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校“礼善”文化的建设与实践

时间:2024-05-09

□杨云生

(宁波市惠贞书院,浙江宁波 315030)

办优质学校,实施好的教育,是每所学校的办学追求。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个体生命的自我成长”。要实现此目标,需要有先进的文化作为保障。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师生所追求的价值所在,没有良好文化的“化育”浸润,任何目标都难以达成。笔者所在的宁波市惠贞书院在建校之初,便把“礼善”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旨在通过“礼善”文化的建设,引导学生不断地“追求美好的事物”,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在“礼善”文化建设上积累了一些做法与经验,以求教于方家。

一、“礼善”文化的内涵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儒家提倡和推崇“仁义礼智信”,“礼”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礼”从汉字的造字法来看,属于六书中的会意法,从示从豊。“示”谓“神事”,古代所谓的“神事”一般指祭祀;“豊”谓以礼器盛玉奉神。从“礼”的本意来看,它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礼”保留着原始宗教的胎记。时至今日,我们在一些重要场合或重大节日中的一些行为举动也是这种“礼”的体现,如行礼、跪拜、稽首等。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生活样态不断发展变化,以及人们认识能力和智力水平的提高,“礼”的宗教精神逐渐淡化,进而转化为道德层面的自律、自审精神,即依据是否合乎“礼”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矫正。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礼”的道德自律精神逐渐外化为法的他律精神。无论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礼,还是道德自律和法的他律精神的礼都表现出了一种政治功能,即约束个体的言行举止。因此,“礼”也成为国家制定政治制度的重要依据。如此一来,“礼”也成了国家和集体约束人的行为的一种特殊工具,人们遵守了国家和集体制定的一些规范,社会将变得有序与和谐。古今中外,历史与现实的事实证明,一个健全安定的社会,必定是“遵礼守法”的社会,而没有规范和礼法的社会,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与动荡。

“善”属于伦理学的范畴,它基本的特点是“利他”,即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他人是有利、有益而没有伤害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强调:“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于义、美同意。”与“美”与“义”一样,许慎认为“善”也是一种美好的事物。从“羊”来看,“羊”最显著的特征是有两只角,角是羊用来进行自我防御和攻击的武器。它又可以进一步引申为武功、武力,从而象征着首领、权力和地位,但“羊”本身又是非常柔顺、和善的动物。这意味着首领或统治者行使权力时,一定要仁慈,不可滥用武力,只有这样才符合宇宙规律——天道。相反则是作恶多端,导致权力或武力的滥用,对他人造成无辜的伤害。上下两个羊头,可以理解为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规律。中间类似简化字的“丰”字:一竖贯通三横。三横指天、地、人三才,即宇宙世界;一竖是一种贯穿天、地、人,使天、地、人等万事万物都遵循的根本规律,即天道。可见,在宇宙的一切法则之中,善是一切的根本基点。从“口”:可以理解为说,引申为评价、舆论。俗话说,人言可畏,祸从口出等。平时说话时,或媒体报道中,稍不留意,就会对他人造成心理的伤害。所以说,在评价别人和制造舆论时都应该中正、公平,怀有慈善的心,善意地理解别人,否则伤及别人的结果必然是害人害己。

“礼”与“善”又有何关系呢?如前文所述,遵守法律制度能够给社会带来和平、安定,这本身就是善的。孔子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说法,其意义就是通过社会制度和道德的约束,从而达到“仁”或者“善”。同样,善言善事,其前提一定是合乎规范的,“善”本身是遵礼的一种体现。由此可知,遵礼为善,逆礼为恶,善必遵礼,善助礼威,礼善为一,相辅相成。社会的发展与和谐,就是“礼善”文化中两种因素交替作用的结果。学校一切善好的事情,都是“礼”与“善”相互作用的产物。

选择“礼善”作为学校的核心文化,是基于对社会道德的观察和学校应承担的责任。其在当下社会情境中的内涵如下:培养学生的遵规守纪、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懂得感恩和交往,能够自由、体面、有尊严地生存与发展。其本质是: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明确的思想价值观,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坚持真理、坚守自我的正确追求;心存善念,在物欲横流的世风下,做到以天下的苍生为念,能用自己的善行,修成服务社会的善果,从而为国家、民族、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礼善”文化的内容框架

