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英语教学中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开展导学的实践——以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3为例

时间:2024-05-09

□夏 苇

(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江苏宿迁 223800)

一、关于导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条件。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精心的指导和帮助[1],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有“导学”思想。关于导学思想,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所倡导的产婆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等。导学与心理学中的“学习支架”相似,其本质就是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疏导、辅导的作用,教学生学会“自己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体会知识的使用价值,寻求发展[2]。导学为学生搭建了“学习支架”,其中,方法支架是关键,思维可视化工具为搭建导学支架提供了方法与路径。

二、关于思维可视化工具

据信息传播学及脑科学的研究,在各类信息中,图像信息的传递效率最高,大概是声音信息传递效率的两倍、纯文字信息传递效率的10 倍[3]。思维可视化工具将学生学习中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成果以视觉表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思维可见,提高了导学过程中知识信息传递的效率,将知识变成训练学生有效思考能力的载体,发展思维品质与核心素养,实现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发展”的转变[4]。比较典型的思维可视化工具是以表征关系为主的概念图、思维导图和思维地图。其中,思维地图被广泛运用于多学科领域,为避免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与思维导图相混淆,赵国庆等[5]将其称为“八大思维图示法”,共包括八种图,分别是:圆圈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树形图、括号图、流程图、复流程图和桥形图。每一种图都有其固定的功用和使用方式,对应着一种具体的思维策略,且可以通过“技术处理”实现与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其他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功能与特征。如气泡图用来描述或想象,双气泡图在描述或想象基础上强调了比较和对比,括号图用来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桥形图主要进行类比和对比等。教师可以抓住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功用与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不同板块内容的特征选择适配的思维可视化工具,设计丰富、有梯度且富个性化的活动进行导学。

三、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开展导学的实践

下面,以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3为例,阐述如何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开展导学。

(一)针对教材不同板块内容的特征选择适配的思维可视化工具

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由单元话题组成,每个单元分不同板块。八年级下册Unit 3 的话题是Online tours,是Unit 2 Travelling 的延续,两个单元都与旅游有关。Welcome to the unit 板块以图的形式介绍了电脑的主要部件;Reading 板块可以看作是Unit 2的拓展,介绍了一个“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的网站,并以Robin为导游向学生介绍了纽约的主要景点,B2里的图表简洁、明了地展现了这些景点及相应的细节;Grammar板块以几组简单的线段对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进行了对比;Integrated skills 板块是Daniel 和Peter 在Reading 板块介绍的网站上游览悉尼的综合技能训练;Study skills板块向学生介绍制作charts的技能,并在Task板块进行了实践应用。综合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功用和使用方式,结合本单元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概念图对电脑的主要部件和功能进行分类描述,可以用双气泡图对语法中的两种时态进行比较与分析、理解与巩固,在综合技能的听力训练后可以仿照阅读板块采用思维导图、括号图、树形图或图表等思维可视化工具加强自我巩固。

(二)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设计导学活动

图表(Charts)是八年级下册Unit 3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技能。笔者在教学中主要将直观、简洁的图表改编成类似括号图、树形图和思维导图等思维可视化工具,将阅读、学习技能及任务三大板块整合到一起,设计导学活动。

活动1①自主阅读Reading中的文本,用关键词完成B2 中的图示(见图1);②再次阅读,参照Unit 2中Reading板块的B2和①里的图表,制作一个新图表,完整呈现文章的结构。

图1

【目的】通过填写、试制图表,厘清文本结构,发展学生的信息归纳与分析等思维能力。B2中的图示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在识别、归纳信息基础上获取相关信息,完成关键词的填写,能发展学生识别、归纳与提取信息的能力。但外语阅读远非简单的识文断字或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获取,而是一个复杂的理解过程,需要推理能力等复杂思维的介入[6]。本单元和Unit 2 的B2 搭建了支架,学生可以基本完成任务②里要求的图表。制图过程是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进行理解、概括与分析的过程,通过完成任务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活动2①将活动1中学生制作的图表与Study skills 板块中的图表(见图2)进行比较,并将其与B2的图表进行整合,制作成新图表,自学图表的制作过程与方法;②完成Study skills 板块中Millie 给同学们介绍在线课程的图表任务;③(选做)选择一篇适合的文章,制作图表。

