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把握四性,让品德课堂凸显“品德味”

时间:2024-05-09

浙江新昌县拔茅小学 章 勇

品德课属于小学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现今,品德教材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天文地理、科学历史、电话网络等,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想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非易事,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四性(育人性、生活性、活动性与多样性),让品德课堂凸显“品德味”,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发掘品德教学的育人性

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相对较强的课程,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努力成为一个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人,致力于追求生活的真善美。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意识到这门课程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意义,并据此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使得教学更具有目的性、针对性与具体性,最终保证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展开。

例如,学习到《鸦片战争》这个章节的内容时,曾有品德教师在进行课后总结的过程中出现了“口误”的情况,也就是将品德与社会课说成是历史课。一般而言,鸦片战争应当属于历史课程的内容,而教育工作者却将这部分内容纳入品德课程,说明这部分内容具有教化意义。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爱国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知识,而是要通过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家国责任感,让其对“落后就要挨打”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并努力学习,为未来中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品德课的主要目的在于育人,而不是了解中国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分寸,以免出现舍本逐末的情况。

小学的品德教材中有许多与中国发展相关的内容,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世界看中国”等,这些章节的内容都无疑表现了现代中国的强大,但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从教材的内容中获得感悟与启示,不要让品德课程变为历史课、地理课或者语文课,以充分实现品德课的育人性,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素养。

二、开发品德教学的生活性

对于学生而言,其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生活,品德课程作为一门生活性较强的课程,里面有许多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脱离生活空谈大道理,而应当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灵感,获得启发与感动,从而加深其对道德、素质的了解与认识,并不断提升能力与素养。

品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以此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并乐于接受教材内容所传达的道理与哲理。但教材的内容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配图还是文字都只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学生所能获得的收获非常有限。因此,教师应当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积极开发各种资源,实现教材与生活的无缝对接,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如学习到《我的课余生活》这个章节的内容时,教师不必按部就班地讲课,而应将学生参加活动的照片与视频制作成一个课件,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们回味当时参加运动会、联欢晚会、拔河比赛等活动的情景,并努力回想当时的感受。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内心的感触特别深,当播放照片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便会被课件所吸引,并纷纷与周围的同学讨论当时的情景,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自然会有所提高。又如学习到《我与小动物》这个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后仔细观察家中所养的动物(小狗、小猫、金鱼等),了解这些小动物喜欢吃什么、一天吃多少,感受小动物的可爱之处,从而逐渐养成有爱心、爱护动物的品德。可见,品德课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从生活出发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启发、获得感动,并促使自身的品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

三、注重品德教学的活动性

品德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活动性,因品德课本身就是以生活为基础,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但由于学生的年纪尚小,对世界、对生活的认知可能缺乏全面性与客观性,教师可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引导其感知生活、感知社会、辨别是非,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

小学生的课程活动非常多,主要是因为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应让其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学习到《游戏欢乐多》这个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什么游戏,学生便会议论纷纷,并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喜欢玩的游戏。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玩“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由于一开始没有设置游戏规则,有些学生在扮演“老鹰”这个角色时会出现过激的行为,如撕扯“母鸡”的衣服,或者与“母鸡”发生矛盾与冲突,从而导致游戏的乐趣下降。为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制定一些游戏规则,如“老鹰”不能够揪住“母鸡”的衣服,更不能打“母鸡”,只能通过不停地跑动来捉“小鸡”。有了规则以后,学生开始体会到游戏的乐趣与价值,全程都玩得十分开心,并未再发生矛盾与冲突。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会发生矛盾,矛盾的原因是什么,随后,教师告知学生:“游戏图的就是一种乐趣,有肢体上的碰撞就有可能发生矛盾,因此,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减少这种矛盾的发生,这样大家才能感受到游戏的乐趣。”此时,学生开始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并不是为了妨碍交通,而是为了让交通更有秩序,我们在生活中也要遵守相应的规则,做到不乱写乱画、不闯红灯、不破坏公物,这样社会才会和谐。”通过活动来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效果,还能加深学生的体会,让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遵守规则,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好公民。

四、实现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教学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辅助者与组织者,对教学效率的高低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实现评价的全面性,教学评价不仅包括能力评价与成绩评价,还应包括师生互动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家长评价等,让学生感受到品德课程的作用与价值,并通过不断反思与改进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如学习到《绿色小卫士》这个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了解绿色对生活、对环境、对地球的重要性,并意识到我们能为绿色生活做些什么,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同时,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可共同参与到学生的行为评价当中,让学生意识到不乱扔垃圾、不浪费水电、不浪费食物就是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与生活习惯。

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而应当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对其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如学习到《地球资源取之不尽吗》这个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了解地球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并试图从资源的性质特点、人类的行为等方面来阐述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意识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询问家长、共同讨论等方式来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并认识到大多数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必须要学会珍惜、爱护,不断增强个人的节能环保意识。由于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均有所不同,教师在对学生能力评价时不能采用同一种评价尺度,评价时主要以鼓励性为主,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品德课与学生的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与品德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把握四性,让品德课堂凸显“品德味”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让学生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素养得到提高,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