现代科学认为,有效管理必须是一套系统的机制,或者说必须有一种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结构。为了把“礼善”教育能够科学有效地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根据专家的建议和各处室负责人的研究讨论,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断摸索与实践,我们构建了符合学校特色的“礼善”文化建设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认知,即对“礼”和“善”有正确的认识。“礼”和“善”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蕴,二者也随着时代发展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社会的有序发展,国家的昌明繁荣,学校的文明和谐,都是“礼”的一种体现。而社会及学校的文明、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相契,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又都与“善”相联系。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无疑是崇仁和尊礼。“仁”即善,“仁是自我对于他人的态度,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或对他人施以恩惠”[1]42。而礼是相互尊重的表达,也是人际关系的人性化形式……人在一定场景下的进退揖让、词语应答、程式次序、手足举措皆需按礼仪举止的规定而行,显示出发达的行为形式特色[1]44。这些与现代的要求都是相一致的。所以说,“礼”和“善”离我们并不远,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点滴生活中,或者说我们的日常生活时刻体现着“礼善”。

目标,即“礼善”文化建设的目的。为使“礼善”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学校提出“致力于培养行有礼、心存善、懂感恩、能宽容、敢担当、勇创新,具有厚实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的现代人”的育人目标。因为正确的目标为学校文化建设领航。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礼善”文化的建设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所以说,“礼善”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锁定在对学生的品格培养上。同时,***总书记提出,教育要切实做到“立德树人”,“德”即学生的品格是学校发展的最高体现。当然,围绕对人的培养,我们还确立了优化育人环境、善化人际关系、升华人格素养、实化德育内容、细化育人途径、深化人文氛围、物化文化成果和催化文化自觉等“礼善”文化建设的目标要素。

要素,即“礼善”文化的组成部分。依据学校的历史及发展特色,我们确立了遵礼则善、善则遵礼、礼善合一、塑造人格的“礼善”文化。我们认为“礼”“善”是相互统一的。也就是说,讲“礼”就是有德,就是为善。因为“礼”促进人们交往的有序、行为的有节、言语的有度;讲“礼”就是给人以尊敬,而得体的行为、合度的举止、温文尔雅的做派给人以温暖和安慰,这本身就是一种德、一种善。“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经由“礼”的形式,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而善心、善行才能体现,人若无“礼”则其做人的资格也没有,也就无所谓善了。我们要求师生存礼善之心,有礼善之念,行礼善之举,做礼善之事,成礼善之人,扬礼善之学。基于“礼善”文化,我们提炼了“礼善”的本质要素。“礼”从四个要素来体现:①义——“礼之所尊,尊其义也”,“义”即正义,道义,也就是为人之道;②理——准则、规范、规律、理性等;③敬——真诚、恭敬,一种庄重严肃的心理,认真诚实的态度等;④信——诚信、信义、诚实等,如果“敬”是表层,“信”则是礼更深层的本质。“善”也从四个要素来体现:①利他——即与人为善;②担当——承担社会、集体、家庭、自我等的责任;③包容——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对待学生;④牺牲——为社会、集体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牺牲等。

三、“礼善”文化的建设路径

明确了“礼善”文化的内容框架,我们从制度、环境、策略、课程、活动等五个层面进行实践。因为制度是实施的保障,环境是对落实框架的推动,策略是实施的有效方法,课程是落实框架的核心,活动是重要的载体。

(一)制定“礼善”文化建设的制度

制度即规程,一般泛指规则或运作模式,它是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这些规则蕴含着社会的价值,其运行彰显着社会秩序、文化的承载。根据学校的实际和需要,我们制定了各项“礼善”文化建设的制度措施:①充分落实《中小学生守则》,这是“礼善”教育的基础,因为《中小学生守则》从爱国、学习、劳动、讲文明、讲诚信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各个层面的要求,是“立德树人”的基础,也是学校“礼善文化”建设的基础;②根据“礼善”教育的要求,提出培养以“有良好生活习惯,有优质生活追求,有科学思维方式,有高素质教养,有国际文化视野”的“五有”惠贞人为主旨的“礼善”人要求;③制定了体现“礼善”要求的《惠贞书院教师尊重学生100 条》《惠贞书院师生礼仪手册》,规定学校师生的言谈举止应遵守的规范,提升了学校德育管理品质,为“礼善”文化的建构和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优化“礼善”文化环境

