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徐 兰(威海市环翠区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山东威海 264200)
专题聚焦
微课教学,“煨”出思品新滋味
徐 兰(威海市环翠区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山东威海 264200)
编者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世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研,并使之深度融合,这是每一位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本期选登的四篇文章,较好地反映了作者在“互联网+”背景下对教学改进所做的积极实践与思考。我们希望广大教师从中受到启发,努力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互联网技术,不断提高学科教学教研的质量与效益。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微课教学以其问题聚集、主题突出的特性在思品课堂得到广泛的运用。教师首先要明确微课教学的内涵,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合理有效运用微课教学,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触动灵魂,达成三维目标。在应用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处理好“教”与“学”、“当用”与“勿用”的关系,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板书有效融合,打造高效课堂。
微课;思品教学;育人课堂
“互联网+”时代让我们面临着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熟稔和喜爱,使我们墨守成规的心态已经没有了最初的从容,取而代之的是犹疑中的将信将疑,小步浅行,在课堂中便有了微课辅助教学的探索尝试。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它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基本课程要素构成,具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
经过教学实践及课堂调研,笔者发现微课在思品学科中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教师可以依据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微课辅助教学,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学生成长的需要,使思品课堂弥散出迷人的味道。本文围绕微课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立德树人”是我们的课程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思品学科的首位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真实而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如何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挖掘课程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真实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由“心动”到“行动”,微课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例如,在教学《思想品德》(山东人民出版社五四制教材,下同)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目“热爱生活 从点滴做起”这节课时,教师将视频资源《天堂的午餐》,配以动情的文字、感人的音乐、叩问人心的设问,制作成一个约7分钟的微课,在讲授“生命的价值靠行动实现”这一环节时出示。视频中关于“孝”的叩问直击心灵,当画外音“儿子给去世的妈妈做了一顿妈妈盼望已久的午餐,却只能是一顿送往天堂的午餐”响起时,很多学生潸然泪下。面对略略停顿之后的追问,“这份迟到的孝心让你明白了什么?”学生们静静地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在接下来的分享环节,学生们至情至性地分享升华了这份关乎“孝心”的情感,他们开始真诚地站在为人子女的角度来思考“人生价值”这一命题,从而深刻理解行孝在当下的现实意义。“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这句话就生动地被孩子们理解、接纳,并愿意身体力行。这节课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触动灵魂,在于教师将紧扣主题的视频资源进行了加工处理,配合音乐渲染氛围,通过直击心灵的问题设计助推思维纵深发展,从感性走向理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善于顺势引导,及时总结,使这节课的情感提升自然,价值引领到位,从而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要求。
这也启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选用优秀的教学资源制作出高品质的微课固然重要,但是要实现理想的育人效果,我们还必须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微课教学关键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但在实践中,我们只是借助微课来教学,并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翻转课堂”,那种一味倡导学生“学”的主体,而忽略教师“教”的主导的做法并不可取。因此,在运用微课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观察,适时站出,及时引导,注意与学生的充满人文气息的互动和交流,让思品课堂在师生的思想、情感互动中充盈成长的气息。
兴趣对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微课教学中教师创建的微视频,除了文字配音之外,还可加入适配的图片、动画、音乐等,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以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三目“做个聪明的消费者”这节课时,教师将现实生活中的消费侵权案例进行文字、画面的剪辑、录制,并配以动画解说,在视频最后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都说消费者是上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上帝’的权益却经常遭受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享受我们所应享有的权利呢?”在视觉冲击之下,伴随着理性的追问,学生的思维便开启了。正如莎士比亚所言“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这节课正是巧妙地借助微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启智慧之门。
在日常教学中借助微课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课例并不少见,但是怎样才能运用得精当合理,避免华而不实的现象,这就需要处理好“当用”与“勿用”的关系。微课以其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精悍等特征赢得大家的喜爱,且录制过程更是教师展示个性、发挥创造力的过程,在教学中尤其受青年教师青睐。为防止微课的滥用、无用现象,建议教师在备课之初一定要立足于思品学科的课程追求,依据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手段的选择,切忌本末倒置,为了用微课而用微课。一旦选择微课教学,就一定要发挥其无可替代性,将其优势最大化。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知识目标虽然不是思品学科的首位教学目标,但是知识却是基础,是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能力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课堂教学中有些理论、概念讲解起来费时耗力,教师又很难做到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明白。如果能将有关知识以微课的方式呈现,教学效果则会明显提高。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目“法律保护我们的无形财产”这节课,关于智力成果及智力成果权的理论性较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为此将收集到的“屠呦呦获得诺奖的荣耀”与“中国知识产权的尴尬”等教学资源与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编辑录制,制作成一个时长约5分多钟的微视频,还赋予一个俏皮贴题的名字“智力成果那些事儿”,以微课的方式进行概念的突破,既有生动鲜活的案例,又有科学严谨的分析解说,比教师干瘪枯燥的讲解效果要好很多。由于微课通常围绕一个重点或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学生还可以反复观看,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思考。
运用微课辅助教学,扩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紧凑、高效、快节奏之下,有时总感觉课堂匆忙之中少了些许厚重,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追求高科技手段的同时忽视了传统板书的运用。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能够辅之以板书,将整节课的观点、方法形成体系,以板书的形式固化下来,在课堂小结时,能够引导学生依据板书进行回顾,则可以有效弥补微课大量信息一闪而过的不足,收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因此,我们用微课辅助教学,还要处理好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板书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的思品课堂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微课作为优化教学过程的有效手段,可以灵活地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使课堂向课前、课后自然延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个性、更贴心的服务,增强育人的针对性。
置于课前,可以进行学情的调查和了解,增强课堂教学的指向性。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目“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这节课时,我们以微课的形式在课前出示调查问卷,现场反馈,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进行科学严谨的调查了解。在讲授九年级第三单元第十课第一目“直面升学与择业”一课时,教师通过课前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职业观和成才观。这些课前调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情,以便于在授课时给予学生具体而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思品教学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微课放在课中,有助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补充。例如关于“未成年自我保护”这部分内容,教材进行了高度的提炼,但是缺少具体可行的自护方法和自救常识。对此,教师可以围绕“校园安全”“交通安全”“应对自然灾害”等不同主题,进行具体的自护方法和自救常识的编辑、录制,以微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对教材进行有益而必要的补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的方法支持,使思品课充满人文关怀。
微课还可以有效地置于课后。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为学生对知识错点的“执迷不悟”而感慨叹息。如果我们将教材中的重难点,学生的易错点、混淆点,辅之以分析讲解、变式训练,制作成微课发送到共享平台,就可以既方便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自主地进行复习巩固,各取所需,又可以使微课资源物尽其用,将作用延展到课后。一个小小的微课,却相当于一个一对一的贴心教练,既能解决个体的学习问题,又能面向全体学生,既可进行培优补差,又能对课堂进行拓展延伸,为学生提供贴心的帮助。
总之,微课教学是近年兴起的新生事物,因为能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使其应用得到迅速发展,运用微课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借助微课创设情境,煨出浓郁的人文气息,陶冶心灵,服务于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将是我们思品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