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角色定位的思考

时间:2024-05-09

江苏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 许春良 杨晓亚

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时代、社会的要求和所在学校的共同愿景而作出的能够促进教师有计划的可持续发展的预期性、系统性的自我安排和设计。角色定位则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作为复杂社会的一员,有不同的身份和社会角色,同时,教师角色定位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校有必要对教师角色的阶段性定位和专业化目标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而言,有必要指导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依据这一规划展开日常教学工作,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定位职业角色,有效促进专业发展。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便是角色定位,学校管理者要引导全体教师形成整合化的学科意识、反思化的教学意识和终身化的学习意识等,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发展自己。

一、认识自己:形成整合化的学科意识

英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学者阿瑟·韦利曾直言:“自我认识是教师了解他们自己、获得自我接受的正确态度的最重要的条件。”但人在一生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恰恰就在于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即使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苏格拉底自称一无所知,他最为人所知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他进而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他甚至认为道德行为也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当前从业教师一般需要两种类型的知识才能胜任:一种是教学过程知识,包括各种流派的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另一种是学科内容知识,也就是教师所掌握的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各类师范教育的内容也无外乎这两大类,这些未来的准教师被告知其将从事的工作就是利用教学知识让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知识,并以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

然而,持有这种单一角色定位的教师正遭受着由知识整体观而带来的严峻的职业挑战。此观点认为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的事物所组成的统一整体,因而所有知识究其本质而言都是相互关联的,知识的发展是一个从综合到分科然后又走向综合的历程。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所以教育一开始就应该高于学科,应该立足于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这也是“立德树人教育观”背后的逻辑支撑。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之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所以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全面发展教育观”,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加以阐述,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德育与其他几个方面的整合。要想落实“全面发展教育观”,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改变教师内心深处的“学科本位”角色定位,改变将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片面强调学科知识等传统教育习惯,形成整合化的学科意识。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可以考虑开展全科型教师、包班型教学、跨学科课程、STEM教育等教学实践研究活动,鼓励并帮助教师从单一学科角色转型为整体教育者角色。

二、调整自己:形成反思化的教学意识

为什么学校中大多数教师做的是重复性教学工作?为什么他们乐于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教授同一种知识内容,完全不管这一知识内容是否需要更新,这一教学方法是否需要改进?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类教师在潜意识里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经验型教师”?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教学反思意识。“反思”这个概念最初来源于认知心理学理论。舒尔曼曾对“反思型教师”下过定义:“所谓反思型教师就是会经常回顾、重建、重现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这些教师总是能够用事实来解释一切。”如果用这一标准来衡量,那么真正的“反思型教师”的确少之又少。

台湾学者王诞生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分为五个阶段。生涯起点阶段:教师生涯前三年,由于面临工作的复杂性和压力,投入教育事业的热情日渐削减。稳定阶段:三年适应阶段之后,教学技能逐步提高,工作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行动或自疑阶段:行动是指由于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自疑是指因为工作的稳定而开始怀疑是否有必要投入一生的心力于教师职业。平静或保守阶段:平静是由于体能及热情均处于衰退期中,所以能用平静的心态对待这一过程;保守则是因为已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常对教育改革持保守态度。脱离阶段:指教师已临近退休,准备离开教师岗位。这一理论对于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许多新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学会取悦他们的领导及同伴教师,以便在评价中获得他们的认可和高分,以至于在教学活动安排及教学内容选择上,尽管教师们内心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是他们选择了获利,学会了保持沉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学校、教师缺乏反思型的教学氛围和意识。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并不是一朝形成的,对于教师个人而言,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把反思者作为一种重要角色。比如:在进行某个内容的教学之前,要反思自己以往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的效果如何,采取了何种教学评价方式……经过这一系列的反思之后形成新的教学预案。又如:在完成了一项教学活动之后,教师要及时做好教学后记,哪个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最高,哪个内容的难度需要调整以适合学生的真实认知情况,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是否合理……之所以说教学注定是一项充满遗憾的工作,原因就在于教师可以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效。教师不断调整教学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在不断地通过反思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

三、发展自己:形成终身化的学习意识

***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师为什么要进行终身学习呢?为什么说终身化学习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呢?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的知识观较之以往发生的变化。传统社会之所以认为知识最有价值,一方面是因为知识(特别是文字化的知识)往往只为少数阶层所独占;另一方面是因人们将知识视为确定的、绝对的真理,是通过对人类经验的归纳概括而抽象出的关于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因此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现代社会知识观则不然,人们开始意识到知识具有不确定性、个体性和缄默性等特殊属性。不确定性是指知识只是各种假设或猜测之一;个体性是指知识必须经过每个不同个体的独特建构和实践;缄默性指知识在很多情况下是以人的整体经验为基础而内蕴于心的,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说,因缺乏格式化、规范化的外在形式而不易保存、传递和分享。

在传统的教育文化中,教育与人的生活就业关系最为紧密。即使是在古代,读书也大多是为了谋个一官半职。现代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已慢慢转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专业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持续发展。现代社会的这种知识观对教师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并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具有启发作用。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教师长期被赋予了知识灌输者的形象,凭借着一本教材、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即可走遍天下,极少涉及自身终身发展的愿望与规划行动。有学者认为:为了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自身必须先成为终身学习者,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必须时刻提升专业能力,为学习日益复杂的知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教师必须不断发展人际交往素养,从而更有效地与学生、家长、同事展开交流互动;三是教师必须坚持培养自身组织管理能力,以便随时创设具备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学习。随着信息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教师所面临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已发生急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通过参加各种在职校本培训、学历提升教育、专项技能训练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拥有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提高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的能力,具备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素质。

现代教育较之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注重学科整合、注重全人教育及终身学习,我国教师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清晰地认识自己,及时地调整自己,终身地发展自己,树立新时期教师的新形象、新角色、新常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