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江苏睢宁县实验小学 王莉
儿童习作,从感知训练起步
江苏睢宁县实验小学 王莉
针对当前儿童习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作文三步法”教学实验,在习作教学中先对儿童进行感知物的训练。感知物的训练,包括全面感知物训练,即充分调动儿童“看、听、嗅、触、尝”等多种感官感知物;还包括立体感知物训练,即进行“换时、换位、换情”的“三换”感知物。通过这两项训练,让儿童掌握感知物的习作技能,为以后感知人、感知事以及习作思维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儿童习作 全面感知物 多种感官 立体感知物 三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中、高学段关于习作教学分别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两句话中都提到一个关键词“观察”,可见观察对于儿童习作的重要性。
既然观察如此重要,那是不是说儿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就能达到课标所要求的“能不拘形式、有意识地写下自己独特的见闻、感受”呢?联系当前儿童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找不到合适的素材,语言干涩、词不达意,习作立意缺少深度、不合逻辑等就可见一斑。
究其原因,多数教师认为是儿童生活经验缺失所致。其实儿童并不缺少生活。因为信息化的普及和家庭教育的重视,儿童接触的生活、观察到的世界较之以往要丰富得多。面对这样一个并不缺少生活,却又很难写出优秀习作的儿童群体,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该如何去做呢?笔者结合学校开展的“作文三步法”的习作教学实验,对当前的习作教学进行了一番尝试和思考,觉得可以从全面感知物和立体感知物两方面进行起步训练,逐步提升儿童习作水平。
全面感知物是指调动看、听、嗅、触、尝等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整体特征进行全方位感受。目的是让儿童在各种感官参与的情况下,全方位感知物。这些物,可以是静止的,可以是运动的,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还可以是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总之,世间万物均可以成为儿童全面感知的对象。
如何对儿童进行全面感知物训练呢?笔者以“全面感知橘子”一课为例:第一步让儿童用眼睛看一看橘子的颜色和形状;第二步让儿童用鼻子嗅一嗅橘子的气味;第三步让儿童用手摸一摸橘子的软硬、冷热、质感;第四步让儿童轻轻剥开橘子的外皮,边剥边注意听一听细微的声音,看一看里面果肉的颜色、形状;第五步让儿童掰一瓣橘子放到口中,尝一尝味道。在进行这些方面感知训练的同时,让儿童说一说自己的感知所得。这样儿童写出来的橘子就不是简单的观察所得了。在此贴出一篇儿童全面感知橘子后的习作:
“只见每个同学面前都有一个橘子,它们都是椭圆形的,但是有大有小,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金黄金黄的,有的是深绿色的,还有的黄中带绿,绿中带黄。整个教室里都是好闻的橘子味,拿一个橘子在手中摸一摸,凉凉的、非常柔软,舒服极了!你剥开橘子外皮的时候,如果稍微一使劲儿,橘子皮上还会有小水柱“滋滋”往外喷呢。剥开外皮,你会看到一瓣一瓣的橘子紧紧地簇拥在一起,好似一群好朋友,不舍得分开。白白的丝线裹在身上,黄白相间,非常好看。掰下一瓣放在口中嚼一嚼,冰冰凉凉的,酸酸甜甜的味道顿时在口中弥漫开来,让你越吃越想吃。”
这是经过全面感知训练后的儿童习作。全面感知教学前,笔者先让儿童写了橘子。他们也写出了橘子的颜色、形状、味道,但是没有训练后的习作那么细致、灵动。不止如此,在这节习作课上,儿童的兴趣一直高涨,而且感觉细腻,语言生动。
当然,一节这样的习作训练课,无法使儿童真正掌握这种全面感知物的技能。接下来笔者又结合教材及生活实际,引导儿童“全面感知秋天的田野、公园”,让他们看秋天的各种颜色,听秋天的各种声音,闻秋天的各种气味,触摸秋天的庄稼、树叶,尝秋天的果实等。儿童笔下的秋天,就变得可看、可听、可触、可嗅、可尝,读起来也有滋有味;引导儿童“全面感知秋天的雨”,于是,雨在他们笔下有了颜色、声音、形状、味道、触感;“全面感知冬天的雪”,然后雪就不再是儿童印象中的“纷纷扬扬”“白茫茫”了。