学校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而养成高尚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一草一木都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它们也会说话。基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观念,我们学校将“礼善”文化的理念融入校园的各个角落。在校园文化建设时,我们从宏观上进行了整体布局、通盘考虑,让“礼善”文化元素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学校建设了国学馆、“礼善”文化碑廊、书院文化墙、“浙东三先生”像等鲜明的“礼善”文化布置。学校在教室、走廊的墙壁上增添了名家及学生自己的“礼善”箴言作品,还组织征集“礼善”文化校标设计活动等,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礼善”文化氛围。这样的“礼善”文化建设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惠贞的学子浸润在这种文化环境下,便不经意地形成了对“礼善”文化的认知,在言谈举止中也就逐渐养成了“礼善”习惯,进而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礼善”道德品质。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打造,使学生更容易走近、认知与感受“礼善”文化,它比传统的说教更受学生欢迎。

(三)实施分层推进策略

我国很早就有“因材施教”的传统,孔子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对他们实施了不同的教育,所以他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弟子。实施“礼善”文化建设的分层推进,正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也是其取得成效的关键。我们首先研究制定基本的教育层次:感知(感受特点)—激情(动之以情)—明理(晓之以理)—导行(导之以行)—反思(思以内化)—养品(形成人格)。阶段重点:小学,知礼懂善,重在感知,即知(漫画呈现,校本教材方式);初中,行礼为善,重在养习,即行(故事体现,校本教材方式);高中,察礼悟魂,重在人格,即魂(优秀文选展现,校本教材方式)。之所以采用这一分层推进的方式,是因为各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小学重在感知,即学生了解什么是符合“礼”和“善”的。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我们充分发挥师生的力量将“礼善”文化以漫画的形式呈现,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小学期间对“礼善”有了解和认知。初中生“礼善”文化的教育贵在“习”和“行”,我们会呈现符合“礼善”文化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有来自新闻报道的,也有源自学生自身及身边的。学校为了能帮助初中生更好地践行“礼善”,也开发了相应的校本教材。到了高中,我们的“礼善”文化培养重点又有所不同,高中生的培养重在挖掘言行举止背后的“礼善”文化,从中感悟“礼善”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由小学到初中,惠贞书院的“礼善”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了分层,而各层之间又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这些既具针对性又有阶段性的策略,真正使“礼善”文化的建设落到了实处。

(四)开发、制定校本课程和实施指南

形塑魂魄,必须有课程做支撑。开发以“礼善”为核心的课程,是“礼善”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需要,我们开设校本课程,开发了《惠贞书院师生“礼善”读本》《惠贞书院礼善碑廊作品解读》《以仁居心礼以行之》等教材,以及《惠贞书院小学生“礼善”行为要点》《各年级“礼善”行为规范重点项目》《各学科学生课堂“礼善”渗透学习规范》等相关指南,编制了渗透“礼善”文化的《陪伴童年成长的书》系列丛书(5本)。这些大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编制,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推崇。如此一来,学校大大增强了“礼善”文化建设的强度及效度。

(五)活动承载,寓教于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系列古训都在告诉我们,文化的建设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礼善”并不神秘,它表现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中,生活随处可见“礼善”,只是我们没有注意观察。“礼”和“善”并非泾渭分明,往往是“礼”中含有“善”,“善”中呈现“礼”。“尊礼实际上表现着善,因为礼给社会带来秩序,带来规范,带来和谐”,而“‘善’一方面是行为的合情合理,是通情达理,通乎天下人事之理。理者,礼也”[2]。鉴于此,我们说,一切活动既有礼的规范,也有善的体现。否则,一切都将混乱无成。因此,我们定期举行“‘礼善’一日捐”活动,与贫困地区的学生结对子,还开展拥军优属、敬老服务、帮贫扶困、环境保护、主题宣传、科普宣传、维持交通秩序等志愿活动。宁波市江北区图书馆、南站志愿站、天册律师事务所、海曙区人民法院、大龙农业、世纪联华超市等,都成为惠贞学子进行“礼善”活动的基地。在“礼善”行为中,我们牢牢把握其特点,对学生进行“礼善”文化的渗透。社会上讲“礼善”,重点在公益;学校中讲“礼善”,重点在尊重;家庭中讲“礼善”,重点在孝敬。可以说,我们学校构建了一个从学校、家庭到社会的三位一体“礼善”文化建设体系。这些,都在学校的“礼善”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