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思想品德课“课型”优化尝试

时间:2024-05-09

高 立 吴勇军(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江苏无锡 214000;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江苏无锡 214045)

思想品德课“课型”优化尝试

高 立 吴勇军(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江苏无锡 214000;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江苏无锡 214045)

“课型”建构和优化的意义在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课堂教学传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初中思想品德课以“课型”优化为引领,尝试变革、转变传统“课型”模式,实现思想品德课课堂质量的有效提升,是思想品德课教师义不容辞的担当和使命。

课型;优化;尝试;过程;自主

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少教多学”已成为很多教师的教学主张。要实现“少教多学”,必须对传统思品课“课型”进行变革和优化,这涉及到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和评价等诸多环节。笔者认为,“少教多学”是思想品德课“课型”设计与优化的归宿,有利于课堂由传统的说教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在和谐、轻松的课堂真实环境中,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当然“课型”的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动态变化过程。

一、由“结果”转向“过程”:思想品德课“课型”优化的核心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些学校存在教师主宰和垄断课堂的现象,完全剥离了教育教学的本色。事实上,教学中主宰和垄断是因为我们没有厘清师生角色关系,是对思想品德课“课型”的艺术设计和把握处理不够造成的。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面的。要将教学由“结果”转向“过程”,应更多关注学生成长过程、情感和体验等方面的发展过程,在“教”与“学”上重新建构和设计“课型”,即“先学后教”“少教多学”。

比如在讲授“法律护我成长”(苏教版)一课时,教师举案例:在我国青海省果洛州大武镇,曾发生过一件震惊全国的事:玛沁县第一小学四年级学生夏斐,被亲妈妈打死了。那年期末考试,夏斐数学得了82分,全班第二,语文79分,名列第五。当妈妈问他考试成绩时,夏斐怕挨打,就说都在90分以上。后来,妈妈知道了真情,就扒光他的衣服,用铁制的三角挫一顿猛打,直到夏斐咽了气。夏斐的妈妈因此被依法逮捕。

师:夏斐妈妈“望子成龙”,但是为什么她的行为触犯了法律?

生:因为她打死了自己的孩子。

师:这一案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生:(沉默)

师: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父母应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和教育的义务。请同学们看书上的“信息点击”,了解父母对子女应当履行的义务,这些内容都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在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使用的就是“案例分析→得出结论→落实知识点”的“课型”模式。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是单薄无力的,只能简单地判断违法与不违法,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法律知识,而教师在学生回答不出后,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有关法律条文,虽然最终落到了知识点上,但缺少了学生自我思考的过程,停留在了听讲式的课堂。

如果在“课型”设计和选择时,我们采取“案例→讨论→资料收集→选择→行动→评价”这一“课型”,就会把课堂的大多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多元的学习体验和探究“过程”中选择、比较、评价,这显然比学生简单地说出“夏斐妈妈”违法这一结论有意义得多。

知识的生成、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将过程性贯穿教学始终,成为教学新常态。当然,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学情、班情谨慎选用“课型”,保证“课型”的选择能实现学生生长的这一宗旨。

二、让“少教多学”代替“多教少学”:思想品德课“课型”优化的关键

“课型”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可分为多种不同的形式。但不管哪种分类都要遵循科学性原则、操作性原则,都需要教师抛弃权威主义者的角色主导,应该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集中地反映“课型”设计上的“少教多学”思想,教师应把精力放在“课型”的选择、设计和优化上,这是思想品德课“课型”优化的关键。

比如在教学“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苏教版)一课时,笔者对法律常识课的“课型”结构进行了改进尝试,归纳为“知识构建→情境→探索→运用”这一“课型”结构,划分三个环节来加以实施。

(一)知识储备和积累,即“自读准备——我能行”环节。安排学生自读教材,找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的含义”“未成年人怎样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关注教材中所举的相关法律条文。此教学环节是一个自学模式,学生通过阅读书本,了解知识点。这一环节,是笔者在调整“课型”结构模式中增加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这短短的几分钟,看似简单,却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少教多学”的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特征。

(二)案例与情境探究,即“模拟空间——我的星期天”环节。根据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将案例融入并创设了三个问题情境。案例中的情境是书本知识点的细化,通过模拟训练帮助学生解读知识点。(模拟略)这一环节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用“我的星期天”做情境的线索,拉近学生的距离,以假如是我来思考分析,更能听见学生的心声和真实的想法做法。每个模拟的场景,都先由学生谈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再让学生对自己可能采取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丰富、完善,得出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应该具备哪些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会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等。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了深度学习观“生活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而且有了第一环节的铺垫,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有了较大提升。

(三)知识运用和迁移,即“挑战时间——我来找”环节。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为本,有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困惑,笔者提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自我保护的事?请举例交流。学生对此表现活跃,积极参与,不乏一些有特色的想法,并有学生提出一些具有争论性的问题,例如:如遇到类似于昆明火车站的暴力事件,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这一教学环节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笔者将“落实知识点”模式调整为“自主探索,运用知识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模式,基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离开了束缚和捆绑的学生思维开阔,他们用已有和新有的知识点亮自己的生活,解答自己和他人的困惑,这时的思考不再是浅薄和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智慧和成长。

三、从“被动”走向“主动”:思想品德课“课型”优化的重心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思想品德课所要解决的不仅是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这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起合作意识、探究意识,促进学生由被动走向主动,唤醒其内心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以“伟大的基本路线”(苏教版)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的内容离学生的认知还是有距离,笔者在备课时,及时调整“课型”模式:对于学生一看就懂、一说就知的内容,没有过多地讲解和分析,也没有过度地强调知识点,而是重视实践和感知。

如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现实生活,收集本地经济发展的有关材料,课上采取“才华展示”“变化体验”等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教材、交流体验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己解决问题,以亲身感受和喜闻乐见的事例得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对于一些较抽象的内容,很难讲清,选择其他学科的渗透模式,采用“活动→体验→再现→渗透→点评”的“课型”结构,由抽象到形象。

又如讲解克服改革中遇到的阻碍,确保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时,运用柴静的《穹顶之下》中的片段,借助社会现实和科学依据来说明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经济的稳步发展需要我们保护环境、需要依靠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更需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课堂中还采取“金点子展示”环节激发学生“敢想、敢说、敢创”的精神。

很显然,“课型”的选择和设计坚持学为中心,强化了学生主体意识,课堂中教师没有现成答案,也不是凌驾课堂之上,所有的结论都是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得出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上学生才华展示、金点子展示、变化体验等环节都激发学生参与、投入课堂的积极性;还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从课堂设计之初开始,已经将自己融入了学生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也就成了思想品德课“课型”优化的重心。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论采用哪种“课型”结构,只要是有用、有效的,都可以尝试。当然,更关键的是要适合所教所学的内容,灵活调整,让“课型”模式为我们的课堂服务,而不是成为形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