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名师工作室建设

时间:2024-05-09

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 王小毅

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名师工作室建设

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王小毅

王小毅重庆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渝中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重庆市教师资格评审专家,重庆市评估院评估专家资源库专家,重庆市教师教育专家资源库专家。

曾获四川省首届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中央电教馆“国培计划”(2011)——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国家级专家,承担《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专题讲座任务。“国培计划”(2014)——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科教学能力培训专题式培训项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专题培训项目负责人,教育部国培办网络评估显示,所承担项目学员满意度为99.26%,排名第一。先后为市内外小学教师举办语文教学专题讲座200余场,主要课题方向:课堂教学,阅读教学,校本教研,观课议课,名师工作室学科建设等。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合作”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教师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的组织。名师工作室就是典型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一个由学习者(骨干教师)与助学者(导师、主持人)共同构成的团队,具有协同与共进的内涵特征。2012年12月,渝中区名师王小毅工作室正式成立。三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工作室建设,努力探索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携手走过了艰辛而充实的研修旅程。

愿景:建立发展的信念

学员进入工作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三年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寻求个体独立与专业归属两个方向的张力。导师研制好规划框架(情况分析—发展目标—具体措施),学员按框架撰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集体交流,全程录像。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两件事:

一是建立共同愿景。所谓“共同愿景”,就是“组织中的成员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的全部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会起来”。(彼得·圣吉)一个缺少共同发展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的组织,是缺乏战斗力的,必定走不了多远。通过多次研讨、反复论证,我们确立了工作室的共同发展目标:以“王小毅名师工作室”为窗口,充分发挥导师在师德修养、学科改革、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示范、引领、指导作用。以“王小毅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积极宣传、总结、传承、推广导师的专业成长经验、语文教学认识、学术研究成果;以“王小毅名师工作室”为基地,在导师的引领、组织的保障下,重点培养一批市区级的中青年名师,着力提升教育高端人才素养;以“王小毅名师工作室”为平台,最大限度地扩大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一校,影响一片,辐射一区;以“王小毅名师工作室”为龙头,大胆探索工作室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构建有特色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整合个人意愿。针对不同的教师,我们有着不同的成长期待,不同的衡量尺规。工作室成员来自全区不同层次的学校,教学经历、教学个性、专业背景等均有所不同。于是,要求他们从长远目标着眼,从近期目标着手,认真剖析自己的发展现状,调整自己的三年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将个人意愿与共同愿景进行无缝对接,增强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建立专业发展的信念。

三年研修结束,达到研修预期:承担了一项研究课题,创建了一组精品活动,出版了一本学术专著,打造了一批领军人物。工作室全体成员的研究成果专辑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15年第2期,并集体成为当期的封面人物。

以“共同愿景”唤醒和协调成员的“个人愿景”,是工作室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的关键。

方向:举起学科的旗帜

专业学习共同体事实上是一个实践共同体,所有成员拥有若干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于解决一组问题,或者是为了一个主题共同投身参与。我们最初的研修活动主要是做职业规划、专业阅读、课标解读、教材细读和课堂诊断。在活动中,我们逐渐发现,课改十多年,阅读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老师们的年段意识、语用意识、让学意识越来越强。然而,众多的阅读课存在严重的整齐划一倾向,教学千篇一律,众人同归,没有因人而异,也没有因文而异。不同作家的作品风格不同,就是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体裁也丰富多样。用同一种方法教所有的课文,透露出的是文体意识的缺乏。针对这个弊端,我们提出了自己的阅读教学主张:小学语文分类阅读教学。于是,我们的研修活动便有了明确的方向。

基本观念:关注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是文章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文体意识,就是对文本体式自觉关注的心理倾向。就阅读而言,文体意识是在文章阅读欣赏过程中对不同文体样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阅读教学应高度关注文体意识。

基本策略: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同文体、不同类别的文章,在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等方面各有不同,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类别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阅读教学应该回到常识,循着文体特征去教,把童话教成童话,把散文教成散文,把小说教成小说。

如此,有了文体意识,目光自然聚焦在文本表达的最大特色上,教得必然准确;有文体意识,提领一顿之后往往能抓住核心语文价值,教得必然轻松;有文体意识,课堂必定讲求整合,疏密有致,教得必然大气。

为了举起这面学科旗帜,我们通过课例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工作室每个成员每期研究一个课例,共同研究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和非连续性文本四个文类的教学,每个文类的教学呈现四种课型,即精读文教学、略读文教学、选读文教学和自选文教学。其目的有二:一是研究分类阅读教学的两大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二是探索分类阅读教学的两大策略,即“因体而教”和“以学定教”。

活动:丰富成长的样态

教师专业发展光凭热情是不够的,需要有具体的活动平台。工作室坚持贯彻“理论与实践并举,探索与务实齐驱”的研修原则,大胆尝试,小心求证,开辟了多层次、多方式的发展路径,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成长样态。

思路:培育种子,双向滋养,整体生长。紧扣“一个点”——视工作室学员为种子,培育种子的能量。狠抓“两条线”——学科专题研究线,四组关键词:调研·聚焦,实践·反思,梳理·提炼,建构·推广;专业素养提高线,四组关键词:练功·扩容,浸润·转化,实战·重构,示范·引领。辐射“整个面”——发挥工作室的领跑作用,促进全区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高。

