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 尤银斐
巧用学习单,构建“导练相融”的语文课堂
□ 尤银斐
“导练相融”的语文课堂让学习单应运而生。学习单探寻“练”的时机,丰富“练”的形式,挖掘“练”的功能。在实际运用中,既可以立足预学需求,先练后导,也可以立足语言文字,边练边导。学习单以文本为载体,从文章内容、语言形式等方面出发,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使阅读、写作、思维的训练融为一体,让教学层层推进。
导练相融 学习单 预学 阅读
传统的语文课堂以分析课文内容为主,练习往往放在课后进行。这样的练习功能单一,目的是检查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巩固、积累语文知识。而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倡导“以生为本”“实践运用”,构建“导练相融”的语文课堂成为热点,学习单也就应运而生了。从时间上来说,学习单可分为课前预学单、课中导学单和课后拓展单。从功能上来说,检查反馈不再是学习单唯一的功能,它还有指导学习、展示思维、拓展延伸、仿写迁移等作用。学习单探寻了“练”的时机,丰富了“练”的形式,挖掘了“练”的多种用途。
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会在课前布置一些预习的任务。传统的预习要求有: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生字新词,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教师没有具体指导,学生也出于应付,收效甚微。其实预学不等于预热,预学要有目标,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预学要立足于反馈,暴露学生认知的盲点,发现了问题,才能了解学情,才能解决问题,这属于“先练后导”。
一份好的预学单,内容不能过于单一,也不能面面俱到。预学单既要关注文本特点,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要“学有挑战”。下面就预学单的功能来谈谈几个不同的形式。
(一)指导式预学
有些文章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生涩难懂,必须指导学生在课前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历史资料等。这类文章的预学单设计就要关注文本特点。部分略读课文的“资料袋”,可以提前使用,因为这些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提高自读的效果。当然,如果课文后没有附相关资料,学生也可以自行上网搜索。这些资料可以更好地为阅读学习作铺垫。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最后一分钟》的预学单。
《最后一分钟》预学单
1.走进琅琅书屋。
读了( )次课文,朗读星级( )
2.走进字词世界。
会读的生字新词:________________
难读的生字新词:________________
3.百度搜索:香港的屈辱史,浏览有关香港被割让的历史资料。
(二)反馈式预学
预学单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反馈。反馈式预学单的设计首先要有目标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要有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同时要易于操作,便于检查反馈。其次要体现层次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设计的练习要有层次性,适合不同学力的学生。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预学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预学单
1.我会读。
踊跃 肇事 衣衫褴褛 铿锵有力我认为难读的词语还有:__________ 2.我会写:嚷___惩____我认为难写的字还有:________
3.我会画停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我把文中的四字词语找出来,抄一抄,然后积累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份预学单的第三条任务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课前,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自己搜索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大致了解香港的屈辱史,为进一步感受国耻打下了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又补充了完整的相关条约,播放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录像,激发学生的情感,认识到香港被割让是一种耻辱。因为耻辱感悟之深,所以耻辱雪洗后的那种欢跃,学生就体验得更深刻。
这份预学单目标明确,关注了新词的读音和书写、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需求。它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展示容易掌握的知识,暴露预习过程中的障碍难点。例如,预学单改变一成不变的固定式练习模式,给学生开设“ 自 助 餐 ”式 的 开 放 练 习 。“ 我 认 为 难 读 的 词 语 ”“ 我认为难写的字”,就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而“我会画停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条预习任务暴露了朗读的难点,学生画的停顿五花八门,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它原是学生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引起的。因此在学生理解了意思后,朗读的停顿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积累式预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强调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尽快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预学就要关注其语言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语用价值,从而实现积累、内化、运用的目的。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的预学单。
1.走进琅琅书屋。
我读了( )遍课文,朗读星级( )。
2.走进词语天地。
课文中有许多描写颜色的词语,我要记下来,并且还能仿写几个。
红彤彤______________
葡萄灰______________
半紫半红______________
3.走进语句世界。
在文中画出描写生动优美的句子,并试着背一背。
4.走进拓展积累(气象谚语)。
(1)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早晨棉絮云,午后必淋雨。
