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蕴育锦绣:学校的情怀与追求

时间:2024-05-09

江苏溧阳市文化小学 黄月忠

蕴,积也。(《说文》)蕴,聚也。(《广雅》)蕴,指积聚,蓄藏。由此我们会想及积善成德、积健为雄、积累知识、积聚力量……蕴,是博纳、富含、精储;蕴,要勤勉、专注、持恒;蕴,为提升、创造、呈献。人生需要“蕴”的亲历,积淀、充实、丰厚,成全明天,人生就是一场静悄悄的储蓄。我校以“蕴”为核心,构建学校文化,呈现自己独特的气质。

一、叩问生命教育的意义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养蚕》内容深受学生喜爱。学校由此开发了一门生命教育特色课程——“蚕精灵”。自2003年起,每年历时两个月的“文小的蚕精灵”养蚕活动备受瞩目,逐渐形成了全校、全家总动员的局面。十多年来,一批批的文小学子告别母校,一批批的新生力量融入文小。每当提起蚕宝宝,学生们总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自豪得意。他们不仅观察了昆虫的变化过程、蚕宝宝的生长情况,亲历了生命的演变轮回,还增强了责任心、爱心、细心、恒心、耐心,体验父母哺育不易,唤醒感恩之情。迎来送往,校园内两株相依而生、具有五十年树龄的“人”字形古桑见证着学生们与“蚕精灵”的不解之缘。

蚕桑文化背景下的生命教育,是学校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一个转换。这样的“生命课堂”体现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儿童的解放、对生活的融入、对人文的关怀。学生通过在养蚕的完整经历过程中,很好地体悟了生命的价值与珍贵,体悟了生命的意义。这个过程是一个解放儿童、融于生活并体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生命化的、化育生命的活动,是“教育返回到人生的亲切处寻找它的原始命意”。

二、探寻多维主体的“生长”

生长的过程就是“蕴”的过程,日积月累,通过量变过程打好基础,具备应有的实力,才能得到质的突破。相关专家指出,现在全国课程实施的现状:课程改革理念很好,但实施不力,实践变化不大,学生创新严重不足。我们尝试以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为推手,优化学科情境、学科文化、学科形态,开发有趣的课程资源,以此为载体保障“生长”。

“蚕精灵”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学校实际,实现三级课程的有效整合与不同形态课程的相互沟通。力争做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补充,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平衡,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渗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依托的丰富、完善的课程体系。

横向形成丰富的课程内容群,纵向分年段逐步深入。相关课程排入课表,优选师资规范实施,努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理念统领下的高品质课程项目。(见下表)

学生遵规律和常理,寻方法和策略,顺过程和步骤,勤勉学习。如“蚕精灵”生长一般,学生自然地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品味咀嚼,享受过程,逐步深入,拾级而上,勤学乐创,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生动的精灵。

教师的教服务、服从于学生的学,突出学生的发展,教师起引导、指点、支撑、促进、帮助、服务作用。有精准的目标方向,如“蚕精灵”始终如一的生长姿态;有精细的过程环节,如“蚕精灵”不急不躁的从容历程;有精良的策略方法,如“蚕精灵”有度有致的博纳创造;有精妙的品质境界,如“蚕精灵”成全明天的无私情怀。教师成就他人,也成就自我。

如“蚕精灵”的一生,通过勤勉的积累、积淀、积聚,不急,不躁,不闹,不虚,于渐进中改变,于改变中提升,我们的学校也呈现出不断生长的新样态。

三、追求教育的本真

时下“浮躁”与“功利”、教育急功近利、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等观念与做法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的成长。个体的独特性决定了其自身成长逻辑,需慢慢打磨。教育需要“蕴”,需要在适宜的环境中浸润、滋养,“以物育人,以物化人”。

我们尝试变物理空间为教育空间、学习空间,让“蚕精灵”文化元素在学校弥散。设计“蚕精灵”吉祥物,改进体现文化小学和蚕桑文化元素校徽、校服、校旗,开办《蚕精灵》校报;广泛征集学校大楼名字,如文萃楼、文雅楼、文正楼、文锦楼、文博楼、文远楼等;与蚕的生长周期相匹配,各年级命名;大楼走廊外侧墙体,配相应的“蚕精灵”卡通和学校话语,呼应文化主题;16条廊道分篇章一线串珠,形成整体,分历史篇、风物篇、特性篇、习俗篇、文学篇、工艺篇、传播篇、活动篇等,5个厅的布置分版块,有篇章,成系列,设计有个性。集中呈现蚕桑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突出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让文化可亲可近、入目入心。(如下图)

同时,学校将扩建桑园,栽种更多品种与数量的桑树。桑园位于学校的西南角,标志性事物为两株相依而生的古桑,建校之时便生长于此,无私地分享过一批批绿叶,见证着一批批“蚕精灵”的成长。在园中小道穿行,可以边欣赏边学习,数十个品种的桑树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地分布于桑园中。读一读介绍、辨一辨特征,会有与众不同的收获。另外,学校内多处以散布的形式栽种着各种桑树,这些桑树由班级主动申请负责日常养护。

新建养蚕馆,设计采桑区和养殖实践区,设计打草笼区等。蚕文化展览馆是教学的核心场所(教室)、运动锻炼的重要场所(操场)之外学校“第三空间”,集观赏、休憩、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师生构筑一片放牧心灵、自在体悟、诗意栖息的独特领地。展馆主要由两大核心区域组成:一为展览区,二为互动实践区。进入展馆可以看到仿古式样的中式门楼,中间题写着“编织锦绣”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两旁是关于蚕桑主题文化的楹联,突显着浓郁的中国风。展馆内部整体为仿古式样,展示蚕桑之道的文化场景,让人随时都能触摸中国蚕桑文化的韵致。展览区有古代陆地、海上丝绸之路、家乡风物展(介绍本市有影响的蚕桑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和现今特色)等景致。工艺坊(介绍蚕桑的工艺、成果,内设可以让学生手工制作的工具)、互动点播台(安装与蚕桑文化有关的视频、音频,学生可以随时欣赏,跟着吟诵)等呈现在互动实践区。漫步“编织锦绣”蚕桑馆,感受生活、参与体验、萌生情趣、陶冶身心、开阔视界。

“蕴”的过程中,要松紧有度地把握好教育“节奏”。教育哲学家怀特海认为,“自然是活的,生命在本质上是有周期性的,四季交替、劳逸结合,都是这种周期性的反映。”教育必须根据这种周期性、阶段性把握节奏与规律。教育与农桑一样,应适时、适性,遵循规律,只有遵天性,遵规律,珍视生长,才能丰盈成长。

四、涵养学校的气质

“蕴育锦绣”是溧阳市文化小学的核心诉求,是蚕桑文化的生动体现,语意双关,形神兼备。人的成长如蚕的生长:勤勉吸纳,不断充实,丰盈今天,以成就锦绣明天。获得滋养,蓄积力量,“蕴育”凸显过程;成全生命,呈献价值,“锦绣”凸显目标。“用心蕴育,成就锦绣人生”,雅俗共赏,入目入心,具有鲜明的导向、导行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