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审视 回应 重构——浅谈语文教材的变革应对策略

时间:2024-05-09

江苏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刘 薇

语文素养是课标中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也是我们一直追寻的教学方向。苏教版语文教材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为特点,对促进儿童的语文学习以及其他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逐渐深入,我们大力倡导教育改革必须以学生为本,积极建构基于儿童立场的教材是我们的迫切需求。

一、审视:融入·反思,我们的教材离儿童有多远

1.“儿童本位”选文视角的缺失

笔者在教学中时常感到畏惧:“辛亥革命”“临时大总统”等这些需要结合特定时代背景解释的专业名词是否超越了学生的认知范围?献血可以获得营养费的价值理念是否需要回避?民族和谐一家亲的政治理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是否为时过早……不仅是道德训诫的直露,有的选文也不符合儿童的思维逻辑。《大禹治水》,有学生不解:“大禹都走到家门口了,为什么不进去看一下自己的亲人呢?也不会浪费多少时间啊。”《蘑菇该奖给谁》一文中,为什么小黑兔获胜了得不到奖励,小白兔输了却有大蘑菇?故事背后的等量比较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恐怕得大费一番周折。自以为是地讲道理、正观念难以激起儿童内心的涟漪,经常为教而教的我们在课堂中自顾自地唱着独角戏,学生的情感外延也随之遏止。

2.优秀传统国学文化的淡薄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能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明显感到我们课本上的优秀传统文化篇目容量偏小,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不够。单册教材上的古诗杯水车薪,缺乏对汉字美的感知。传统蒙学只能靠教师仁者见仁地作为课外补充,甚而或无。

3.习作指导编排的重叠无章

多篇习作出现了训练目标不明确,简单重复,与单元选文不匹配等情况。三年级上册习作开篇,教材提示“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开始习作了。习作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看似开放,学生在实际写作时反而无迹可寻,似乎只要写了就行。每每此时,为难的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我的自画像”“给别人画张像”“摆玩具,编童话故事”“用卡通人物编童话故事”“我的发现”“生活中的发现”……笔者在教学时经常感到困惑,习作应该是有意义的螺旋上升,但我们却往往事与愿违,缺乏整体认识。再看,教材单元是根据一定体例编排的,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每个单元后面的习作往往不能与单元选文内容相互为用。如三年级上册习作七:摆玩具,编写相应的童话故事,与之对应的课文是:《军神》《掌声》《金子》这三篇与童话毫不沾边的励志选文,诸如此类。

二、回应:覃思·悦纳,获寻主体回归

在笔者不算长的教学生涯中,“这篇文章已经上烂了”式的吐槽时常听到。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对现行基础教育语文教材进行改革的呼声最高。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言辞激烈:“现在的语文课,至少有一半是不该学的内容。”他的话直指目前课堂上的 “假语文”现象。去伪存真,过滤糟粕,寻求语文课堂的本真迫在眉睫。在此,我不愿囿于新旧教材建构的辨析,而愿以智慧观或发展观的立场去释放、采择新事物,挖掘新教材的实践价值。

1.潜移默化的价值熏陶

教材的建构基于对儿童的理解,而真正的理解则源于我们所坚持的儿童立场。成尚荣先生指出:“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儿童有自己的生长时间和节奏,是完整丰富的生命个体。因此,用哲学的思考方式追问教材的角色内涵,于理解儿童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先生表示:统编版教材重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的体现注意整体规划和有机渗透,化为语文的“血肉”,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不那么“说教”。

新版教材开篇即是带领儿童进行自我认知。五十六位身着民族服饰的儿童在祖国的象征性建筑——天安门前背起了小书包,预示着学生生涯的正式开启。一幅图,带领学生感受了祖国多彩的民族文化,让入学儿童从五十六张灿烂的笑脸中获得了内心愉悦的感同。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进行了自我的行为认识——我上学了,建立了自我的国籍认同——我是中国人。这样的认知是清晰的,是重要的,又是温润的。

新课标提倡的是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教材编写是整个教育重要的一环,我们需要借助教材的榜样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多元关注,让学生获得爱国、守法、诚信、明理的基本价值取向。而“教不胜教,学不胜学”,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无疑,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才是从心良方。

2.缤纷多彩的优秀选文

“对变化的某种抗拒是一切教育体系固有的因素,是因为教育首先是前代人的知识、本领、态度向新一代的传授。”教材是阶段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实现载体,也是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在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越发丰腴的今天,我们常常在感叹精神贫瘠的可悲。我们似乎过多关注了体面的外在而忽视了内里的修炼。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的缺失以及教育的过度西化,让国人出现了精神的缺钙和传统的失忆。傅佩荣先生说:“国学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基。”在我们这个有着伟大文明的国度,灿烂文化的传承应成为每一个国人气质和精神的内化。以促进每一位儿童更好的发展为目标,为涵养一代人的基础语文素养,教材的“人文性”越发凸显。值得庆幸的是,新教材“适时的回归”和“立场的守正”将养育新的一代。

