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武晓飞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中,在三、四年级这个关键阶段会出现“飞跃”或“质变”。抓住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借助图式来呈现思维过程,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有利于他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中提出,第二学段可以“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发展想象力”。基于此,教师可在教学童话的过程中,引入图式,有效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化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发挥语文学科审美育人的功能。
《课程标准》指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学生可以尝试运用图式梳理童话中人物的经历、性格及心情变化,并借助图式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感知人物形象。在用图式再现故事情节时,学生可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贯穿其中,多角度预测故事走向,充分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学时,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聚焦童话中的人物,借助人物经历图、形象对比图、心情变化图等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欣赏富有童趣的人物形象。
1.寻轨迹,知经历
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可用图式追寻角色的经历。比如,学生初读三年级上册《那一定会很好》时,可以绘制简单图式,用箭头把角色的愿望串联起来(如图1),接着借助图式讨论主人公的生命历程,体会每一次转变都是从一个愿望开始的,理解“愿望—行动—实现愿望—新愿望—新行动—实现愿望”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从读文到画图,从画图到表达,学生追溯一粒种子的生命历程,获得了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学会有序思考和有序表达。
图1
2.展维度,析形象
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独特魅力。学生可运用形象对比图,多维度进行感受。比如,三年级上册《一块奶酪》中的蚂蚁队长和小蚂蚁们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他们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对人物展开评价,小组合作完成形象对比图(如图2)。学生从蚂蚁队长说话干净利落、指令明确中感知其威严,从小蚂蚁们在奶酪风波前后搬东西卖力的样子中感知其对队长的信任和尊重。蚂蚁队长面对诱惑时从想吃奶酪到下定决心拒绝诱惑的过程在图式中清晰呈现,其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变得立体。在学生对人物有了个性化的感悟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和蚂蚁队长相同的经历?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将自己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联结,进一步深化对角色的理解。
图2
3.捕变化,品心情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都是有迹可循的。抓住其变化即能“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比如,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呈现红头的心情由紧张到害怕、由绝望到感激的起伏过程,青头的情绪也跟着一起变化。阅读文本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心情变化图,从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等细微处感受其内心的状态。图式呈现了“文本—人物—读者”的阅读通道。学生入情入境,与作品中的人和事同频共振,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活动和审美感知紧紧交织在一起。
统编教材编排了一些阅读策略单元。教师教学时可尝试使用相关阅读教学支架,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阅读策略,抓住关键词句,了解情节走向。
1.厘清情节线索
对于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理清情节发展线索是理解文学作品的前提。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教师可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学生合作将作品内容通过结构化图式呈现在黑板上。比如,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篇幅较长,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情节。鉴于学生想象小女孩点燃火柴后看到的几个画面并不难,教师可引导他们顺着这几个画面展开思考,完成图式(如图3),建构认知阶梯,由此感受童话的幻想色彩。
图3
2.预测发展态势
根据一定线索猜测故事发展态势,是阅读童话故事的策略之一。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预测策略单元。教师在完成单元教学后,可引导学生总结预测的角度和规律:从题目开始预测主人公的经历,借助插图预测事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根据反复出现的情节预测后续内容(如图4)。有了图式的帮助,学生能进一步明确预测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之后的阅读中进行迁移运用,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阅读活动结合起来。
图4
教学童话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切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从单元入手,借助图式促进学生对童话文本的理解,为后续的习作做好铺垫。
反复结构在童话故事中是很常见的。在教学完三年级上册第三、第四单元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把这两个单元中学过的童话故事放在一起,借助思维导图(如图5)梳理语言,在品味、比较中,感受童话独特的反复结构。学生发现,巧妙使用反复的语言,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的命运轨迹,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学生还原故事场景,进行表演,在合作演绎过程中完成语言的习得。不难看出,反复的语言、反复的情节结构构建了相对熟悉、稳定的情境,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也是学生创意表达的基础。
图5
很多童话故事中都会出现大量的对话,以此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绪。第二学段的童话故事中,“变换式”对话较多,即提示语不是简单地出现在说话内容前面,而是出现在语言中间、后面或者被省略。此外,提示语中还蕴含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图式,发现对话的作用(如图6)。学生咀嚼对话,体验情感,在读中品味,在思考后表达,并在留白处进行兴味盎然的想象。深入分析和感知对话内容,可帮助学生发现作者的行文思路,促进其有效表达。
图6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尝试创作文学作品”。这是创意表达的核心任务,能激发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将脑海中的提纲转化成图式,完成故事创编。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借助词语创编故事,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编童话。由于学生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阅读童话的经验,只要将阅读教学中的图式迁移到创编故事上,就可以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词语,对其进行分类,并自由组合词语,形成多样的故事情境,绘制思维导图(如图7)。学生结合生活补充图式,一方面联想主人公的性格和品质,另一方面联结学过的童话故事,通过延展情节来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作兴趣。
图7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看图发挥想象,续编故事。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插图和泡泡提示的线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故事发展作出多元、合理的推测,有序创编情节。教师逐一呈现学生根据三幅插图推测出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接着,学生观察插图,推测人物关系,梳理插图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是续写故事的基础(如图8)。在整体浏览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相关细节,对比李晓明与其他同学的不同之处,猜想图片背后的故事,构建续写故事的路径。
图8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改变已知故事的结局,由果探因,创编新故事,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以《龟兔赛跑》为例,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先讨论不同的故事结局,并用图式对主人公和比赛结果进行排列组合,再根据结局倒推故事情节(如图9)。教师可启发学生从不同的立场出发,推断客观层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主观层面影响故事进展的性格因素,展开想象。学生围绕自己设定的新结局,用图式将自己的想象一步一步呈现出来,进行情节重组,完成构思。图式呈现思维过程,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让创意表达有依据,这也是对《课程标准》所说的“尝试用流程图和文字记录学习活动的主要过程,并向他人展示学习成果”的一种回应。
图9
在落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时,教师借助图式支架引导学生经历初读、品读、创写的完整过程,使其读懂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说清童话的基本特点,创作简单的文学作品,实现思维蜕变,助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品质进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