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为例

时间:2024-05-09

文 豪|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

变式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原有题目进行合理的转化.而变式教学,即教师巧妙地利用变式,贯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使其明白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对该事物形成科学概念.下面,笔者以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原题剖析,寻找变式方向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只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才能进行合理的变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要做好铺垫,再为学生的知识构建搭阶梯,用变式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因此,对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的题目进行分析才显得格外重要.学生如果不能深层次地掌握基础知识,也就很难有后期的知识变式.

【例题1】证明代数式x2-6x+19恒大于0.

(一)变式思路

寻求合理的变式,需要从原题出发作剖析.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众多,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对其进行串联.教师可以采取从特殊到一般再回归特殊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一般性的总结.对这道题来说,可以让学生先使用配方法来解决.待学生学会使用配方法后,教师再将方程变式为含参方程,让学生通过解带有参数的一般化方程,学会分类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总结.然后变回几个不同类型的特殊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最后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和总结所学的求解方式.

(二)教学片段

师:你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恒大于0的代数式?

生1:a2.

生2:a2可能会等于0.

师:那么如何修改呢?

生2:a2加上任意大于0的数字即可,比如a2+2.

师:那么(a+1)2+2呢?

生(众):一定大于0.

师:为什么?

生3:(a+1)2一定大于等于0,加上2以后一定大于等于2,因此它肯定大于0.

师:很好,你们已经找到了本质规律,那老师再举个例子,-2(a+3)2-7呢?

生(众):一定小于0.

师:那么对于x2-6x+19,你们能找到其值的范围吗?

生4:不能,这个方程跟我们之前讲的形式不一样,要把它变成含有完全平方的形式.

师:怎么变成含有完全平方的形式呢?

生(众):可以使用配方法,将这个式子变成含有完全平方的形式.

师生合作配方,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配方法的步骤.

(三)教学思考

学会变式,首先要掌握好原题和基础知识.教学不是单纯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该设计层层递进:由证明代数式的值恒大于0需转化成平方的形式,为变式作铺垫;由怎样转化成平方的形式引出配方法;由如何进行配方引出思考配方法的步骤.如此,既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为后续学习从特殊到一般的变式作铺垫.

二、合理变式,提高思维深度

要想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合理进行变式,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找到知识的本质.教师要敏锐地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合理地设计变式,完成从特殊规律到一般性结论的转变,引导学生看清问题的本质,并习得方法.

【例题2】已知kx2-3x+1=0,求k的取值范围.

(一)变式思路

这里我们进行变式的第二步:从一般的具体数据过渡到含参方程.此题二次项系数含参,因此其不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也可以是普通的一元一次方程.这与例题1 有所不同,如果直接讲解,学生很可能会因为分不清前提条件而出现错误,忘记进行分类讨论.不少教师在教学反思时,总是认为这是由学生粗心导致的,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出现这种情况还因为教师没有进行合理的变式,没有抓住变式中的不变条件.而通过含参方程的变式,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学会分类讨论,并且对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片段

变式1:已知关于x的方程x2+5x-k=0.

(1)若此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求k的范围;

(2)若此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根,求k的范围;

(3)若此方程没有实根,求k的范围;

(4)若此方程有实根,求k的范围.

教师可以将变式1 中的方程变为kx2-3x+1=0,让学生重新回答上述问题.

展开教学时,教师需要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方程之间的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两个方程虽然都是含参方程,但一个常数项是参数,一个二次项系数是参数.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指导学生完成分类讨论的步骤,待学生自主整理完成以后,再给出另一道变式练习.

变式2:已知方程(k-3)x2-3x+1=0 有实根,求k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思考

变式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相当重要,有效合理的变式能带领学生发现条件中的重要信息,尤其在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上,每一种情况进行一种变式,能让学生看清题目的本质.但变式教学不能为变式而变式,即不顾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设计出和原题、原知识点没有联系或跨度太大的变式题,也不能像配套练习,即和原题型差不多.真正有效的变式要能够帮助学生串联思路、梳理解题过程,使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并为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点作铺垫.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能精心设计和准备,吃透知识点.

三、及时连贯,增加知识联系

上一个例题中我们进行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变式,这一类变式能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使其看清题目本质并将思维串联.数学知识之间往往有一定的逻辑关联,因此,学生不应散落地点状式地学习知识,而应将其编织成相互关联的逻辑网.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越强,学生学习起来就越方便.要使知识之间建立起强有力的联系,教师就应及时巩固联系,如从一般的变式再次回到特殊的变式,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使其将相关知识点连贯起来.

【例题3】用合适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3x-10=0;(2)3x2+7x+2=0;(3)2x(2-x)=3.

(一)变式思路

通过上述变式练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现在教师需要将四种解法串联,教会学生对比和选择.此时,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四种方法的差别,就不能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这四种方法之间的差别和优劣.因此,笔者通过一个变式尝试串联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二)教学片段

笔者在黑板上展示如下三个方程.

(1)x2+2x-3=0;(2)(x+1)2=4;(3)(x-1)(x+3)=0.

师:在这三个方程中选择一个来解,要求不用笔算迅速口答出结果.

生1:选择第三个方程,答案是1或-3.

师:(展示变式)(x-m)(x-n)=0的解是什么呢?m,n是常数.

生1:很明显就是m和n.

生2:选择第二个方程,答案是1或-3.

师:(展示变式)如果方程是(x+m)2=n(n ≥0),你会怎么来解呢?

生2:可以选择直接开平方.

师:现在还剩下第一个方程没有解答,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生3:可以使用因式分解法,直接分解成(x-1)(x+3)=0.

生4:也可以使用配方法或者公式法.

师:对于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在不能因式分解时,我们可以选择配方法.那么,配方法的目的是什么?

生5:配成能直接开平方的形式,然后直接开平方得出x=.

师:那你们觉得是直接用公式好,还是用配方法好呢?

生(众):公式法.

笔者带领学生进行方法的归纳和梳理,最终将流程图展示在黑板上.

(三)教学思考

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种不同的方法,不少教师在讲解时只是告诉学生方法怎么使用,而没有进行知识的串联.其实,方法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可通过变式来串联.教师在平时的备课和研究中,就应敏锐地觉察到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并通过变式呈现给学生,以此引导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熟读课本,了解知识结构体系,以便能设计出合理的变式,帮助学生纾解困难.

四、总结提升,延展理解宽度

进行变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自主梳理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那么,怎样体现学生有没有通过变式学习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呢?一个很好的方法是画思维导图.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学会知识就可以了,而忽视了思维导图的作用.其实,不同知识之间、知识与方法之间、知识与学段之间,都有很强的联系.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编织思维网络,串联知识架构,检验变式教学的成果.因此,笔者在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教学结束后,就引导学生整理完成思维导图,以此实现知识的构建与内化.

综上,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从对变式教学的研究,过渡到通过变式教学影响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从理念走向行动.为了让变式教学更高效,教师应:熟读教材,立足课堂,多练习多准备;思考学习模式,锤炼利用变式引导学习的技能;寻找联系知识点的方法,串联更多知识,不断拓宽知识网络,使课堂教学更加专业化、准确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