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中国梦看传统文化

时间:2024-04-24

陈晋

三年前,***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第一次论述中国梦,就突出了中国梦所蕴含的历史感。所谓历史感,就是立足今天,敬畏昨天,揭示明天。***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了“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来象征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他还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这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当今中国“最大公约数”的政治主题,是从深厚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中发掘、涵养和引伸出来的。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命运的自觉和自信的表达,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的表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自然地包括中华文化的复兴。由此,紧紧扭住中国梦这个主题,来激活、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中国梦的角度来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简单地或只是停留在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吁上面是不够的。除了“全盘西化”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主张,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任何民族、任何时代都是社会演进的文化常态,是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文化发展规律。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程度有强弱之分,传承弘扬的方式和发展创新的能力有高下之别。

根据中国梦蕴含的历史感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致应有三个方面的着力点。

第一,中国梦是历史的,应该从民族复兴的角度打通呈现中国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链条。

我们之所以讲“复兴”,是因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不短的时间里强盛过,中国人民在不短的时间里富裕过,中华文化在不短的时间里拥有过独特而广泛的世界影响力,只是到了近代,我们落伍了,遭受挨打,不仅丧失了文化影响力,甚至陷入“保国保种保教”的悲患和“何以称中国,何以称中国人”的困惑。我们曾经辉煌,所以特别期盼复兴。《诗经·大雅》中的“文王”一篇里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冯友兰先生把这两句诗简化为“旧邦新命”,并认为这四个字在中国历史新阶段足以当之。历史新阶段的本质,就是实现中国梦。为着“旧邦新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说清楚四个基本问题: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其文化支撑是什么?中国近代开始落伍,在文化上的原因是什么?为了重塑文化自信,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方面做了哪些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基因,事实上沉淀为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提出这些问题,旨在说明,光有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在复兴路上还不一定具有竞争力,传统文化这个大篮子里装载各种各样的种子,不加区分地掏出来人工培育,无论怎样努力,难免长出良莠混杂的果实。因此,文化“选种”是必要并且重要的举措。

第二,中国梦是现实的,应该从实践的角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中国梦的实现是一种实干兴邦的过程,是一种逐步接近的体验和感受,我们实现目标的信心和能力全来自实践和实践的收获。据此,***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是着眼于时代要求,立足于实践需求的。具体说来,就是要求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使它们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并且拥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出来,并且面向世界传播出去。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要对中华文化深入研究阐释,根据国情、形势变化的需要,对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作界定、借鉴和扬弃。二要牢牢树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目的,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三要把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思想文化领域最大的实践提供精神资源,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从实践的角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是要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展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力。

在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两创”问题上,我们党不乏成功的范例。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新的总结、理解和发挥,毛泽东曾做了大量工作。他不光是提出了“古为今用”这样一些基本原则,还有许多在转换发展传统文化方面的实践。比如,他说共产党也要讲忠孝,当然不是为了忠于某一人,孝于某一人,最大的忠孝是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这就赋予传统的忠孝观以爱国主义精神实质。在如何培育革命队伍的健康人格问题上,毛泽东非常精彩地运用和发挥了传统道德中的“知”“仁”“勇”“义”“诚”等概念。他讲,“知”就是今天说的思想、理论、计划、政策;“仁”和“勇”是实践“知”的时候所应取的方式态度,具体地说,“仁”是亲爱团结,“勇”是克服困难;“义”,就是对有利于大多数人的事情处理得当。总起来说,最关键的是要“忠实”,如果做事不忠实,“知”就是言而不信,“仁”就是假仁,“勇”就是白勇。还有,关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毛泽东说,把这句话作为实践论来说是对的,这和“没有正确理论就没有正确实践”的意思差不多,但是,如果再加一句“实不明则名不正”,即让实践来检验理论,那就更好了。还有“过犹不及”,毛泽东说这是两条路线斗争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过”是“左”的东西,“不及”是“右”的东西,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凡此等等,确实是把传统文化激活了,用活了,在推陈出新中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

第三,中国梦是未来的,应该从道路认同和价值认同的角度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中国梦是看得见的未来,它是国家的、民族的,又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它的基本内含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并阶段性地体现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最终是全面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很明显,中国梦既是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体。在其未来模样的描述中,不仅有着重塑和提升文化形象的浓墨重彩一笔,其他方面的内容更需要与中国梦相适应的道路支撑和价值观支撑。比如,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而价值观总是影响着道路的走法。中国梦既要求道路认同,也意味着中国人民普遍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没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道路自觉和道路自信也不大容易说清楚。

所谓道路认同,是指我们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个前提。结论很明确,就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自何处?它是从近代以来的探索奋斗总结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走出来的,也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种来源,决定了中国道路的背后是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它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有其特定而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有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对应、可对接的一些价值观内含。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爱国主义,天下为公、以民为本与共同富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改革创新,诚信为本、利不伤义与市场经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与协商民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立善法于国、奉法者强与依法治国,海纳百川、多元通和与和平发展,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与实干兴邦,仁者爱人、讲信修睦与团结友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向上向善,淡泊明志、慎独慎微与修身养性,为政以德、政者正也与执政作风。凡此等等,都是我们沿着中国道路去筑就中国梦应该拥有的价值观基础和文化认同基础;凡此等等,如果在筑梦路上结合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愿景转化得好、运用得好、体现得好,也将是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中华文化的新创造,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境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