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成长有迹可循

时间:2024-05-09

鲁钟思/文

成长,一般指人或事物走向成熟,摆脱稚嫩的过程。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人的一生,是一个有迹可循的变化过程。那么,怎样捕捉成长的痕迹呢?我们不妨试试下面两种方法。

选材:截取生活中的成长片段

成长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身高、体重的增长,日渐变小的衣服鞋子,这些是我们司空见惯、可感可触的成长;而知识学问的日积月累,心理层面、精神层次、审美志趣等的蜕变,这些就是我们无形中的成长。这种成长往往更深刻、更令人难忘。

辛弃疾在《丑奴儿》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里的“成长”,除了生理状况的变化,更主要的是心理状态上历经磨砺后的成熟。成长可以是某一件具体的事:比如顶碗少年顶住压力,最终成功的经历;也可以是某些小之又小的瞬间,甚至是一句话:如《我们是一家人》里妈妈说的那句“我们是一家人”。这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刻骨铭心,见证了一个叛逆女孩内心真正的成长。

写作时,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从记忆的深海中提取若干打动人心的具体事例——看哪个故事印象最深刻,情节最生动,人物最鲜活,最能感动自己,就写哪个故事。再从中提炼出若干富有情绪化、真实可感的小细节。可以是简单勾勒,可以是浓墨重彩,最重要的是以小见大,从真挚情思中自然引出“成长”主题。

真实,具有感动读者的力量。

下笔:小处落笔 巧设悬念 寓情于事

让人眼前一亮的开头、饱满流畅的经过,以及余音绕梁的结尾,无疑会吸引读者,在写作前最好做到了然于胸。

如果你的心中藏着丰富细腻的情感积累,不妨从小处落笔,写出一次成长道路上的磨难、坎坷——

就像《煮粥》里的处处依赖大人的孩子们,经过一步错步步错的煮粥波折,未来才会真正懂得“聆听”;就像《伏击战》里的小嘎子,经历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甚至还受了伤、挂了彩,最终成长为一名小战士。

好的文章同样要巧设悬念,用自然流畅的文笔书写“一波三折”——

《顶碗少年》中,英俊的少年头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很不幸,他前两次都失误了,碗瞬间摔成了一堆碎片。不仅台下的观众有同情不忍,连主人公雪弟和读者都为他深捏一把汗,该如何发展?此时,少年的人生“导师”走过来“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撼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这样一来,情节顺利承接下去,少年顶住了压力,稳住了头顶上那摞碗,完成了破茧重生般的蜕变。

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甚至有可能会波涛汹涌。当我们劈波斩浪,将人生的风帆驶入平静的海域时,我们必定有所感悟和收获。我们可以针对某些段落用抒情议论之笔,有的放矢地点出感悟。如《顶碗少年》里,作者就借用雪弟的口说:“‘他摔了两次,还敢上台表演,还成功了,了不起。如果是我,肯定吓得瘫在地上了。’阿爹笑着点了点头,说:‘是,做任何事情,要紧的是坚持到底,不要放弃。’”

如此,寓情于事,寓情于物,引发读者的共鸣。

结尾处,我们也可以借助修辞之法,烘托心中之情,抒发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如《我们是一家人》中“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这里的成长,就不仅仅是个人成长的感悟,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掷地有声,引人动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