图2

【目的】通过完善、制作图表,发展学生的比较与多元综合思维能力。在任务①中,学生通过运用对比、分析的逻辑思维方法对自己制作的图表与教材提供的图表进行比较,找出优点,发现不足,然后结合图表对语篇进行二次甚至多次研读、分析,找到整合点,完成丰富而完善的新图表。在比较、分析与整合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比较、分类与分析等思维能力交错运行,默会了图表的制作过程与方法,同时通过②③两项任务的实践应用,及时映射、反馈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利于调整自己的学习。

文章的体裁是影响选择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必要因素。在语篇结构层面上体裁结构制约着语篇形式,同样体裁制约着语篇的组织模式[7]。选做任务③中,学生在挑选文章时首先要对语篇的体裁与结构特点进行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判断语篇与图表或其他思维可视化工具的适配度。有的学生要阅读多篇文章才能找到适配的语篇,然后运用多元综合思维完成图表或其他图示的制作,将所选语篇结构直观、简洁、形象及非线性地以视觉表征形式呈现在自己面前,利于学生深入开展其他活动,发展多元综合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相较于简单的阅读理解题,该任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挑战性。

活动3①Amy 想向她的朋友介绍英国,请根据她做好的图表(见图3),参照所给的句型和本单元的Reading 板块,试着帮她写一篇介绍英国的文稿;②将自己写的文稿与Task板块中Amy写的文稿进行对照、修改。

图3

【目的】通过看图、依图写作,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看图的过程是将视觉表征转化为语言文字的过程,突出了“看”的方式,是一个从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的训练过程,是观察、思维和写作的综合训练。看图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的过程,写作是思维的结果。图表里的关键词简化了写作的内容,使其结构可视化、形象化,建立了立体的形象思维空间,学生在读图过程中组织、提取抽象文字,然后用基本正确而有条理的语言写出介绍文稿。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次立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拓宽了思维空间,发展了抽象、形象及概括等思维能力[8]44。

活动4①仿照教材第46 页上关于英国介绍的图表制作一份关于中国、自己居住城市或其他喜欢的城市介绍的图表,然后参照Amy 和之前写的文稿再写一份相关介绍的文章;②(选做)制作一份自己最难忘的旅游图表,写一篇游记;③将写好的文稿以合适的方式与老师、同学或境外朋友等分享。

【目的】通过制图、自主创作,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与制图、学图与实践、制图与完善以及识图与写作的过程中巩固、习得相应的语言和语篇知识,深刻理解图表的内涵,掌握图表的绘制方法,并有所创新地应用于实践之中,为自主制图、创作写作搭建支架。在自主制图、写作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联想,展开多角度想象与构思,创造出许多新颖的呈现思维过程的图示(如图4)和精彩的介绍文章或游记。整个过程是学生个性化想象的过程,是积极灵动的思维过程。研究表明,通过引导学生从事想象、假定、改造、设计、假设、推测等生成任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8]47,进而发展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符合《课标》提出的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

图4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维可视化开辟了新的路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开发、制作可以简化思维可视化工具操作的难度,放大思维可视化工具的效果,与传统的手绘思维可视化工具一起能共同提高教学与导学效率。将思维可视化工具应用于英语教学的导学过程,是师生隐性思维显性化的过程,是显性思维策略化的过程,学生思维的可视化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思维的可视化也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教师的想法[9]。导学中,思维可视化工具的选择与绘制有一定的策略与方法,但不同的师生会有自己的个性与偏好,教师可以从学科和思维可视化工具的特点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从如何学的视角,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设计出既有思考价值又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可视,让整个导学过程可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收获知识,更生长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