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时流转盛青春

时间:2024-05-09

鲍宁静

黄叶轻轻慢慢地落在报告厅外的台阶上,盛一片从罅隙中洒落的阳光。厅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精神矍铄、意气风发,她用珍贵的老照片,展示科研攀登的实践案例,向青年学子们讲述了一段关于“个人志向与民族复兴”的故事。这是2020年10月26日下午,年近80的邱爱慈院士在杭州第十四中学凤起校区报告厅演讲的场景。彼时的我,端坐在场下,屏气凝神地听着她叙说自己的戎马一生。

1941年,浙江绍兴酒务桥史家台门,时值抗日战争。邱爱慈初来乍到这个世界,迎接她的便是磨难的洗礼。母亲独自抚养三个姐妹长大,邱爱慈为了帮助母亲分担劳苦,每天清晨给家人送豆浆后再赶往学校。1953年,她考入了浙江省立女子中学。

台上的邱爱慈院士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她在十四中的6年中学生活,春天去龙井采茶,夏日去钱塘江划船,除四害,上房打麻雀,骑三轮车收铁……“学习了文化,也锻炼了身体。”这铿锵有力的声音瞬间带我穿过时光的隧道,让我看到了一个柔弱的小女孩恣意成长,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乐观向上的姑娘。

十四中的校园长廊里,邱爱慈和挚友一起执卷吟诵。落针可闻的清晨,一凝神,便听到了“唰唰”的翻书声,一隅灯下,我望见邱爱慈奋笔疾书的模样。不负众望,邱爱慈从西子湖畔考入西安交通大学。

1964年,罗布泊上空升起了一朵震惊世界的蘑菇云,这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彼时,大学毕业的邱爱慈放弃回到绍兴工作的机会,而是主动申请,毅然奔赴当时位于新疆马兰的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工作,她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此时的她仅比现在的我大了五六岁,却坚定地选择去最艰苦的地方,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由于工作需要,在这个位于罗布泊深处的马兰基地,有许多年轻科技工作者,怀着赤诚之心,扎根在此数十年,隐姓埋名,顶风沙,斗严寒,只为国家的重托而倾注全部的青春和心血。邱爱慈正是这些奋斗的年轻身影中的一个。

1971年,中国决定研制第一台对科研试验很重要的高阻抗脉冲电子束加速器,她被委任为这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她和团队不停地钻研,克服种种技术困难,在研制的关键时刻,即使累到住院,邱爱慈也未曾停下科研的脚步。

至今我還清晰地记得,邱爱慈院士告诉我们“‘马兰精神第一条便是艰苦奋斗”。而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那代年轻人的信仰。

“‘马兰精神引领我们: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

2020年,邱爱慈院士把“马兰精神”带回了母校十四中,成为我们青年学子们的冬藏——积蓄力量、孕育希望的永不褪色的宝藏。讲台上的她,依然容光焕发,全然不似耄耋模样。邱爱慈的学生时代和在马兰基地的拼搏经历交织在一起,在我眼前幻化成她奋斗的一生,令人热血沸腾。

四季不停轮转,但年轻的力量永存。

邱爱慈院士说:“我们那代人,正赶上国家百废待兴,历经困难但还是勇往直前。你们年轻一代正处于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时光,愿你们继承和发扬‘马兰精神,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更加繁荣。”

岁月流逝,回忆如新,邱爱慈用热血青春铸就的辉煌,被学校的每一树每一花每一位学子铭记,年年复始,代代传承。

指导老师:夏珍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