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马海燕 杨 宏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要求学校“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22 年,《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一、二年级不进行期末纸笔考试,采用活泼多样的实践性评价。在这些文件精神的引领下,各个学校积极探索主题学习活动,涌现了多样化的测评实践。学校应在实践基础上,系统提炼主题活动测评的组织特征和实践类型,在发挥学业测评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
主题活动测评指的是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设计一个或多个评价任务,对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作出评判的评价方式。它强调将学科融入主题活动的场景中,在真实生动、丰富多样的情境活动中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学科思维和掌握的知识完成指定任务或解决具体问题。评价者以此为依据对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等作出综合评价。
主题活动测评表现为一种非纸笔测评,强调在真实或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合理的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作出判断,并通过提供信息证据,引导师生进行反思与改进。主题活动测评避免了纸笔考试脱离真实情境、孤立知识技能、难以有效评估素养的弊端,以活动和任务为主要形式,强调问题情境与真实生活的连接,用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使用高阶思维、调用合适的策略完成任务、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个人成长与社会性发展情况。该测评着重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与学习结果,是纸笔测评的有力补充。
主题活动测评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不以片面的、唯一的标准来评判学生,而是以多视角观察、多维度考量的方式给予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反馈,引导学生借助学业评价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评价中有所收获。
主题活动测评既体现了主题活动的组织特征,包括活动主题、策划实施和结果反馈,又呈现了测评的内容特征,需要满足体现考试性质、评价功能和教学导向的要求,体现出综合性、主题性、结构化和进阶性等特点。
主题活动测评是多学科、综合性的测评活动。设置测评目标时,要比较全面地考虑学生各学科关键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体现多个学科的学习目标和个体综合素养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关注单学科的关键能力的测评。主题活动测评须聚焦学科目标领域,设计融合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技能的单个或多个简单任务,将要考查的知识技能融入其中,让学生自主构建系统化的知识并运用它们完成任务。其次是覆盖全目标领域的综合素养测评。主题活动测评强调依托真实情境,以关联的任务串为载体,考查学生多个学科的关键能力及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主题学习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处理的主题开展学习,围绕该主题的结构化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对象。该学习强调“做中学”,并以活动开展、专题研究等方式作为学习的主轴。从主题学习延伸出来的主题活动测评在任务开发时就具备了鲜明的主题性。同一主题贯穿整个测评活动,统整所有的测评任务,形成测评所需的大情境。任务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实践为主要形式,任务编排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测评任务需要围绕主题产生关联,呈现一定的逻辑结构,或循序渐进,或并列呈现。学生通过完成这些测评任务,经历单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测评过程。该过程体现了完整的素养测评框架。这种逻辑结构可以是知识的内在结构,按照知识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呈现,一般指向单学科测评。也可以是知识的横向结构,按照同一领域不同知识的相关性呈现,一般指向多学科测评。还可以是知识的情境结构,按照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呈现,一般指向跨学科测评。
主题活动测评重视对学生的学科素养、综合能力进行考查,与评价任务相匹配的等级评定标准需反映个体从识记、理解到应用的学习能力水平,体现认知发展的进阶性。因此,按照评分规则对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作出等级评定,既是关键点,又是难点。各学科课程标准针对学科关键能力给出了学业质量标准,但对跨学科素养的评定依然是模糊的。以当下学生最需要提升的问题解决能力为例,评价标准要能评价学生“发现问题,对不同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总结,提出问题解决的办法或方案,并通过实践验证方案”的能力,还要明确不同等级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表现,由此帮助评价者作出评价。
主题活动测评提倡将学业评价活动作为一种突破学科界限、超越课堂时空的综合性活动,一种以体验感受、自主探究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一种向社会、生活延伸,实现与他人交往、互助学习的开放性活动。依据任务主题的构思、问题情境的设计、测评活动的编排和实施场地的不同,可将主题活动测评分为特色场馆类、地方民俗类、校园文化类、社会热点类。
