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江苏如东县栟茶小学 季晓平
走出语用训练的焦虑
江苏如东县栟茶小学 季晓平
伴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明晰界定,语文阅读教学脱离了分析文本内容的窠臼,语用训练成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我们也要走出置文本内容、情感、思想于不顾只盯着语言形式的语用训练焦虑,力求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从文本语言中挖掘培养学生语用意识的训练点,努力使学生的语言与精神共生。
语用训练 文本解读 学科素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成效体现在他们的言语智慧之上,而言语智慧则是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形成的重要标识。怎样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呢?这需要教师以文本为依托,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仅悟得文本的情感,更习得语言的形式,兼得言意。于是,在文本中找寻语言训练点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笔者在“语用”训练的道路上几经碰壁,有了一些收获。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阅读教学要脱离分析文本内容的窠臼,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脉络清晰,围绕一个“迷”字,讲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着迷的故事,语言平实易懂。这篇文章该让学生们习得怎样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法宝呢?考虑到时间关系,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再回顾全文,在法布尔的眼中,小甲虫是那样的漂亮,(出示句子: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那平淡无奇的水底是那样的奇妙(或是蹲下来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这样的描写细致而简洁,充满了童年的味道。你也能尝试着写写在别人的眼中也许是平淡无奇的事物,正因为你的喜欢,而富有灵气呢!”学生好长时间没法动笔。事实证明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而言,没有明确的着眼点,他们根本无从下笔,也就没法写出教者所期待的精彩的小练笔。
笔者一直以为没有读写结合的课堂就是没有深度的课堂,就是没有语言训练的课堂,于是生硬地寻找、勉强地凑了如上一个语用训练环节。而这样的语用训练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完全忽视了不同学段承载的不同学习价值和功能,完全漠视了学生语言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为“练”设“练”,自然是失败的。难以准确、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误以为进行了热热闹闹的语言文字训练就是培养了学生的语用能力。实际上这样的训练,文本的言语没有增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提升,为“用”而用,笔者陷入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泥淖之中。
教材中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极佳材料,怎样恰如其分地选择言语训练点呢?文本解读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番聚集、放大和凸显,生成、重构出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所选取的文本的功能。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作者伊林用文艺的笔调、生动的比喻、典型的事例、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了四种大自然的文字。如果教学中仅仅止步于“文章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就只是了解了文本所承载的知识,而作者是怎样将晦涩难懂的科学道理介绍得通俗易懂才是本课更应关注的重点。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我们学课文,无非要解决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写什么’,一个是‘怎么写’,刚才我们一直研究伊林写了什么,我们再来看看,伊林是怎样将这些高深的知识介绍明白的呢?”在老师有意识的引领下,学生找到了伊林写作的法宝:举例子、打比方、设问、推理……这样,学生在感受具体语言文字表达效果的基础上习得语言文字运用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接着笔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老师接到了一个任务,邀请咱们601班的同学担任学校科普队的队员,向一年级的小朋友介绍你熟悉的一种大自然的文字,可以是书上介绍的,也可以是平时积累的,要让他们既能听得懂、记得住,还要喜欢听。”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就有章可循,介绍得有模有样,俨然成了“小伊林”。显然这样的语用训练不仅仅止于理性的提炼和总结,而是将理解和运用巧妙地结合,和谐共生,为增强学生的言语能力搭建了平台,实现了借助文本范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美好愿望。语文课堂教学原本应当如此。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意义只给少数有的人得知,而形式永远是个谜。”考虑文本的特性,聚焦文本的语言形式,在“形式”这个谜上下功夫,引领学生反复涵咏,巧妙设计言语训练点,学生的言语智慧就会悄然形成。
崔峦老师指出: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课程意识、目标意识、年段意识,使所上的课是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的。因此,当文本多种语用价值并存的时候,笔者学会了理性分析,不再贪多求全,而是根据课标提出的目标要求,结合课文所在的单元训练点,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锁定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兼顾年段特点,寻找适切的语用训练点,力求最大化地促进学生言语的生长。
《烟台的海》不仅正面描写了烟台的海的景象,还通过描写游人的活动从侧面来烘托表现烟台的海四季的特点。这样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立体描写正是学生练笔的范例,引导学生学习这一写法,描写课间认真阅读的同学、描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果然精彩迭现。《秦兵马俑》第10自然段在描写神态各异的兵马俑时,巧妙地将观察与想象结合在一起,用生动整齐的句式描写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兵马俑,令人叹为观止。这样将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描写事物的方法不正是绝佳的练笔范例吗?引导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写写花圃里类型众多的花儿、写写天空中千姿百态的白云……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这样的语言实践中得到了拔节。《轮椅上的霍金》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典型事例反映人物品质”“过渡段的衔接”无疑是这篇写人文章的神来之笔。在学生品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体悟这样的言语范式,并试着进行迁移运用:用上这样的方法,写写你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人。这样的训练着意于言,让学生领悟了典型的写人手法。针对不同的文体,带领学生穿越文本,选取恰当的语用训练点,学生在这样的言语训练中兼得了言意。
语文教学指向“语用”,着力引导学生聚焦于语言文字之上,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密码,给学生的思维表达搭建了一块基石,学生原有的语言结构得到更新,与文本对话的质量得到提高。但教师在文本解读中也要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置文本的内容、情感与思想而不顾,僵化教条地唯“语用”至上。教师提升了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也就走出了语用训练的焦虑,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在教师有的放矢的引领下将得到有效的提升。
[1]仲剑锋.读与写即时链接:基于年段特征及文本机理[J].教学管理,2015(1).
[2]李竹平.区别到底在哪儿——关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案例分析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3(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