一代教材一代人,选文是教材的核心所在。教材改革,是勇气和牺牲,是探索和精力,是实践和智慧,是时代发展形态的新诠释。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一直向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方向发展。新课标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语文学习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契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主性。这些理念在统编版教材中积极“沉淀”,着实令人欢欣鼓舞。优秀古诗文的大幅增加,文学体裁的多样化,经典文学作品的再现,革命传统篇目的扩充,应时应景应人。

3.精巧有序的体例编排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能让学生在学语文的基础上用语文,在用语文中习得语文。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课堂活动中体会、领悟和把握语言文字的运用,从而获得更加丰沛的言语动力。

再观新教材,结构体例经纬有序交织。纵向 “人文主题线”“语文能力线”双线串珠,一明一暗,融会贯通。横向三位一体,“和老师一起学”“为自己添砖加瓦”“和大人一起读”相辅相成,将教读、自读、课外读有机融合,儿童的语文学习随之无限延伸。

成尚荣先生指出:“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卢梭告诫我们:“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确然,儿童有自己的生长时间和节奏,是完整丰富的生命个体。让学生真正习得语文,我们还得准确把握“语文课堂”建构的基本理念,从教材的呈现方式着手,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

三、重构:备预·躬行,探路新教材

教育的关键系于教师的素养,教材运用的程度系于教师的素养,学生创造力的培育系于教师的素养。所以,教师需“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学习型社会是我们的大课堂,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我们的前进方向,“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为理;传道,即传播为人处世之道,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格品性。以立德树人为宗旨,通过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能让学生积淀我们的母语文化,唤起学生对母语诚挚的爱,不断完满他们的精神和生命,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归宿。统编版教材,编者心之所至,我们教者也当积极回应,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意整体规划,有机渗透,于无声处悉润万物。

2.构建立体型知识结构

“涉浅水者食鱼虾,涉深水者观蛟龙”,底气充足方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那么,“底气”从何而来?答案很明确,唯有学习。面对更加丰富的语文课程内容,更加系统的语文知识结构,我们需积极应对挑战,构建自身更加立体的语文知识体系。

从读书做起,加强自身理论建设。将课改新理念武装在自身头脑中,在新老课标异同的比较中获得专业引领。积极参加新教材培训,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学研讨等活动,深入学习,扎牢自己的专业理论根基。

从读书做起,夯实自身专业素养。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稔各种文学体裁,把握文章立意,做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

从读书做起,提进自身的专业视野。我们需“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牢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平时多留心时事新闻,了解教育前沿动态,适时进行跨学科整合,以学生的学为自己的教育理想。

从读书做起,提高自身专业魅力。不读书,少读书,就谈不上语文素养。“学高为师,行为世范”,一个不读书的老师永远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只有阅读走进我们的生活,那才是好的老师,好的榜样。“亲其师”方“信其道”,相信有知识魅力的语文老师一定是帮助学生打开阅读之门的指路灯。

朱永新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读书,不一定能成就名师,但一定能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强调,“激发和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3.把握学的课堂的建构理念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亦积极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语文学习必须充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今年全面铺开使用的统编版语文教材更是以学生本位作为指导思想进行教材架构的。

“儿童本位”的学习,一定以“儿童的生长”为导向。我们需要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老师的如何“教”切实转变为学生的如何“学”。我们所采取的一切教学措施和策略,必须围绕“学”来进行,以学定教、以学施教、以学促教。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学”起来,才能有效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我们的课堂也才能始终充满生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笔者认为,生本课堂,理解是本位,找准定位是关键,提升能力是追求,涵育素养是目标,几者相辅相成又环环相扣,当然,这还需要我们教学实践者不断学习和践行。

4.创建新型个性化评价方式

语文学习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因而过于量化和客观化的评价不该成为语文学习的评价手段。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一把尺子”“一个标杆”,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体验,重视个性评价导向。

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往往也会以教师的评价为蓝本,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鼓励,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另外,教师要淡化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力的提升,学习态度的改善,学习方法的掌握应是我们评价的主要方向。

语文学科是一片滋养人文精神,涵育文化素养,铸就国民素质的沃野。语文教材应时应人的变革是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高的前提,于漪先生提醒我们:“要让学生走进语文,不是只听客官介绍,隔墙看花。”我们应当深入学习,抓住统编版教材意欲传达的精神实质,把“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要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启发者,既参与平等对话又积极领跑示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相信崭新的语文教材必将为我们一线教师打开一番别开生面的新格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