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中,常有一些能够体现当地历史文化且与地域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馆和场地,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气象台、污水处理场、农业种植基地等。这些融合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科技的公共学习场所能为学生构建更为开放、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也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开展主题活动测评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上述特色场馆的教育功能,将不同场馆的学习资源与学校教育、学科测评内容进行对接,设计“研学式”测评活动,让学生在“边游边评、研学一体”的任务情境中自觉运用知识,实现评价活动与参观实践的有机结合。商帮故里庄市是“宁波帮”的重要发源地,宁波市镇海区实验小学立足这一地域特色,以“宁波帮”为主线,按照“镇海区实验小学—包玉刚故居—“江南第一学堂”—宁波帮博物馆—邵逸夫旧居”的路径,设计并开展了“启航·寻根宁波帮”的主题活动测评(如表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民俗风情,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学校和教师可立足本土,对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与利用,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中,为评价活动注入活力。为了让学生在测评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各学科教师可在分析学科教材、校情、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民俗特点,讨论、提炼合适的测评活动主题,借助学科整合、综合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系列化的任务中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完成相关学科的测评任务,使评价活动的开展彰显本土特色,更具人文性和感染力。
例如,杭州市莫干山路小学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宋韵文化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以“穿越千年,玩趣宋朝”为主题情境,针对二年级学生设计了融合各学科关键能力测评的五大板块评价任务群(如表2)。
表2 “穿越千年,玩趣宋朝”主题活动测评
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蕴含着丰富的测评活动素材,例如:科技节、体育节、阅读节、艺术节、英语节等校园节日;校史展览馆、种植基地、宣传长廊等场地;祭扫英烈、学雷锋做好事、春游、秋游、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活动;具有校本特色的拓展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可依靠与学生思维发展、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活动,有针对性地选择与学科学习密切相关、立足学生发展的评价素材,精心构思合适的活动主题。这种集全校师生之力,在同一主题引领下实施的分学科、分年级、分层次的主题活动测评,融日常教学与学习评价于一体,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校园生活的多样性、课堂学习的实用性。
例如,金华市浦江县实验小学开展的“小鬼约秀节”主题活动测评,将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和能力发展评价整合在“小鬼自理秀”“小鬼T台秀”“小鬼自选秀”三大活动中。教师依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综合评价语文学科中的沟通交往能力、数学学科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劳动学科中的探究实践能力、音乐学科中的艺术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美术学科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动手能力(如表3)。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开放办学是学校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科学施教的体现。在学生所处的校外环境中,各类社会新闻、生活热点都是真实发生的教育素材。教师要做个有心人,主动搜集、合理筛选对学生成长有益的时事新闻,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将合适的背景材料融入相关学科的测评中,创设积极向上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任务关注日新月异的新闻时事,留意与时俱进的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新闻、认识社会现状、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
例如,温州市苍南县第二实验小学结合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三个里程碑——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圆满成功这一重要时事,开展了“向阳少年太空之旅”的主题测评活动,让学生化身为“小小宇航员”,通过探索“神舟科学号”“天宫遨游号”“嫦娥揽月号”以及“天问探火号”,分阶段经历各学科的学业测评,如表4所示。
表4 “向阳少年太空之旅”主题活动测评(节选)
这四类测评充分体现了主题活动测评是一种在系统性观照、多学科联动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的评价任务进行多样化、融合化关联的非纸笔测评方式。该测评方式的任务要素更为聚焦,能力指标更趋综合,因而能更真实、全面、个性化地展示出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为一种非纸笔测评活动,主题活动测评要努力发挥教学诊断功能,力求客观、科学地反映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的水平,方便教师对学生的期末表现作出综合评价,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指明方向。同时,测评要努力体现激励功能。教师要在测评过程中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之处和突出表现,将其记录在评价表中,激励学生向好、向上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