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策略初探

时间:2024-05-09

江西南昌市高新区麻丘镇中心小学 游 英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技能,实现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充分发展。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大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

一、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维总是在问题情境中产生,学生也不例外,作为天生探索者的他们对于学习的向往力是与生俱来的。问题情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帮助激发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兴趣、求知欲以及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关键的两大法宝:第一,教师要在情感投资上下功夫;第二,师生双方要加强情感和思维的交流,这两大法宝会有效帮助学生突破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因此,在实际教学的每一堂课上,提前备好功课,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程参与、自主探索、实践应用,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给学生教授认识“时分”知识之前,笔者找到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先介绍一则“龟兔赛跑”的小故事:有一天,小乌龟和小兔子在钟表盘赛跑,小乌龟在跑道的时针顶端慢悠悠地爬行了一格的位置(1小时),小兔子则站在钟表盘跑道的分针顶端疾跑了整整一大圈(60分钟),但最后裁判却说小乌龟和小兔子实际上跑得一样快。“为什么呢?”大家都疑惑不解,比赛结果令他们感到困惑:龟兔怎么打了平手?怎么会是一样快呢?小兔子明明跑得更快呀!正当学生们摸不着头脑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教学:“我来告诉大家这是怎么回事。通过这次学习,大家就肯定能破解这个谜题了。”于是,学生们开始认真专注地投入到学习时分知识中了。短短一节课,每个学生都深刻了解了时和分之间的关系。课堂通过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巧妙地引起了小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对全新的知识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

二、重视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实践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根据高年级学生遇困难常合作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笔者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注重多种感官配合,通过积极深入的思考,获取知识。动手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现熟练运用,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审题至关重要,再根据题意思索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切勿在未经过认真思考前就盲目动手。为使学生深入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采用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引导学生运用观察验证的方法。学生从一种具体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合理的教学方法尤为关键。

例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课堂练习”时,笔者改变以往自己在台上操作,学生在台下观察的做法,让他们分小组进行动手合作。教师给学生小组分发同样的学具(圆柱体的一端切去一块,使它的一底面保持圆形,另一底面为椭圆),求这立体图形的体积。有的学生很快就说:“老师!这是不规则的图形,求不了体积。”而有的学生沉默不语,瞪大眼睛等待教师的提示。这时,笔者再次提示,能否同桌合作解决呢?很快同桌的学生就开始讨论,二分钟,三分钟,五分钟过去了。突然有个学生大声说:“能!把两个学具拼成一个完整的圆柱体。再用圆柱体的体积除以二得到那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其他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就这样用合作方式解决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经过这次教学,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鼓励生活实践,促进学用结合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要经常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巩固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感知数学的魅力,让他们能够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继续开展数学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上完“圆锥的体积”这堂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学习实践活动。利用这堂实践课,带大家到农民伯伯的打谷场参观,正好在打谷场看到一个与圆锥类似的谷堆,便向学生们提问道:“你们有谁可以想想办法,帮助农民伯伯计算出谷堆的体积呢?”随后,学生们展开了积极的讨论:第一步,先测量圆锥底面的周长,再测量其高度,最后计算圆锥的体积。此次活动结束后,他们开始懂得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用数学的思维来看待问题,深刻领会到数学极大的应用价值。学生还可以从自身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获得更多数学实践的机会,真正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乐于学、善于用。

四、正面激励,树立信心

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于一门学科或者事物的兴趣爱好程度很大因素取决于在过程中所获得的激励以及肯定程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日常表现要多加鼓励,采用正面的引导,让学生在利于自身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们应多采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多包容、多鼓励、多表扬,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产生一种“成功学习”的心理暗示。但仅仅是采用这种方法还远远不够,我们应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优化教法,将每一堂课以不一样的感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保持强烈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迸发自身的潜能,从而树立起自信心。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形式创新的课堂里,我们需要牢固树立把学生作为主体的教育主体观念,把发展学生能力作为重中之重的教育质量观念,把学生人格的完善作为终极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念。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将学生看成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挖掘每一位学生隐藏的创造潜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时富有创造性,让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充满创新和活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