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尹代群/文
说起物种大灭绝,你也许会立刻想起6500万年前的恐龙大灭绝。其实,在地球的生命历程中,这种全球性的物种大灭绝现象曾经发生过五次,区域性的生物灭绝事件更是难以计数。每一次生物灭绝的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秘密。青海省的都兰县,就有着这么一个物种灭绝的故事。
都兰县位于青藏高原,处在柴达木盆地的东南缘。
放眼望去,都兰县周围唯有茫茫戈壁和一望无际的草原,但在都兰县宗加镇西北约30千米的地方,却有一道贝壳梁——由无数个贝壳化石和泥沙层层叠加堆成的一道梁,有2~3米高,东西向延伸2000多米,最宽处达140米。
贝壳是生活在水里的,它们为什么会如此集中地出现在这个荒漠之上呢?
在云南的抚仙湖,科学家找到类似这种贝壳的活体,这种活体的名称叫河蚬。无论是外形还是颜色,河蚬和贝壳化石都十分相似,只是比贝壳化石的壳要小得多,但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一种类。
令人困惑的是,抚仙湖历年平均降水量为951毫米,多年的平均水温在17℃左右,而贝壳梁所在的柴达木盆地年均降水量不足40毫米,年均气温只有2℃,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一个是温暖湿润的湖泊,一个是寒冷干燥的盆地,同一种类的河蚬怎么会出现在环境有着天壤之别的不同地方呢?
河蚬只能生存在9~32℃的水温范围内,不仅是柴达木盆地,整个西北地区的湖泊都不具备河蚬生存的条件,那贝壳梁的河蚬是怎样“长”在戈壁滩上的呢?
其实,柴达木盆地曾经有过巨大的湖泊,流域面积达到18000平方千米,相当于半个台湾省的面积,比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还大4倍多。只是这样一个巨大的湖泊,怎么说消失就消失了呢?这是因为地质的变迁,使青藏高原不断抬升,隆起的高大山脉阻隔了海洋水汽的深入,使得柴达木盆地的气候越来越干燥,湖水不断蒸发。当湖水干涸后,湖里的盐矿沉淀出来,形成盐湖。在距贝壳梁100千米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察尔汗盐湖,它是古湖最后的遗存。美丽的盐湖和神奇的贝壳梁曾同属一个巨湖,这个古湖孕育了万千生命。贝壳梁的遗存让我们仿佛看到几万年前这里环境气候的变迁,古巨湖的存在让我们知道这儿也曾是温暖湿润的地方。
可是,既然古湖面积曾经达到18000平方千米,为什么这些贝壳只集中堆积在都兰县境内形成贝壳梁而其他地方没有呢?
原来,贝壳梁是古湖中的一道堤坝。湖水流动时,会把沉积物质向一个方向运移,在稳定的环境下慢慢沉积下来。贝壳梁在察尔汗湖的东南边缘,湖流在这里形成回旋并把物质带到这里沉积,最后形成一个堤。堤的存在使水流速度减缓,形成有利于河蚬生存繁殖的浅滩环境。在长达两万年以上的时间里,河蚬在这里繁衍生息,死后的壳体随着湖泊沉积物一层层堆积起来。到了距今16000年前,气候突变,湖水蒸发殆尽,湖里的生物也随之消亡,最后一批河蚬也未能幸免,形成了贝壳梁的奇景。
贝壳梁见证了柴达木盆地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地球46亿年的漫长历史中,这种变化不知发生过多少次。也许过了几万年后,那些干旱少雨的地方又会重新变得温暖湿润起来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