方式: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与交流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反思与提升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课例研究、微格研究、专题讲座、课堂诊断、个别指导、深度访谈、主题沙龙、外出考察、送教帮扶、两地联动、网络学习、专业阅读等方式开展研修活动。最有特色的活动有:

1.课堂诊断:不同文体,聚焦问题,行为改进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场所,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工作室把研修活动延伸到学员所在学校,深入到阅读教学的现场,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2.专业阅读:心得交流,深度对话,涵养理论

我们共读了30多本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专著,写了读书笔记,做了读书交流。每期一次专题汇报,由学员聚焦话题,设计活动,主持交流,邀请嘉宾参与,使读书成为生命的呼吸,成为日常的生活方式、自然的行走姿态,从而走向积聚思想、积淀文化的大家境界。

3.专题讲座:专家引领,专题讲授,互动答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30多位专家、学者、名师的专题讲座,写了感言,做了交流。讲座和交流都紧紧扣住工作室的研究主题展开,沐浴理论阳光,接受学术洗礼,让学员们汲取不同专家的研究精华与最新成果,感受专家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与治学态度。

4.课例研究:走近名家,主题对话,提出主张

工作室要求学员不仅要亲近教育大师,也要走近教学名家。我们以“欣赏名师风格,畅谈教学主张”为主题展开对话,每位学员潜心观摩、研究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著名小语特级教师,对他们的教学主张、教学风格展开研讨,并对典型课例展开述评。学员们在学习、借鉴、反思中梳理自己的教学历程,融合个人教学特点与课程理解,提出个人阅读教学主张与策略。

5.联动研修:拓宽视域,交流经验,共话成长

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三年来,为了扩大研究视野,开拓研究思路,工作室主动把研讨的视角延伸到区外、市外,和其他名师工作室联动研修。去导师成长的地方上课,去名师成长的地方磨课……练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

系列活动的目的在于工作室形成一个实践共同体:唤醒专业自觉,锻造专业内核,培植专业眼光,磨砺专业技能,塑造专业品质,帮助学员剥开思维的口子,打开世界的天窗,找到审视课堂的镜子,规划专业成长的路径,实现知识的传承与创造,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示范:展开对话的可能

在高度重视教师专业成长的今天,许多教师“被成长”,他们没有需求,缺乏动力,因为他们没有和外部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在这对话关系中,身教重于言教,导师自身的影响力无疑十分重要。

我对学员讲自己的专业阅读经历。起初研读教学论层面的书籍,如斯霞的《我的教学生涯》、李吉林的情景教学实验与研究》。渐渐地关注课程论方面的书籍,如王荣生的《语文课程论基础》、王尚文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为了研究分类阅读教学,又研读关于“文体学”“阅读学”方面的书籍。导师的专业阅读示范,影响着学员的阅读取向、阅读姿态和阅读品质。

我对学员讲自己的教学研究经历。起初我关注课堂与生活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不少教师将语文教学等同于课堂教学,将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中,将学生禁锢在狭小的课堂里,割断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割断了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联系。于是,我提出了开放性语文教学,探索出“一体多翼”的语文教学整体结构模式:“一体”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多翼”即:①其他学科语文教育;②课外语文教育;③社会语文教育;④家庭语文教育。

我在关注课堂和生命的关系时,课堂中师生的“生存状态”进入我的视野,研究中发现强烈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充满人性美的、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无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应试训练。于是,我提出了生命化课堂教学,总结出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①生命化课堂,是生本的课堂——先学后教;②生命化课堂,是生长的课堂——边教边学;③生命化课堂,是生成的课堂——顺学而教;④生命化课堂,是生态的课堂——以学定教。

在这样的对话中,学员近距离地接受导师的教诲,观察导师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流程,感受导师热爱教育、投身教育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把握导师的思想精髓,学习导师的教育思想,实践导师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素养。

互助:实现共赢的基础

工作室始终秉承使命——打造一个专业学习共同体,以促进教师发展为核心任务,拥有共同价值与理念,相互支持、共享经验、协同学习,探索群性的养育机制,提高各自的教学质量,促进共同发展。

工作室的成员各有各的生长姿态和成长方向。有的思想活跃,善于出点子;有的干劲十足,善于做实事;有的实践经验丰富,行动力强,效果很好;有的理论储备丰富,观念前卫,敢为人先。年轻同志常常在前沿的领地开辟新领域、尝试新方法;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考虑周密,磨课、上课之外,还有宣传、报道、铺垫、引路,一项项工作环环相扣。工作室里角色没有主辅,身份没有高低,研究没有边界,讨论没有禁区,实践没有不可逾越的雷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这是一个学习型、知识型团队得以健康、快速成长的组织密码。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一定是建立在“合作共生,共同发展”之上的。工作室要营造一个既能促进自身成长,又能促进整个共同体成长的学习环境,必须有任务驱动,转变“名师”个人为主的专业发展范式。为了完成研修任务,工作室内自发形成主题沙龙、磨课小组等小团队。

三年来,成员都超过了自己规划的发展目标。课例展示区级32节、市级6节、国家级3节;课例获奖区级12节、市级5节、国家级4节;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论文36篇,论文获奖区级46篇、市级43篇、国家级33篇;获区级荣誉称号19人次,获市级荣誉称号5人次,获国家级荣誉称号2人次。

愿景、方向、活动、示范、互助是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非常重要的五个。行者无疆,追求无限。我们将保持自己的行走姿态,坚持不懈地探索下去,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在通向彩虹之巅的修炼中,获得生命的充盈和成长的幸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