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注意境,引领课堂——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时间:2024-05-09

浙江绍兴市新昌县城西小学 吕 林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倡导以发展学生创造潜能、思维能力为主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主流,在现代古诗文教学中,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探讨意识和想象意识,让学生在所读、所阅中更好地感受诗人所传达的意境和思想情感,从而收获感悟。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关注意境,引领课堂”,让学生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呢?笔者就此问题做以下几点分析。

一、走近作者,充分发挥自我想象

古诗词创作是诗人表达情感态度的一种途径,它折射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历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文化内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师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生活,并充分发挥自我想象的空间,从而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最终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如当学生学习到《静夜思》一文时,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自主收集和分析李白的生平资料,并对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了解本首诗的写作背景,而后于上课时进行交流、探讨。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诗歌创作背景图:长期的远游让诗人见证了盛唐时期的繁荣,而长期的漂泊生活也让诗人感到劳累虚弱,婚姻未定、事业未成、只身一人流浪的李白在饱经沧桑后,于某个夜晚一个人寄宿在旅舍,在晚秋的夜幕笼罩下,诗人半夜醒来看到了洒满大地的月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通过这样的情景引导,学生很容易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带着这样的情绪走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能够更为深刻地体验诗人的所思、所感。再如当学生学习到《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很显然,诗中表达的又是另一种不同的心境。李白初到四川与孟浩然结交,那时候的他正值年轻,对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憧憬,所以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并没有太多的感伤,因此诗中也充满了江水荡漾的情怀诗意。在初步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之后,学生对诗中出现的画面也随之变得清晰起来,而通过想象激发,深入浅出的诱导,学生则能够更深入体验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二、反复诵读,充分激发多元想象

在诗歌鉴赏中,传统上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讲法,通过多次的朗读、吟诵才能更深层次地感知文本所表达的意境,才能更好地领略诗词中作者表达的情感,才会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对于古诗词而言更应该重视诵读。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先进行识字认读,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教会学生读准字音有助于学生的诵读;其次需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诵读技巧,找准诵读节奏,充分突出语气,从而更好地带动情绪,而良好的朗诵能够为诗歌学习营造一种浓厚的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发散自我想象,最终在想象中读出、悟出意蕴。如当学生学习到《咏柳》一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整体认读,待字音读准后再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画出句子的节奏,而后提醒学生在朗读中需要注意哪些语气的变化,如“不知细叶谁裁出”应该念出疑问的语气,而“二月春风似剪刀”则应该读出赞美的语气。在反复诵读中,课本枯燥的文字渐渐地变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画面,学生的个性想象是多元化的,通过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和内涵。

三、抓住“空白”,充分放飞自我想象

我国古诗词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这样的描写方式给古诗词营造了一个巨大的意境空间,这种空白的意境能够激发读者的无限想象。为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空白”的教学契机,诱发学生充分放飞自我想象,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如当学生学习到《秋思》一曲时,该曲小令的开头三句使用了9个名词,且中间未掺杂其他的形容词或动词,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营造的特定语言环境,教师应引导学生补上“空白”,从而更好地达到鉴赏的境界:在深秋黄昏时分,诗人看到了缠绕在老树上的枯藤,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以及从小桥流过的小溪,还有桥那头的几户人家,一位远离故乡、漂泊不定的断肠人在西风狂吹的荒无人烟的古道上骑着瘦马奔波,太阳缓缓落山,诗人仍然漂泊在天涯。在中国古诗词中,“黄昏”一词的出现频率比较高,且蕴含着特定的怀乡意境和情怀,而远离故乡的人出现在深秋荒无人烟的古道上,这是一种极为广阔深沉的描写,能够激起读者的无限联想,通过引导学生充分放飞自我想象,可以较好地填补这一“空白”,这也是一种情结表现的张力。又如当学习学习到《寻隐者不遇》一诗时,教师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思维想象,让学生思考“问童子”的作者与童子进行对话时其地点在哪,他们都说了哪些内容,作者问了什么?“云深不知处”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云雾缭绕的高山意境,童子在回答“言师采药去”的同时其肢体手势和神情是怎样的,通过抓住“空白”启发想象,能够让学生充分踊跃地参与进来,最终有效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

四、斟酌词句,充分拓展自我想象

简短精练是古诗词最大的特点,古诗词的文字内容不多,通过简单的遣词造句能够充分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这也是古诗词区分于其他文学的根由。如针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时,叶圣陶先生曾对该诗作过赏析:在“孤烟”一词上添加一个“直”字,能够更好地突显出静寂的氛围,而在“落日”一词中添加上一个“圆”字,可以更好地衬托出“长河”背后的苍凉、静寂。因此,足以看出斟字酌句在构建诗词意境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巧妙抓住“诗眼”进行自我想象拓展,能够更为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如当学生学习到《村居》一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朗诵文本,找出自己认为最难理解的字词?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对词组的理解也不同,因而其回答也五花八门,某个学生说“醉”字比较难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为什么醉了?是什么醉了?有些学生说是诗人醉了,有些学生说是杨柳醉了、孩子醉了……教师再次追问:“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醉态?”通过这样的情景引导,学生逐渐理解了诗人表达的情感,并真正感受和体验到古诗词的内涵。

总之,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关注意境,走近作者,充分发挥自我想象,并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充分激发多元化想象。而抓住“空白”,并善于斟酌词句,则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思想内涵,从而更好地与作者产生共鸣,最终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