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李培禹
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出发,一路奔腾不息,穿越晋陕大峡谷,流经永和县68公里,留下了最美的七道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我默诵着唐朝刘禹锡的诗句,细数着永和境内自北而南形成的黄河七道湾——英雄湾、永和关湾、郭家湾、河浍里湾、白家山湾、仙人湾、于家嘴湾。不由感叹:七道湾,湾湾美景看不够,最有故事的是永和关湾。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78年前,25岁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写下这诗篇时,就是在山西的永和关黄河渡口。那时,这组诗的题目还叫《黄河吟》。当他在延安的窑洞里朗诵给冼星海听后,才华横溢的作曲家激动不已,于是闷头创作5个日夜,诞生了一部伟大的音乐经典《黄河大合唱》。在延安窑洞前的广场上,首次听到这歌声的毛泽东,不禁起立鼓掌,连连称赞:“好,好,好!”
黄河的涛声、船夫的号子、民族的怒吼,一定在已是人民领袖的毛泽东心中掀起了波澜。他怎能忘记,两年前曾在永和关率领红军东征,两渡黄河,与永和民众度过的13个日日夜夜啊。那是1936年2月,为了壮大革命武装,推动抗日救亡运动,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进行了著名的东征。在东渡黄河和回師陕北的征程中,毛泽东的足迹走过永和40多个村子,在与国民党阎锡山部的周旋、激战中,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创建了永和革命根据地。
让我们掬一捧永和关的黄河水,沿着红军走过的长征路,重温80年前毛泽东在永和留下的故事吧。
1936年春天,已经脱去冬装的红军队伍进入永和县的桑壁村。傍晚时分,本应考虑宿营了。毛泽东出于对地形的掌握和对战争态势的分析,决定部队继续行进。部队又行进到前龙石腰村,参谋来报,主席幽默地说:“前龙石腰,龙到此地都要折腰行礼,此乃风水宝地,可以居住。”第二天,部队到了索珠村,当地村民把索念杀音,“索珠”成了“杀猪”。毛泽东听后风趣地说:“国民党要杀猪拔毛,这地方叫杀猪,猪杀了,毛焉存?不能住。”队伍继续前进,又经过阁底村,来到了上退干村。主席问清了村子名称后,高兴地说:“我们做战略撤退,这地方叫退干。退干,退干,退回去继续干革命。好,今晚就住这儿。”于是,毛泽东就住在了上退干村前的关帝庙里。从这些生动的行军故事里,我们能感受到在极其艰难的战争环境中,毛主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过人的军事指挥艺术。据党史记载,在前龙石腰村和上退干村破旧的关帝庙里,毛泽东和红军都躲过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主席还安然地召开干部会议,研究部署次日的行军任务。
今天,上退干村的关帝庙还在,旁边已于十年前建成了纪念馆。讲完毛主席择地而居的故事,红军东征纪念馆年轻的讲解员加了一句:其实,这故事是从一个侧面表现了革命处于危难的关头,毛主席不畏艰险,仍然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她举例说:比如,红军还曾想在一个叫阁底的村子住下,毛主席看天色未晚,就说,阁底,阁底,革命到底。仍让部队急行军,并没有宿营。
当年,红军路过永和,部队曾为村民从山上引下山泉水来,那眼泉水被称作“红军泉”。至今80年过去了,那泉眼仍旧汩汩涌流出清甜的泉水,润泽着十里八乡的百姓。
在永和,不能不提的是槐花儿。当你与漫山遍野的槐花儿邂逅,置身白紫相间的花海,闻着它淡淡的花香,想想当年乡亲们纷纷拿出槐花儿饼往战士们手里塞,能不陶醉在其中吗?
山西永和是全国贫困县之一,全县城只有一处红绿灯,山里农民进县城办事,大都要来这个路口看看“景儿”。然而它却像黄河母亲一样,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用槐花儿养育了红军,支撑起晋陕边区一块重要的红色根据地。80年后我们重走长征路,站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呼吸着空气中那清新的槐花儿香,黄河湾,永和关,槐花情,就这样重重地装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