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究本质特点 感受审美内涵——三年级下册比喻句教学例谈

时间:2024-05-09

江苏太仓市经贸小学 范雁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比喻是最为广泛、最为普遍的一种修辞手法。使用比喻说理浅显易懂,学生容易接受。小学阶段,学生最先接触的、出现最多的修辞格就是比喻。明代洪应明在《学生菜根谭》中提到:文章做到绝处,无有它奇,只是恰好。比喻能把一些不好理解的内容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使事物形象生动,特点突出。

三年级学生对比喻句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比喻句缺乏比较系统的认识。比喻句教学如果不分年级高低,不顾语句特点,多次重复教学,这无疑是低效的比喻句教学。下面以三年级下册内容为例,谈一谈比喻句教学的关注点和实施方法。

在“练习5”中,有比喻句教学的相关内容:(1)仔细看图,想想有什么相似的事物,画一画,写上它的名称。用打比方的句子把上面的图画说一说,并写下来。弯弯的月亮像( );大象的耳朵像();蝴蝶花多么像( )! (2)学过的课文里有许多打比方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对于前两个要求,学生在低年段已经接触过比喻句,了解到比喻句是用已知事物说明未知事物;用熟悉事物说明陌生事物,使人能清楚明白地了解事物。所以学生能展开联想,比较快地找到相似的事物,说出比喻句“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大象的耳朵像两把蒲扇”“蝴蝶花多么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对于第三个要求“学过的课文里有许多打比方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具体如何操作呢?教师不能停留在简单地“找、读、体会好处”的层次,而是要借此机会,开展比喻句的主题学习,探究比喻句的本质特点,感受比喻句的审美内涵。

一、探究比喻句的本质特点

1.比喻句VS拟人句

《赶海》中有两个句子:……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教师出示两个句子让学生读一读,判断它们是不是比喻句,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辨析,根据比喻句有本体、喻词和喻体的特点,判断第一句是拟人句,第二句是比喻句。学生得出结论:“比喻句必须要找得到把什么比作什么,如句中有‘像’这样的比喻词连接。”

2.明喻VS暗喻

教师再出示《长城和运河》中的句子:“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京杭大运河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和《美丽的南沙群岛》中的句子:“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请学生读一读,判断是不是比喻句。学生发现“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虽然没有比喻词,但是有本体和喻体。教师相机点拨:“有的句子虽然没有比喻词,但能找到把什么比作什么,用‘是’等连接,也是比喻句。”

3.比喻VS打比方

三年级下册《恐龙》一课是科普说明文,文中用到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例如,“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它大脑袋,短身子,牙齿就像锋利无比的匕首。”学到这里,学生一定会对“比喻”和“打比方”产生疑问,它们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它们呢?在这里,需要教师适当点拨:比喻是把一样事物比作另外一样事物,更多的是美化原事物,是常用的文学手法;打比方更多的是在说明时,为了便于他人理解,通过熟悉的事物来解释说明。学生有了这样的了解,就不容易混淆比喻和打比方这两种修辞手法。

4.单一VS丰富

《庐山的云雾》中有这样一段话:“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这段文字中有明喻和暗喻,两者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事物,突出事物特点,更加形象生动。

在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朗读,关注排比句式,读出意境和气势,表达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庐山的云雾还像什么?”学生通过看庐山云雾图,展开想象,仿照课文中的句式,用丰富的比喻描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比喻句的阅读欣赏与语言表达相结合,学生对比喻句的特点掌握更牢固,同时,思维得到了锻炼,语言得到了丰富。

二、感受比喻句的审美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年级的比喻句教学中,要逐步关注比喻句中的“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比喻句描绘的形象,体会句子背后蕴含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触摸比喻句背后的文化

《菩萨兵》中有这样两句,“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前一句把朱德司令和红军比作“菩萨”,突出了朱总司令和红军关爱藏族同胞,藏族同胞赞扬他们心地善良,为民着想;后一句写出了反动军队给藏民留下的恶劣印象,影响了藏民对人民军队的判断和理解,好比被乌云遮住了眼睛,看不清眼前的世界。善用形象比喻,文中藏族同胞朴素无华的语言,正体现了其民族特色。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体会准确地使用比喻,指导学生诵读句子,还可以对比喻句背后的藏族文化稍加点拨,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验比喻句中蕴含的情感

言语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言语的内蕴。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非常突出。比喻句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明白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狼和鹿》中“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这两句比喻句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森林正在迅速毁灭,鹿群正在快速消亡的巨大灾难。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着了火、妖魔的影子”写出了灾难来临的迅速,灾难的可怕,形象地写出了面对这种巨大灾难时,人们震惊、痛苦、无奈、绝望的情感。在对这几句比喻句的探究中,学生有如目睹森林和鹿群的毁灭过程,情感被牵动,感受到了灾难的严重性。关注比喻句中蕴含的情感,学生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情感的浸润。

比喻句的教学要根据不同年段提出不同的要求:注重认识了解,模仿练说是低年段比喻句教学的基础;注重感受形象,体会情感是中年段比喻句教学的核心;注重体会意境、关照整体是高年段比喻句教学的重点。比喻句教学要关注学生抓住事物特点、展开丰富联想、勤于实践运用。通过比喻句的教学,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中去,帮助学生体会比喻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认识、积累的基础上,向感受形象、体会情感过渡,逐步在课文整体情境中领悟句子表达的精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