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延革
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 耿子文
文章强调建构具有小学数学专业性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特色和综合性特征、体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力求实现课程设置的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融合。
随着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提出,教育部组织研究出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实践创新被认为是社会发展之关键。然而,提供什么样的课程来满足学生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拓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早在20多年以前,上海提出了拓展型课程的概念,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研究实践能力。但是,相关研究资料主要是针对具体课程的个例阐释,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拓展型课程相关问题的研究和综述都十分薄弱。然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拓展型课程的经验内涵及教学策略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充实其基本理论,而且有助于促进课程的全面建设。于是,本文对拓展型课程提出的背景与内涵、类型与实例、问题与实施加以综述,以期通过此文,对拓展型课程的实施与推广、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与充盈提供途径,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拓展型课程”的概念源于上海。
1988年,上海市受国家教委的委托,承担了适应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此次改革,被称为“一期”改革,将课程结构分为必修、选修、活动三个大类。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提出:“学校应根据教育部和本省课程方案的有关规定,从实际出发,认真实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以及由学校安排的选修课资源,办出学校特色。”
2004年,上海市颁布《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要求学校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构成。
图1
至此,上海的“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构建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结构:
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研究型课程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概念界定:拓展型课程,是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图2 ××学校“课程结构”示意图
拓展型课程是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自己寻找教学资源,自主开发的课程。它是由教师原创并独立操作的课程。
课程分类:拓展型课程分为限定性拓展和自主性拓展。
限定性拓展课程主要由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学校文化活动与班级团队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及国家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学生人人参与,自主组合。
自主拓展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自主拓展是为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发展而提供的课程项目。如学校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设的兴趣小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教育的需要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
基本功能: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设计不同的学习经历,夯实不同的学习基础。针对学生差异特点与选择需要设立。
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自主选择性学习能力的形成;着力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建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小学数学拓展型课程,是以小学数学课程知识为载体,旨在课程内容的意义空间、文化内涵、生活底蕴中去延伸、开拓,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为核心的校本课程。
小学数学拓展型课程目标:
1.总目标: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数学素养,积累素材性的拓展课程资源,为更有效地开展拓展学习提供有力的保证。
2.具体目标:
(1)增强数学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
(2)发展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思维品质,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思维基础。
(3)探索“求差异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让各层面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逐步掌握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习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生活对数学的需求和应用产生了急速的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拓展型课程以其灵活性、发展性、实践性和丰富性等因素也越来越成为连接小学数学课堂和现实生活的有效载体。
首先体现在课堂内,如何构建拓展型课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规律,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的条件,使学生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其次延伸在课堂外,如何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增长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分析研究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数学拓展型课程内容极其丰富,根据来源可分为五个方面:生活中的数学(活化);生产中的数学(实化);科学技术中的数学(深化);学科间融合的数学(立体化);智力活动中的数学(趣味化)。
在此基础上,拓展型课程的内容开发可以遵循以下途径:
1.挖掘教材,盘活资源。
拓展型课程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得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构建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它能够使得学生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本质发展过程,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开发数学拓展型课程首先要基于数学基础型课程,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进行有效的利用、巧妙的转化、适度的拓展,以盘活教材资源;增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与创造的学习素材,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主要方式有: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延伸性的拓展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寻求趣味性的拓展素材;针对练习内容创设思考性的拓展素材。
