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看着《中学生天地》长大

时间:2024-05-09

当我还是小姑娘时,父亲有位同事叫赵丹涯,他明明是位从事海洋科考的壮汉,却铁汉柔情地在杂志上开了个专栏,给正在读中学的儿子写信。有一天,这位壮汉拿了一沓杂志给我:“你还不是中学生,但可以先拿去看起来!”就这样,10岁的我捧过这本叫《中学生天地》的杂志,轻轻翻开——这一翻,仿佛卷起一阵风,将我拐入了奇幻的异时空。从此,我几乎期期不落地读到了今天。30年前的我又怎会知道,被我捧在手心的不是杂志,而是一粒种子,自己的未来将会由此展开,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上了中学,《中学生天地》大家人手一本,我们常常在课间摘抄、剪贴喜欢的内容。在那个没有网络、少儿读物远不如今天丰富的时代,这本小小的册子里有所有人眼里最新鲜又有趣的东西,伴我们度过无数漫长无聊的夏日。离家不到百米处建起了一座大楼,我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中学生天地》编辑部就藏在这座大楼里!这不是缘分是什么?大学时,我读的是中文系,大四那年,我鼓起勇气走进了这座每天能看到的大楼,毛遂自荐在编辑部当实习生。第一次见到袁中庆主编和金仲儿主编时,我献上了这句打过多次腹稿的台词:我是看着《中学生天地》长大的!主编浅浅一笑,淡定的眼神仿佛在说,咱浙江的孩子,哪个不是看着“中天”长大的呢?

真是这样的,《中学生天地》创刊于1985年,每一期都是百万读者的共同选择,成为一代代人的青春记忆。直到今天,我介绍《中学生天地》时,多半浙江人都会说:我小时候看过!

看着,看着,杂志刊发至第1000期了。看着,看着,当年的袁主编和金主编都退休做外婆了;首任主编张海山已耄耋之年,却鹤发童颜、敏捷如少年,当我打电话向他约稿时,他说“加我微信,我写好马上发你”;70多岁的莫小米老师仍能为我们写出当年那般温暖如灯的文字;遗憾的是赵丹涯老师去世了,不过他的儿子真的活成了父亲当年信中期待的模样。看着,看着,我在编辑部18年了,从实习生,到编辑、主编,那个看着《中学生天地》长大的人,成了《中学生天地》看着长大的人。

我觉得自己好像中学宿舍里的宿管阿姨,每天看着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进进出出,在小岗亭里为大家挂一块小黑板,点一盏小灯。你们偶尔打招呼,偶尔来取暖,有人去了远方,有人常回来怀旧,还会带来许多好消息……小岗亭里是你们的青春合伙人,还有什么比每天都能与簇新的你们在一起更令人幸福呢?

想给每一个哭泣的孩子一个拥抱,感谢你们总愿意把灌风校服里裹着的盛大秘密说给我们听;想为每一个闪着光的少年欢呼,你们分享的那些澎湃的热爱、炽热的梦、摔得湿漉漉却依旧会熊熊燃烧的勇气,也教会我们爱与坚持;想给你们创造各种各样的舞台,让每个少年都肆意洒脱。我会永远记得在一个晚霞满天的操场上和一群女生席地聊天的场景,一个女生指着天空大笑着对我说,青春就是想去最高的山,走最远的路,愛最爱的人。

那就出发吧,少年!去追寻你的诗与路,任何事物都挡不住,迎面而来的风。愿你欣逢许多夏日的清晨,一站又一站,抵达你前所未见的港湾。

敢不敢把你此刻向未来许下的愿望寄给我们?

若有一天,你在未来里迷路,我们定会帮你要回,这独属于你的十几岁的梦想。你的青春合伙人们,会一直在这里守望,相伴一程,相随一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