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 徐如松
备课之窗
《我多想去看看》浅析
——人教版、“部编本”教材之比较
□ 徐如松
课文《我多想去看看》虽然先后被入选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但它们在体裁内容、识字写字、词句积累、朗读感悟和说话写话等方面,有着诸多的不同。对此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段要求,予以逐一浅析。
体裁 生字 词句 朗读 说话写话
“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单元的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和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单元的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部编本”教材中,和《我多想去看看》一起组成单元的还有《吃水不忘挖井人》《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这个单元的主题基本可以用“愿望”一词统领与概括。其中《一个接一个》是新选课文,其他两篇是从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中沿用而来的,但所处的单元都发生了变化。
下面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比较的方法,对两个版本的课文作一些分析。
人教版教材的《我多想去看看》是诗歌,全诗只有一节,其实就是三句话。对一年级学生而言,文本编排成诗歌的形式未尝不可,但内容单薄,总给人言犹未尽、缺胳膊少腿的感觉。
“部编本”教材的《我多想去看看》是散文。课文增加了一个自然段,弥补了内容和结构上的缺憾:对于新疆天山里的孩子来说,在妈妈的引导下,多么想到北京去看看雄伟的天安门、壮观的升旗仪式;对于大城市北京的孩子来说,在爸爸的引导下,多么想到新疆去看看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如此行文,不仅达成了前后照应、互为呼应的文本结构,而且暗含了“祖国山河美,民族大团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教版教材的《我多想去看看》要求会认“想、告、诉、路、能、走、北、京、城、安、广、升、旗”13个生字,“部编本”教材的《我多想去看看》要求会认“想、告、诉、路、京、安、门、广、非、常、壮、观”12个生字。可以看出,有7个生字是相同的,其中“能”字因为课文修改后不出现了,所以无法编入。“北、升、旗”3 个字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城”字相对较难,作推后安排处理。“部编本”教材新增“门”字,是因为一年级上册中已经要求学生会写“们”字(《青蛙写诗》),所以要求会认、会写“门”字显得更加有必要。新增的“非、常、壮、观”4个生字,与其说是认识4个新字,不如说认识2个新词,因为“非常”“壮观”在生活中经常能够遇到。在生活中认识这2个词语,能够大大降低识字的难度。
人教版教材要求会写“广、升、足、走”4个生字,“部编本”教材要求会写“会、走、北、京、门、广”6个生字。人教版教材主要按照“识写异步”的原则安排写字内容,而且每课写字的数量偏少,一年级上册每课安排3~4个,一年级下册每课安排6个。本课要求会写的“足”字,在之前的“识字(一)”的第四课《操场上》中已要求学生“会认”,到本课才要求“会写”,体现了“先识后写”的编排原则,而其他3个生字都是首次出现。“部编本”教材沿用“识写异步”的原则,在写字数量上有所增加,一年级上册每课安排3~5个,一年级下册一般每课安排7个(只有个别课文安排 6个,《我多想去看看》就是其中之一)。“京、门、广”3 个字在本课中既要求“会认”,也要求“会写”,属于“识写同步”;“会、北、走”3 个字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会认”,本课进行了“复现”,所以要求“会写”显得水到渠成。
人教版教材《我会读》栏目安排的内容是:“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我们爱北京。我们爱五星红旗。”这四句话虽然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但与课文的联系不甚紧密,对此,“部编本”教材在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专门安排了第10课《升国旗》(中国 国旗 五星红旗 /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徐徐升起;/迎风飘扬,多么美丽。/向着国旗,我们立正;/望着国旗,我们敬礼)予以解决。
“部编本”教材安排了课后练习“读一读,记一记”,目的是通过朗读“弯弯的小路、宽宽的公路、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雄伟的天安门、壮观的升旗仪式”,使学生积累短语“××的××”,感悟前面词语对后面事物的修饰作用,这对丰富学生的语感和语言图式是大有裨益的。
人教版教材要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部编本”教材要求“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有“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通过朗读课文,提升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祖国河山美,民族大团结”的感悟,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但人教版教材要求“背诵课文”,则显得意义不大,这是因为这篇课文既不是经典作家的“定篇”,也没有典型的句式、段式,从语言积累的角度讲,价值不大。“部编本”教材提出“注意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教学目标非常明确、集中,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的要求。针对“我对妈妈(爸爸)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这个句子的朗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节奏也可以富有变化。通过教师的朗读指导,学生不仅能“读好带感叹号的句子”,而且能够激发情感,从而感悟语句中蕴含着的爱国之情。
人教版教材安排了《我会读》栏目,但没有提出写话方面的要求。“部编本”教材新增了课后练习“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再和同学交流”。“和同学交流”属于“说话”,这没问题,综观一年级上册、下册中的课文,这样的要求随处可见,但提出“写下……”这样的要求,却独此一家。虽然《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但该题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超越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觉得,“写话”起步于二年级下学期比较合适,要求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写话”可算是拔苗助长了。所以,笔者建议将本题要求改成:以“我多想……”开头,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愿望,再和同学交流。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 3140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