享受汉语的语言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与表达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