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提升农村小学生朗读水平的策略与途径

时间:2024-05-09

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安峰中心小学 马安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生的朗读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随着学段的升高,对不同学段的朗读要求呈螺旋式上升。农村小学的语文教育由于受周边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硬件配置、师资条件等的制约,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普遍不高,存在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一、农村小学生朗读水平现状及分析

有一次笔者在校园中行走时,细听各个班级传出的晨读声,总觉得学生的读书声缺乏美感:读书声洪亮整齐,就像一个个豆子从嘴里往外蹦,毫无感情可言。有一个班级学生读的是课文《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叙述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形成过程以及民间音乐家阿炳穷困潦倒的一生,饱含作者对旧社会的抨击和对阿炳的同情。朗读这篇课文时,要随着课文内容的变换不断改变语气、声调与强弱,才能读出文章的意味。可是我耳中听到的读书声,通篇都用齐读的方式,音调始终高亢洪亮,完全没有一丝哀伤的语气,说明学生根本没有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又何谈与作者进行心灵的触碰交流呢?

上面的事例提醒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重新审视我们的阅读教学,直面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目前农村小学的课文朗读存在以下几种弊病:①学生缺乏朗读激情与兴趣;②朗读漫无目标,形式单一;③缺乏朗读技巧,唱读严重;④对课文感悟不深,缺乏感情变化。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朗读,提升他们的朗读水平,使学生的读书声悦耳动听呢?针对上面总结的几种朗读弊病,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指导学生朗读的具体做法。

二、营造朗读氛围,激发朗读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朗读是学生理解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与城里的学生有很大差距,农村小学生从一出生接触的都是方言土语,家长很少说普通话或者不会说普通话,周围的人也都是说方言,造成了农村学生语言基础较差,朗读水平较低。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缺乏朗读热情,不光跟环境因素有关,还跟语文课缺乏吸引力、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有直接的关系。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创设朗读环境,营造朗读氛围,用激情去感染学生,用多种朗读方式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喜欢朗读、学会朗读。

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学法,其核心在于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其中的一种方法就是运用抒情性极强的音乐营造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特定意境。笔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经常利用音乐创设朗读情境,用以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例如,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为了营造文中的意境,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了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那哀伤凄切的音乐一下子占据了学生的心灵。然后问:同学们,听了这首乐曲心里有什么感受?(生答:心里很难受、不舒服。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压抑、悲伤、苦涩”等关键词)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吗?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这首乐曲和它的作者的故事……新课伊始营造的这种氛围,为这篇课文的学习定下了情感基调,接下来的阅读教学和朗读训练的情感拿捏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像这样可以用音乐创设朗读情境的课例还有很多,如二年级的《美丽的丹顶鹤》(可配合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六年级的《船长》(可配合钢琴曲《命运交响曲》)……

利用音乐创设情境、营造朗读氛围,可以让音乐直击学生的心灵,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意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在阅读教学中除了音乐导入法,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要因“材”(教材)制宜,选取合适的情境导入法营造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情感。

三、注重理解感悟,掌握朗读技巧

朗读技巧指朗读者为了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而对有声语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朗读的技巧虽然很多,但常用的主要指停顿、语气、语调变化等朗读方法。其实,真正让人觉得如沐春风般的读书声都不是靠使用技巧读出来的,而是读者对文本充分理解、感悟后的真情流露。因此,要纠正学生的唱读现象,从根本上说还是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停顿、语气、语调的灵活变换。

例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时,笔者先播放音乐《蓝色多瑙河》,用轻柔的音乐舒缓学生的情绪;再出示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维也纳的风光美景、风土人情,把学生带进美妙、浪漫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起对维也纳的初步表象,对它产生憧憬与探究的愿望;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经过细致的指导与感悟,学生读起《音乐之都维也纳》来显得特别悦耳动听,极富乐感。

四、明确朗读要求,注重方法指导

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活动,是读者把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常把朗读分为两个层次:初读课文,熟读课文。初读课文就是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熟读课文,就是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感悟文意,把课文读得有感情。每个层次的朗读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初读课文通常要求学生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语文课堂听起来书声琅琅,其实学生只是在漫无目标地照本宣科,读书时要么像弹豆子一样,一个字一个字从嘴里往外蹦;要么就是乱读一气,胡乱停顿。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具体的朗读要求、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才造成了上述的朗读乱象。比如,初读课文时不注意纠错正音,造成大量错读、漏读的现象;细读课文时没有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感悟,没有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读书指导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也阐述了朗读的重要意义:“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因此,语文教师要俯下身子,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理解课文,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朗读要求,并根据具体的语境指导学生朗读,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有感而读,那样的读书声才是最美、最动听的。

五、因“材”制宜,灵活选择朗读方式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语言凝练、文质兼美,读来朗朗上口。我们要把教材的这一优点充分发挥出来,引导学生用正确、科学的方法进行朗读。朗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默读等;要注重教师范读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充分品读、美读、诵读……苏教版语文教材体裁丰富,有记叙文、诗歌、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节选等,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按不同体裁的课文灵活选择朗读方式。例如,诗歌类课文,范读、品读、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用得比较多;说明类课文,自由读、分组读、默读、齐读等方式用得比较多……

总之,朗读训练要因“材”制宜,按课文的内容、体裁、语境等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朗读方法,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充分朗读、充分感悟。充分地朗读不仅让阅读教学达到“不待其说,自晓其义”良好效果,而且于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出于口,明于心”的语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领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农村学生的读书声变得更加悦耳动听。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