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陈益林 浙江省东阳中学
坐在客厅里,天天可以面对我的“三生石”。
林黛玉前身是绛珠仙草时,依傍着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
林清玄则写过《三生石上旧精魂》一文。
而我说的自家的“三生石”,其实是某年九月上旬得之于西域的“三块陌生的石头”。
第一块石头,我将它命名为“墨趣”,来自青海海西州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
哈里哈图,在蒙古语中意为“松柏很多”。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城东北部约25公里处,距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德令哈市165公里。结束了德令哈市送教任务后,9月6日上午10点,我们浙江西部送教团一行十几人来到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
前些天从西宁8小时驱500公里赴德令哈,一路看去,大多是干燥灰黄的童山濯岭。谁知哈里哈图竟有世外桃源,老天对此多偏爱,青山着意显葱茏。放眼望去,松柏森森,芳草萋萋,更有潺潺流水,好鸟相鸣。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柴达木盆地荒漠区,是西北干旱地区海拔最高的森林公园,园内森林是青海省海西州保存最完好的天然林之一。森林以圆柏、云杉为主,云杉缀满枝头的长卵形果子令人啧啧称奇。林中有蒙古包,更有豪华木质餐厅、豪华木质别墅。
众人在爬坡登山赏景。作为观赏石爱好者,我的心早到了山间的哗哗清流之中。西部偏远,游人不多,我料想此处应多奇石。但是情况出乎意料,与我同好的三两人士在石滩清流中翻捡搜寻良久,也没发现合意称心的,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直到时近12点,有人喊吃饭之际,我才发现了一块一掌见方的石头。此石白质黑章,浸在水中,有墨洒宣纸,淋漓酣畅之感。待离水干燥后,黑白对比稍逊。带回家去打蜡抛光一番,当可恢复黑白分明、水润莹泽之观。
第二块石头,我取名为“天书”,依然出自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之小溪内。
吃罢中饭,趁着众人畅聊欢谈余兴未尽之际,我又独自摸向溪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在乱石丛中,水流浅处,一节节一寸寸,寻寻觅觅,翻翻捡捡,用眼光将行经之处的溪流石滩摩挲个遍。功夫不负有心人,突然在一处水中发现一块黑底白斑、长约20厘米的扁平黑色石头。此石立着看,下平上尖,中间有一白色斑纹。从不同角度看,白色斑纹各有奇趣,有时是天然的“山”字(尤为难得的是,“山”字古意盎然,底部的一横,圆转朴茂,大有篆味),有时呈白色蘑菇状,有时又如一只白色的船锚。
带石回餐厅,我手托黑石,请一个十来岁的当地少数民族女孩辨认白色斑纹,女孩看了一眼,即脱口而出“山”字。小女孩都认得出是“山”字,那么石头上面的“山”字,显然是天然的“天书”无疑,而不是我一厢情愿的先入为主了。我再将石头拿给众人观赏,大家齐呼我捡到宝物了。
第三块石头,我称之为“叠山献”,是事隔4天后昆仑山口之行所得。
在完成格尔木的送教任务之后,9月10日上午9点,我们从格尔木出发,到昆仑山口一走。返程途中,在昆仑山脚的太极龙凤宫用中餐。趁众人下车歇脚闲聊之际,我在太极龙凤宫景区的山脚到处溜达。偶然发现脚底下有一块三角形石头,洁白的底色,棕褐的斑纹,似值一观。只是它嵌在泥地里,难以立取。我找了块尖石,将它身边的泥土铲空,再用力一扳,终于把它起了出来。直立一看,此石呈三角形,高达20多厘米,宽约10厘米,形体饱满,质地不坏,斑纹可取,只是灰头土脸,难睹真容。想觅水清洗,找遍偌大的龙凤宫,竟找不到一处自来水龙头。地上只有一些污浊的积水,令人难以下手。
将此石带回格尔木市下榻的中山宾馆,用自来水清洗干净,此石的形质之美立时呈现出来。白色的质地莹白如玉,红褐色的斑纹鲜明美艳,整体酷肖山峰造型,前峰后面又有高峰挺立。远观此石,颇有点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的意境。此石直立,有重峦叠山献之态;石上斑斑点点,似范宽细密的点子皴,点染出林木峥嵘气象。斑点之下,白质隐现,如清溪泻玉。此石远取其势,近取其质,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喷溅的溪水,合成一种雄武静穆的整体美感。
回家之后,经抛光打蜡,三块石头愈发奇异可赏。当然,也许在某些人士看来,只是几块乱石而已,何足道哉。或者在一些奇石赏玩道行很深的人士看来,我的这几块石头根本算不上什么奇石,也不值一哂。但幸福是一种感觉,对于石头,自捡自观自赏自乐,即便类似于敝帚自珍,亦自快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