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赵仿华/编
“今天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真倒霉!”同学们,你觉得他的抱怨有思维含量吗?当然有,他用“倒霉”这一内心感受来反映“批评”这个客观事实,这就是思维。但是,如果这名同学能让思维再走一步,走到“倒霉”的背后去,那么他收获的,肯定不是“倒霉”了。本期《典藏小书坊》,就让我们追随着思维的脚步,去欣赏“再走一步”后的风景。
在印第安纳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仍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暗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漫地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靠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条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张晓风《遇见》
一天,老奶奶在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园艺所重金购买纯白金盏花。老奶奶想:金盏花,除了金色,就是绿色,白色的?不可思议。不过,我为什么不试试呢?
她对八个儿女讲了,他们一致反对。大家说:“你根本不懂得种子遗传学,专家都不能完成的事,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可能完成呢?”
老奶奶决心一个人干下去。她撒下金盏花的种子,精心侍弄,金盏花开了,全是金黄的。老奶奶从中挑选一朵颜色淡的花,任其自然枯萎,以取得最好的种子,第二年把它们种下去。然后,再从花朵中挑选颜色浅淡的种子栽种……
二十年过去了,有一天早晨,她来到花园,看到一朵金盏花开得奇特灿烂,它不是近乎白色,也不是很像白色,而是如银似雪的纯白。
她把一百粒种子寄给了那家二十年前悬赏的机构,她甚至不知道那则启事还是否有效,不知道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是否早就有人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
终于,园艺所长打电话给老奶奶说:“我们看到了您的花,它是雪白的。因为年代久远,奖金不再兑现,您还有什么要求吗?”
“我只想问你们还要黑色的金盏花吗?”老奶奶对着听筒小声说,“我能种出来。”
——毕淑敏《绿手指》
小时候很淘气,挨打挨骂的事便格外多,整天哭哭啼啼也不是办法。在童年灰暗的时光中,我必须担当自己的救世主,必须给自己找到潘多拉的宝匣。
我洗净一个红瓶子、一个蓝罐子,里面各装一半雪白的石子。我告诫自己说:做件好事,就从蓝罐子里取一粒石子投进红瓶子,做件错事就从红瓶子里取一粒石子投进蓝罐子,必须反躬自省。
挑水没摔桶,红瓶子赢;不好好写字,蓝罐子赢;玩皮皮狗忘记劈柴,蓝罐子赢……输赢至关重要,在自己的战场上,我要朝红瓶子倾斜,直到蓝罐子输得一败涂地。
这秘密的游戏激发了我的兴致,渐渐地,演变成善念的积累和误操作的减少。帮助邻居铲煤,红瓶子赢;帮助同学解开一道难题,红瓶子赢。战事出现可喜的转机,我出落得明眸皓齿、笑容粲然、心地纯正、热情洋溢。我向着明媚的阳光越走越近,不经意间,我已经长大了。
——栖云《红瓶子、蓝罐子》
芦花鸡总是丢蛋。第二天,母亲起了个大早,抓住那只芦花鸡,把它放进了羊圈边的柴草筐里,又扣上了一个半破的筐。母亲说,看你还能野到哪儿去。
过两天,母亲把芦花鸡放进草筐的时候,在鸡的肚子下放了一个鸡蛋。那个半破的筐,被母亲扔在了兔子窝上。我说,不怕芦花鸡跑了?母亲说,有引蛋,它就不跑了。
当时我不懂。但这鸡说不跑就真的不跑了。
后来,母亲再放进去的,只是两半对接的蛋壳,也不用母亲费事,芦花鸡下蛋的时候径自就奔着那草筐去了……
再后来,母亲干脆放进去一个半圆的土豆,那鸡也照样上去。那个土豆在草筐里整整待了一个夏天。秋天的时候,已经干瘪得很小,又黑又蔫,但芦花鸡因为这个土豆,没有再丢过一个蛋。
我当时想不明白,挺野的鸡,怎么后来会乖乖地听命于一个土豆呢?
许多年之后,我看到一些人习惯地奔赴着一个过时的目标,才明白了生活也在重复着芦花鸡和土豆的故事。看来,人的头脑中也容易藏着一枚看不见的“引蛋”,在岁月中,它迅速地长成了一块坚硬的石头,挡住了我们的眼睛,蒙蔽了我们的心灵,从而牵制了人的进步。
——马德《屋檐下的细小哲学》
思维再走一步,果然别有洞天。
《遇见》中的“我”,因为这一步,“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从而对生命产生了“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
《绿手指》中的老奶奶,用二十年笨笨的坚持,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但老奶奶的思维并没有停下,“我只想问你们还要黑色的金盏花吗?我能种出来。”让我们似乎触摸到了她旺盛的创造欲和不倦的创造力。
《红瓶子、蓝罐子》中的“我”因淘气老是“挨打挨骂”,这多像“小错不断”的我们啊。怎么自救?文中的“我”让思维再走了一步,将无形的思维嫁接到有形的“红瓶子”“蓝罐子”以及里面的白石子上,成长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了。
《屋檐下的细小哲学》中的母鸡丢蛋,它的思维像一个懵懂的人一样糊涂,这时用“草筐”来强制,用“引蛋”来引导,于是它便有了生活的方向。但作者思维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又转到了代替“引蛋”的“土豆”上,感悟“生活也在重复着芦花鸡和土豆的故事”,进而阐明我们不要被头脑中过时的“引蛋”蒙蔽心灵,牵制进步的辩证思想。
当然,推动思维再走一步的方法各不相同。《遇见》《绿手指》体现的是在思维这个轴上继续前行的“深入思维”模式,《红瓶子、蓝罐子》展示的是转无形为有形的“转换思维”模式,《屋檐下的细小哲学》展示的是从其对面看本质的“反向思维”模式。在以后的阅读中,我们如果能留心作者思维前行的脚步,去见识更多的“再走一步”的思维模式,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