其中,针对练习内容创设的拓展素材,对于教师更易于把握和实施。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图形的认识二》中,课后第七题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教师可将其改编成主题研究活动“设计花坛”:在学校花坛中种两种同样多的花,如何设计更美观?(见图3)
图3
人教版三年级《位置与方向》中,基于例题4“动物园导游图”,教师可以设计与春季游学活动相结合的课程活动“设计我的游园地图”。
人教版三年级《复式统计表》中,结合二十四节气中“小寒胜大寒”的谚语,设计实践探究课程,引导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对比,探究大寒和小寒到底哪一个更冷。
再比如人教版六年级《圆的认识》中,课后习题研究了“尺规作图”。(见图4)
图4
教师将其拓展为美学欣赏主题课程“惊艳的尺规”。在电脑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很多图案和图标都是手工做的。国外一些知名品牌的logo也成为尺规作图成功经验的典范。(见图5)
图5
2.融通现实,汇力实践。
拓展型课程更加强调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它不脱离学科知识,而是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与实践的融合与联通,它强调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它强调还原于丰富的生活,结合生活中有趣、有挑战的问题,而非教授学生孤立、抽象的学科知识;它更加强调不是知识的接纳过程而是知识的运用和自主建构新知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开展调查探究、劳动技术、社会实践、数学游戏、数学大讲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探究自然、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动手实践、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践和思维想象,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主要方式有:基于课本内容的小课题研究;基于校外资源的小课题研究;基于乡土、社区资源的小课题研究。
例如,学生在四年级学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地铁里的新发现”主题实践活动(北京教科院丰台实验小学实验课程)中。学生走进北京地铁,了解到地铁线路数量的变化,提出了“为什么近十年地铁线路的数量增加快?”等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学生搜集大量资料,制作出了地铁线路发展的时间轴,对应着北京的变化数据统计图,发现了交通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密切相连。学生在“发现问题—审定问题—收集资料—研究问题—发表成果”的探究过程中,应用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拓展了思维、发展了个性。
3.链接资源,融汇古今。
当前是网络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体可从两个方面对资源素材进行开发,一是挖掘国际国内前沿教学资源,活用教育软件,尤其是具有趣味性的游戏软件;二是寻找相关的数学故事,如数学史、数学趣闻、数学家轶事等。
主要方式有:微课辅助下的拓展型课程;用好教育游戏软件;寻找数学故事,挖掘数学史料。
比如,在五年级教学《倍数与因数》单元过程中,融入数学游戏“神奇的读心术”。(见图6)
图6
“这是一个神秘的水晶球,它能感受到你内心的想法。赶快来试一试吧!请在心里默想一个两位数,用它减去其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把得到的结果对应右边的图形,然后点击水晶球,奇迹即将发生……”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寻找规律和实践验证,最终发现游戏背后所蕴藏的数学规律:不同的两位数经过上述计算的结果都是9的倍数,从而充分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能力。
再比如,在今古交汇的“一带一路”上,也能产生出“数”的智慧。(见图7)
图7
结合“一带一路”背景知识,让学生分享中国算筹、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楔形数字等各种数字的计数方法,研讨交流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随着课程的延展与深入,学生对数的产生、进制和位值等核心观念能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使得思维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顾美丽和熊伟荣通过对J市部分小学教师拓展型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数据和分析表明:
1.小学教师拓展型课程开发的意识具备与能力不足并存。在宏观理念方面,教师能根据政策要求达到标准,但是,实际操作的技术层面不理想,说起来“知道”,做起来“茫然”。
2.小学教师拓展型课程开发处于经验层次或浅层次的专业水平。有些拓展型课程的选题往往比较随意,课程目标没有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和整体的课程规划,课程内容往往是“复制粘贴”“东拼西凑”,不能体现思维的层次递进性,学习深度不够,是一种经验性、主观化的课程设计,表明目前小学拓展性课程开发正处于经验的摸索和积累阶段。
3.小学拓展型课程推进的“协同”功能不够。拓展型课程开发作为一项新的事物,除了政策层面的规范和引导外,还必须从培训、资源、制度、评估等方面提供系统的支持。有些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都不清晰,更别谈拓展型课程的制度建设,对拓展型课程的评估也是空白,无论是区域或学校层面,都没有建立起拓展型课程的评估标准和体系,对教师拓展型课程开发的资源和技术支持不够。
拓展型课程的实施,根本要义是提高课堂实施效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颁布《关于中小学拓展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若干意见 (试行)》,文件作出以下实施意见:
1.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倡导收敛与开放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灵活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在教学评价中倡导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2.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精心设计问题。应充分关注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精巧的预设问题和随机的跟踪提问,捕捉学生思维亮点,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的综合培养。
3.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动态把握过程。应根据具体的活动(科目)要求与学生特点,及时调整内容与过程。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与思考时间。应重视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的纵向深化与横向拓展,重视学生知识关联能力及创意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4.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丰富评价方式。应重视拓展型课程评价的正向激励作用,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应倡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逐步养成自我评估、反思和约束的习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