上述这份预学单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关注语言的积累:词语→句子→拓展。“走进词语天地”不仅仅停留在寻找课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还要分析词语的构词特色,才能仿写。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在积累语言,充实语言仓库。“走进语句世界”以诵读为基础,实现经典文学名篇名段的积累,从而逐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走进拓展积累”,注重课外拓展,以谚语的渗入丰富了语言的积累,使学生的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课堂中使用的学习单,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用来代替教师的“讲”,引导学生的“学”。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立足文本的语言文字,选择语言训练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或点拨学生理解文本,或启发学生关注语言形式,或引导学生实践运用,这属于“边练边导”。
(一)词语导学型
词语虽然是语言构成的最小单位,但是语文的教学离不开品词析句。也只有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才能让他们真正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特别是对文章关键词语的品析,足以起到以点带面、牵一“词”而动全“篇”的功效。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关于“发明”和“发现”的导学单。
出示导学单:
《呼风唤雨的世纪》导学单
1.我会区别。
“发现”的意思 “发明”的意思
2.我会填空。
发明 发现
(1)人们登上月球前( )了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后,( )月球上没有生命。
(2)人们为了( )海洋深处的秘密,( )了各种新型的海底探测仪。
3.我还会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发明”和“发现”。
(1)大屏幕出示句子,朗读: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完成以上学习单。
(3)交流。
生:“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
生:“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生 :“ 发 明 ”是 指 创 造 出 新 事 物 或 新 方 法 。“ 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师出示课件,明确意思:“发现”是看到或找到原先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是创造出新事物或新方法。
(4)课文第四自然段里提到的事物,哪些是发明,哪些是发现?
(5)交流“我会填空”,说说为什么这么填。
(6)你还能举例说说现实生活中的发明和发现吗?
上面这张导学单关注词语的辨析运用。它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先通过讨论理解词义;然后进一步辨别文中第四自然段的“发明”“发现”,活用文本内容,巩固词语辨析,又以词语的辨析带动了语段的学习;接着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最后扩散思维,举例说明,让语文回归到生活实践运用。
(二)内容提炼型
这种学习单关注文本内容,反复采用一种形式的“练”,有助于学生获取文本信息,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脉络。学生以导学单为载体,紧紧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学习,在“练”和“导”中理解文章内容。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电脑住宅》的导学单。
出示导学单:
《电脑住宅》导学单
(1)默读课文第 2~7 自然段,看看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的什么地方,有哪些设施?它们是怎样工作的?那里有哪些奇妙的功能?小组交流、讨论,填写以上表格。
(2)借助表格,理清课文的结构。
(3)读一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加深理解,以“电脑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客人”介绍电脑住宅中的各项设施的布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上述导学单利用表格,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另外,让学生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鼓励学生以电脑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参观者介绍电脑住宅,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并能重新组织语言,准确地进行介绍。
(三)关注形式型
这种学习单在课堂上的使用并不是单向的,它聚焦语言形式,反复运用、练习,而且层层推进,促使学生在练习中理解感悟,提升语文素养。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的学习单。
出示学习单:
《秦兵马俑》学习单
(1)自由读课文第 4~7 自然段,看看分别描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各自具有怎样的个性特点。完成上面的学习单后,讨论、交流、朗读。
(2)课文带领我们欣赏了类型众多、各具特点的秦兵马俑,作者用什么方法把秦兵马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你能从课文中发现一些对我们很有帮助的写法吗?
(归纳写法,板书:看到+联想)
(3)在表格中用“_________”画出看到的,用“____”画出联想部分。
(4)学生扮演小导游,借助表格,生动地介绍一类兵马俑。
(5)欣赏其他兵马俑,迁移仿写。
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让我们参照作者的写法,再发挥自己的想象,选择其中一个类型的兵马俑,也来描绘一番。
从上面的三“用”导学单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运用表格引导学生关注兵马俑的特点,借助于“练”的活动,找出关键语句;运用关键语句,通过“小导游介绍”的方式,内化文本语言,使先前的“练”不再孤立,和“导”融会贯通;归纳语言表达形式(看到+联想),进行仿写迁移,这是高一层次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在“导”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学生在“练”的途中,理解了内容,发现了写法,习得了运用方法。
总之,在教学中,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文章内容或语言形式有关的学习单,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能使阅读、写作、思维的训练融为一体,让语文课堂真正实现“导练融合”。
(浙江省宁海县桃源中心小学 3156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