这样的全面感知物训练,持续进行一段时间后,儿童习作则由初时的语言堆砌,到后来的干净利落。儿童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步熟练掌握全面感知物的方法,也逐渐养成调动多种感官全面感知物的习惯。接下来,习作教学继续向立体感知推进。
立体感知是在全面感知的基础上,采用“换时、换位、换情”的方法进行训练。换时,就是通过变换时间,让儿童感知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物的不同;换位,就是通过变换位置、变换角度,让儿童感知因为角度与位置的不同,看到的物也就不同;换情,就是引导儿童体会因为情境的不同,对物的情感也会不同。如何进行“三换”的训练呢?还是以橘子教学为例:
1.换时
摆在儿童面前的橘子是一个相对固定不变的物体,但是如果调动儿童已有的感知,让儿童回忆春天的时候,橘子是什么样的?(一朵朵白色的小花,飘着清香)夏天的时候,橘子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秋天的时候,橘子又有什么样的变化?清晨,带着露水的橘子是什么样子的?阳光下,橘子又是什么样子的?下雨时,橘子是什么样子的?深夜,橘子挂在树梢又是什么样子的?……一换时,使橘子随着季节、时间的不同,有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
2.换位
换位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橘子。站在远处,看一树一树的橘子是什么样的?站在树下,抬头看到的橘子是什么样的?拿在手中的橘子,看起来是什么样的?只看到橘子的侧面,又是怎样的?
3.换情
创设情境,引导儿童体会因为情境不同,看到橘子时的情感也会不同。例如,今天,考试考了满分,自己心情怎样,回家看到的是怎样的橘子?因为和同学闹矛盾,被老师批评了,自己心情怎样,回家又看到怎样的橘子?就这样,因为心情不同,看到的橘子也就变得不同。
经过“三换”训练,橘子在儿童眼中,不再是只有颜色、形状、味道、触感和气味的静止的橘子,它也会因季节、时间不同而不同,会因自己的心情不同而不同,会因看的位置、角度不同而不同。以此类推,其他事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进行一段时间的立体感知物的训练后,学生写了一篇习作《秋天的雨》。其中一个叫李政文的学生,在习作的前半部分,写了雨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等全面感知到的雨,接下来就写道:
“看着外面的绵绵秋雨,我不由想到刚刚过去的那个夏天。那天,雨下得特别大,校园里有很多积水。我穿着凉鞋,打着雨伞,走在雨里。谁知一不小心,我脚底一滑,跌倒了,裤子马上湿透了,雨伞也甩出老远。当时我委屈地想哭,但是为了不被别人看见,我赶紧从地上爬起来,拿起雨伞,低着头快步走进教室。正在组织同学们晨读的王老师,看到我正在滴水的裤子,赶紧打电话给我的妈妈,让她给我送衣服来,还拿出卫生纸使劲地擦拭我裤子上的水。看着王老师那着急的样子,我心里觉得暖融融的。”
读到学生写的这一段,笔者也觉得暖融融的。为学生这种情感而感动,同时也为学生在习作中自觉运用了立体感知技能中的“换时、换情”而激动。不由得想起张庆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不知道哪片云彩会下雨”。是啊,如果没有进行这种技能训练,儿童也许会写出这样的文章,但是那要到中学甚至大学。但是,如果儿童从小学就具备了这种习作技能,还用担心他们以后的习作吗?有的时候,掌握一种习作技能,胜于教师对某一类型习作方法上的反复讲解。
当儿童经过“看、听、嗅、触、尝”的全面感知物训练和“换时、换位、换情”的立体感知物系列训练后,就逐步掌握了感知物的技能,也为以后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实,这种技能不只是在写物的习作上适用,在写人、写事的习作中同样可以迁移运用。当然,儿童只具备感知能力还不够,还要在习作中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构思,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继续进行的习作思维训
[1]毛继东.作文的革命[J].新作文:中学教学版,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