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有机”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时间:2024-05-09

江苏溧阳市文化小学 蔡雪飞 彭琴仙

学校课程建设是对学校课程蓝图的勾勒与落实,是学校整体发展与特色彰显的核心,也是学校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全方位地反映着学校的办学思想与教育哲学。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经过历史回溯、现状把脉、多方调研及专家咨询等多重路径,将学校课程确立为“有机”课程,旨在以过程哲学思想为指导,建构一种有根的、整体的、关系的、过程的、发展的、创生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建设的理性叩问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学校最初将课程整合为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个体系。基础课程重在聚焦核心素养,主要在语文学科进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粗浅尝试。特色课程重在关注基本素养,包含德育课程、书法课程、动画课程和心海导航四大必修系列。活动课程重在满足个性需求,分为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六大类,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学生进行自主选择。

聚焦课程实施情况,学校清晰地认识到,已开设的课程,虽然门类较多,涉及面较广,较受学生欢迎,但总体来看,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整体架构度不强,稍显零乱与随意;体系关联度不高,每个课程各自为政,缺少互动;课程质量度不高,很多课程有些许重复交叉的部分;与儿童课程需要匹配度不够,没有很好地满足儿童多样化的兴趣与偏好;课程开放度不够,对儿童可能的几个交往世界的关注还有些局限。所有这些不足意味着已有课程还无法达到“有机课程”的标准与要求,所以进一步重构、优化与完善迫在眉睫。

二、“有机”课程的本质内涵

“有机”课程秉持“课程即机会”这一基本的课程观,从总体上致力于成就儿童发展的多种可能,致力于关照儿童生活的多个世界,致力于回归小学教育的本体意义。“有机”课程始终将“符合儿童成长的规律与特征,适应儿童学习的需要与偏好,支持儿童交往的过程与质量”作为核心准则,一以贯之。

(一)“有机”课程的规划愿景

“有机”课程的规划愿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注鲜活的生命。有机课程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关注儿童生命成长的整个过程,指向儿童生命姿态的充分展开。二是满足热切的渴望。有机课程试图积极地回应儿童内在生命的呼唤,让儿童充分地享受好奇被释放、未知被触碰的整个过程。三是创造多彩的生活。有机课程强调儿童与自然、社会实践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以此为通道和契机,为儿童创造五彩缤纷的生活。

(二)“有机”课程的内涵解读

“有机”课程始终以“儿童中央、自由成长、互赖互依、共荣共生”为根本的目标指向,以“普遍关怀、普遍联系、普遍交互”为核心建构依据。有机课程强调始终以有机的教育理念贯穿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即在主题确立、内容选择和资源开发上,充分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充分关照儿童的需要与偏好,充分连接儿童成长的过去、当下与未来,以及儿童与自我、儿童与自然、儿童与伙伴、儿童与世界的交往;在组织架构上,既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互洽互嵌与彼此沟通,也主张每个课程内部系统的自洽与动态联动;在运行实施上,始终将“解放儿童”放在首位,鼓励儿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与主导性,保障儿童作为不可替代的亲历者深度展开学习历程的权利,通过引入最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如体验式学习、研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交互式学习等,促进儿童自主、自在、自觉进而自由地成长。有机课程的整个体系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整体面貌。

三“有机”课程的综合构建与实施

依据有机课程的愿景与理念、定位与要素、目标与旨归,学校对已有课程进行了整合与重构,确立了三大课程系统,即“大奠基课程、大渴望课程及大探索课程”。“大”代表着超越性与开放性,在“大奠基课程”中体现在对学科课程不断丰富与延展;在“大渴望课程”中体现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优势特长设计课程;在“大探索课程”中体现在儿童从文小向着更广袤的世界进发。

(一)“大奠基课程”

“大奠基课程”主要指向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旨在完成国家的育人目标与课程标准的专业要求。根据学科课程的性质与内容,将其统整为五大板块,即“道德与修养”“运动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字与科学”“艺术与审美”,每个板块包含1~3门学科课程,例如,“数字与科学”中便统摄了数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等,形成了一个小系统的组合。除此之外,围绕着具体的学科,开发相应的学科拓展课程。“大奠基课程”为必修课程,严格遵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实施,全部学科课程开齐开足,并将“学科拓展课”与“学科整合课”放入学科课程课时中加以落实。

