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设计教学大任务,让学生“看见”学习

时间:2024-05-09

江苏省泰州市康和实验小学 朱月萍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方面使知识由外向内转移和传递,使知识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能力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有问题情境,更要有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探究数学知识。

一、借助大任务教学,让学生看见数学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教材中的学习任务主要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探究并学会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探究并学会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容积;认识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探究并学会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为了处理好教材知识之间的关系,笔者决定在教学中尝试用同一个生活问题情境将这些相关联的数学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第一节课上,笔者为学生呈现了做长方体鱼缸和正方体鱼缸的问题情境,给予学生一些长短不一的塑料小棒和接头,要求学生合理选择一定长度的小棒并制作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记录选择小棒的长度和数量;在第二节课上,笔者带着学生继续深入研究鱼缸问题,要求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鱼缸和正方体鱼缸的表面积;在第三节课上,笔者带着学生计算长方体鱼缸和正方体鱼缸的容积,并且认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在第四节课上,笔者引导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鱼缸和正方体鱼缸的体积,并且要求学生思考在运输中怎样包装这两个鱼缸最省包装纸,促使学生思辨表面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样有意义的生活问题情境,笔者把这个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利用鱼缸问题形成一组大问题任务,层层递进,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还能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二、借助大任务教学,让学生感悟知识严谨

数学知识是严谨科学的,教师要锻炼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知识去破解生活中的疑问,这样的任务教学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例如,笔者在一节数学拓展课上为五年级学生提供了充满思考性质的教学任务:通过数绿豆估算图形的面积,教学活动中涉及概率、估测、分类数、转换数等知识。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张不规则的纸和一些绿豆,学生展开了思考,有的学生尝试在白纸上画小方格,估算这张不规则纸的面积;有的学生尝试在长方形纸上撒绿豆,数出长方形纸上的绿豆数量,再数出不规则图形中有几个这样的长方形,从而来推测不规则图形面积。

又如,笔者根据电视剧中的场景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数学任务,在电视中有人拿出一只保险柜,说:“这里有一千万张100元,你们点点吧!”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这只保险柜里的一千万是否真实。为此,有的学生测量出100张100元人民币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那么1万张100元人民币的厚度大约是100厘米,也就是1米,如果要装满一千万张100元人民币,那就要有1千米;有的学生结合人民币的重量进行推算,通过网络查询得知1万张100元人民币的重量大约是10千克,那么一千万张100元人民币的重量大约是10000千克,那么这个人怎么搬得动?学生通过比较推理,很快就发现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借助具有思辨性的生活情境,学生在大任务中严谨有序的推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求真务实,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三、借助大任务教学,让学生在整合中学习

当前的分科教学现状,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自己所教学的学科知识,分裂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我们尝试在教学中借助大任务教学,让学生在整合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感受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时,整合了数学和美术这两门学科,先让学生观察一组生活物体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像火车车厢、电梯和国旗这样平平移动的运动可以看成是平移”和“像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物体的运动可以看成是旋转”。接着,笔者为学生提供了设计的任务:用剪刀、彩纸等设计平移和旋转的作品。学生充分思考后,在分享交流环节呈现出各种丰富的作品:有的设计了一组相同的小人手拉手,这里就蕴含着平移的数学知识;有的照着课本中的介绍制作出一个纸风车,这里就蕴含着旋转的数学知识。通过这种数学和美术的大任务整合教学,我们不仅看到学生掌握了平移和旋转的数学知识,还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欣赏到了艺术美。

又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整合了数学和音乐这两门学科,先帮助学生回忆分数的意义,通过折纸和音乐促进学生理解音乐中的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再引导学生比较这些音符之间的联系(如四分音符的2倍是二分音符,二分音符的一半是四分音符);接着笔者出示了两段二分音符的节奏,要求学生把这两段改写成其他音符的节奏;最后引导学生把这两段节奏用数字代替节拍,并且由音乐教师将学生创作的音乐用吉他弹奏出来。在这节数学与音乐相遇的整合课中,我们借助数学中的分数与音乐中的节奏进行整合,这两个相关联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不仅促进学生理解分数之间的关系,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带着整合的理念设计大任务教学,虽然在备课设计和课堂教学时需要各门学科教师共同协作,但是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非常喜欢这种充满魅力的数学课堂。

四、借助大任务教学,让学生看见数学与亲情

数学知识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理性且抽象的,但是数学也有温暖的一面,如教师与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遇见数学,能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数学都产生情感,让数学有了温暖的感觉。

如有一次笔者在“三八节”时布置了一份充满浓浓爱意的探究性作业:数一数妈妈的头发有多少根。刚开始,学生看到这个大探究性任务很惊讶,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但是很快他们找到了思考的方向:采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先把妈妈的头发平均分成若干份用牛皮筋扎起来,先数出1份有多少根头发,再通过计算去推算出妈妈若干份这样的头发一共有多少根。

在那天笔者还布置了另外一份充满爱意的探究性作业:母亲的爱有多重?在学生的分享交流中,有的学生异想天开地认为1岁宝宝的平均体重是8千克,如果妈妈每天抱这个宝宝20次,那么每天母亲的爱的重量是160千克。而且随着宝宝的成长他的体重会越来越重,我们就可以推算出母亲的爱的重量将会是巨大的。

总之,大任务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挑战“大任务”。当然,对于教师而言,就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根据教材用心设计“大任务”,利用“大任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