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岑嵘 陈木小
在我小时候(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过年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每家每户都会精心准备过年的食物,空气中全是酱鸭、炒货和爆竹的味道。
对我来说,过年最值得期待的还是压岁红包,你们可能并不太理解这件事的意义。现在的父母经常会给你们零花钱,拿支付宝或微信发个红包,再平常不过了——而在那时,我们平时并不能得到很多零花钱,因此压岁红包差不多是一年里大半的零花钱。这笔钱怎么花是一件非常考验人的事情,虽然我们也可以马上挥霍干净,但大多数时候我们会精打细算用上一整年。
给零花钱这件事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激励”。一般来说,孩子从父母那儿得到零花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完成家务、做完作业或者考试获得好成绩,父母作为奖励给予;另一种是定期给,比如每个月给一笔钱,或者像我小时候那样,在特定的时候拿到零花钱。
很多家长都乐意把零花钱当作是孩子达成某个目标后的奖励,你们肯定也有这样的经历。我曾听到两个家长这样交流,一个家长说:“孩子一刻不停地忙了好几个小時,打扫房间,主动遛狗并给它洗澡,因为他想买个心爱的玩具。”另一个家长说:“我们平时不给孩子钱。孩子的‘工作就是在学校拿到不错的分数,发成绩单之日,就是我们给钱之时。‘及格不给钱,每拿一个‘良好就有一定数额的奖励,‘优秀的奖励是‘良好的两倍。”
那么这种方法是否合理?
美国经济学家吉伊兰·莫蒂默在1988年调查了超过1000名九年级学生及其父母,到了1997年,即他们高中毕业6年后又进行了后续调查。她发现,在孩子逐渐成熟步入成年之时,做家务挣零花钱这件事帮助他们坚定了对自己赚钱能力的信心,培养了孩子经济独立的能力。而无缘无故给零花钱则会降低孩子经济独立的信心,因为此时孩子会把得到零花钱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这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
当然,这么做并非一点问题都没有。一旦把做家务活或者把学习成绩和金钱挂钩,就会大大削弱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觉得这些都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情。
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泰勒·考文曾讲过一个“脏盘子的故事”:如果家里厨房水槽里堆满了脏盘子,而你被家长要求去清洗,这件事能让你留意到自己在家中需要承担的职责,以及满足家人期望的需要。你会想:“我所做的事对家庭有意义,我是个贡献者。”
然而一旦家长因为你清理了盘子而付给你钱,这就是另一回事了。你会认为:“洗刷盘子只不过是为了得到钱。”下一次再被要求洗刷盘子,你就会想因此得到报酬,而不认为自己本来就有责任为家人洗碗或做其他家务。父母变成了老板,而不是应该受你尊敬的人,家庭关系变成了一种市场关系。
因此通过做家务或提升学习成绩来获得零花钱这种方式是把“双刃剑”,你和父母都要意识到这个问题。零花钱奖励的正确导向应该是:既能培养自己的经济独立能力,又保有对家庭的责任感。
那另一种获取零花钱的方式呢,即定期获得一笔定额的零花钱(有的家长全看心情,高兴时给孩子一大笔,不高兴时一分不给,这种行为当然不可取)。
有研究表明,定期获得定额零花钱可以锻炼一个人规划管理钱财的能力。在我小时候,花这笔压岁钱就是一种考验,我会考虑这一年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需要花钱的情形,比如暑假里买电影票,开学订杂志……然后合理计划,非常慎重地使用这笔钱。
如果出现文章前面提到的马上将其挥霍干净的情况,那我建议当事人可以尝试听听一些专家的建议,比如将零花钱像成年人一样进行收入规划,或者提交年度花费总结,以便看到你的花费是否符合家庭收支情况。
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父母花钱和理财的行为模式对孩子的影响。孩子会观察并模仿父母,父母花钱挥霍无度,花钱如流水,孩子不大可能勤俭持家。而家长若是精打细算,这些好的投资理财习惯也会传给子女。
在你的家庭中,父母的金钱观是怎么样的,他们又是怎样给你零花钱的,你认为这种方式合理吗?不妨把这篇文章给爸爸妈妈看看,全家一起探讨一下你的零花钱获取方式如何才能更加合理化。
在“中学生天地”微信公众号回复“沉没成本”,查看上期思考的答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