以英语学科为例,开发了英语主题式拓展课程体系。它是在坚持国家课程基本精神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围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对现有英语课程进行丰富和延展,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其中的嵌入式课程,侧重在各单元的Sound time板块中,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增加“瑞格叔叔Phonics”教材中相关听、说、读、写、看等学习活动,激发拼读兴趣,系统掌握发音规则与拼读技巧,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拓展类课程则基于教材主题和学生需求,采用“1+2+X”的阅读模式,即一篇必读文本,二篇选读文本,若干篇推荐文本,为学生补充适合不同阶段认知发展需求和语言发展水平、题材和体裁丰富的读物,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培养文化品格,提升文化自信。

在实施“大奠基课程”的过程中,倡导常用交互式学习方式。所谓交互式学习方式即儿童作为发起者,主动地与教师、伙伴、课程、环境、资源等建立联系并交换信息,通过亲历与反省、洞察与想象、假设与冒险等多种方式进行意义互动,习得新知、提升技能、增强能力的持续自我更新的过程。

(二)“大渴望课程”

“大渴望课程”主要指向儿童的兴趣与偏好,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课程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优势特长为目标。在课程实施时,弱化知识目标与结果导向,而更强调过程性与生成性,强调用特别贴合儿童思维特点与行为特点的方式促进儿童愉快地学、多彩地学、活泼地学。学校根据学生的课程需求调研的结果,对原有校本课程进行了筛选,并补充了一些儿童特别希望学校开设的课程,从而建构了全新的兴趣特长类课程,形成了爱运动、爱劳动、爱科技、爱创造、爱鉴赏、爱艺术、爱自我等系列。

以“爱运动”系列为例,它与“大奠基课程”中的“运动与健康”板块相联结,自成一个小系统。在内容选择上注重两者各有侧重、有层次阶梯,在课程实施上则是连续不断、循序渐进地推动。基于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的发展需求,“爱运动”系列包括羽毛球、篮球、足球、网球、乒乓球、剑道等项目。

“大渴望课程”为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进行自由选择。在选课的过程中,教师负有咨询与引导的责任,学生可与家长、教师、伙伴进行协商,但最终决定权属于学生。目前学生全员参与自由课程,素质全面发展,在诸多方面得到展示。创客、机器人、校园足球、书法、民乐、数棋、篮球、科技制作、象棋、围棋等项目已在常州市乃至全省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其中六个活动课程被选为溧阳市首批“市队校办”项目。“个别化”多方力量参与的“教师+”团队建设也初显特色。

(三)“大探索课程”

“大探索课程”指向儿童与未知世界相交往的系统课程,它具有综合性与广域性的特征。强调儿童作为探索者的绝对主体地位,并以解放儿童的双眼、双耳、双手、双脚、大脑以及时间为基本保障。实施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更灵活、更富弹性与张力的设计,使得儿童在更自由、更从容的氛围与节奏中与世界对话。“大探索课程”主要关照了儿童交往的几大可能世界,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方面,从自我找寻、自然发现、社会实践、传统溯源、世界理解、未来创想等维度构建以项目主题为核心的综合化课程。“大探索课程”为结构性必修课程,即学生必须在六年时间内开展至少六项研究,且覆盖全部的六个板块,但每个板块的中心议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选择。以“自我寻找”板块为例,学生拟定出“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的大脑、我的愤怒……”等诸多中心议题。

每学期,在年级层面研究成果发布的基础上,择优进行校级发布。以六年级某班为例,他们班的部分学生选择了“未来创想”之“汽车发展史”。学生围绕主题组成探究小组,自主制定探究目标和方案,然后各小组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完成探究学习。最终,学生通过绘画、3D打印、科技小品文等诸多形式,展示汽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形成对该主题较为深刻的认识。这种“共同体学习”方式,让儿童基于共同的愿景,朝向共同的目标,相互配合、彼此协同、步调一致,一起攻克难题,实现通过“研究”来学习。近年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丰硕,“‘雾霾’来了”“蚕农为什么不养蚕了”“年味在哪里”等项目在常州市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中获特等奖和一等奖。

目前,学校正以“有机课程”为核心,努力建设一个适合儿童自由生长的有机学习生态圈。这一生态圈兼备可循环、可转换、可交互、可生成的多重特征,由此创设出多个支持儿童学习的空间场域和课程主题场馆,如自然探究田、桑博园、创客园、科学园等,扩大儿童的活动空间,赋予儿童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实现学生与环境之间的自如交互。♪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