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面向未来的初中德育课程改革及其应对

时间:2024-05-09

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哲学学院,北京 100875)

课改前沿

面向未来的初中德育课程改革及其应对

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哲学学院,北京 100875)

随着课改的深入,初中德育面临教材使用和教学评价等诸多挑战。而从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来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教育和“互联网+”等关键词对于初中德育的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所以,德育课教师应该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德育路径,坚持国家立场、学科立场和人文立场,努力讲好中国故事,自觉提升媒介素养。

德育;教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法治教育

随着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初中德育课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对现有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教师实现面向未来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机遇。这就要求广大德育课教师在充分认识这些变化的基础上,以积极态度投入德育路径的探索,以提高德育课教学的效率。

一、现状:初中德育课需面对的几个挑战

综观近期初中德育课程的变化,初中德育课需要面对的挑战,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教材和评价。教材方面的挑战,包括教材使用和教学实施。而评价方面的挑战,则主要是课堂评价和课程评价。

从教材使用的变化来讲,从名称到内容、从多版本到统编本的变化让初中德育的教学生态随之发生相应的调整。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初中起始年级使用的教材,已经由各版本的《思想品德》教材变为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若干中央、教育部重要文件为依据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道德与法治》教材将采取渐次推进的方式,逐渐取代《思想品德》教材。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也将逐渐取代各版本《道德与法治》教材,进入一线教学,并在三年时间内完成全国范围内的“一标一本”。此外,为凸显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八年级下册专门设置了《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法治专册”。这些状况对初中德育课程的直接影响,就是教学一线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教材的新旧版本和内容之间的交错、更迭等情况,这无疑是每位初中德育课教师都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

从教学实施的变化来讲,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新要求成为初中德育课教师需要认真面对的核心话题和关键内容。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明确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渐露真容”,初中德育课教学如何遵循素养培育要求就成为困扰很多教师的现实问题。有的老师在纠结“初中德育课是不是也有学科核心素养”,有的老师则在纠结“核心素养的时代初中德育课该如何实现教学改进”。这些问题和焦虑的背后,实际蕴含着初中德育课程如何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使得不少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无所适从、缺少明确的方向。

从课堂评价的变化来讲,初中德育课教师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以“素养提升”为尺度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将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关注的是整体素养的提升。但这种提升,离不开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的变化。如何从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转变到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是当前初中德育课程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这个方面的表现尚不能令人满意。核心素养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标准和关注重点都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但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些变化的意义和价值,更别说将其落实到课堂评价的实践中。

从课程评价的变化来讲,对于初中德育课程的终结性评价方式的变化,使得德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也必然体现出很多新的特点。例如,根据北京市公布的中考改革方案,北京市将在2018年开始将德育学科列入中考选考科目,并采取不同成绩、不同比重的方式,突出优势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突出以“扬长教育”取代“全面开花”的理念更新。各地在中考方案的改革中,也或多或少采取了类似的做法,突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优势学科发展。另外,从评价命题的变化来看,基于知识记忆的题目比重在逐渐减少,而“评价鉴赏”“问题解决”等基于学科能力的题目则在不断增加。这些变化,也使得当前的初中德育课程评价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面貌。如果忽视这些变化,势必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失去先机。

以上几个方面,尽管在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教师那里表现的方式和程度有所差异,但其存在却不得不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二、趋势:影响初中德育课的几个关键词

初中德育课程的改革发展,需要立足于当下的基本现状,更需要着眼于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影响初中德育课程的几个关键词包括: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教育和“互联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初中德育课教学提供了改革根据。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1]。中国的课程改革,也因这一事件正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此前,已经有学者就“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专门论述和说明[2]。尽管这个素养框架主要是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而言的,但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体性来说,这一素养框架的提出明确了德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的关联,也就使得初中德育课程在落实核心素养教学方面有了相应的遵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向全体学生的,初中德育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自然也要根据核心素养的根本要求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可以预见,在高中课程标准颁布之后,随之修订的初中德育课程标准,必然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根据,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参照,提出自己的核心素养表达。在这一工作完成之前,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根本依据和方向成为初中德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化,为初中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明确方向。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传承发展、传承发展什么、怎样传承发展等问题,是今后较长时期内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该文件阐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目标等内容,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方面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梳理,以及将这一工程“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阐释与说明,都必将对初中德育课程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都应该自觉地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个文件的要求,充分考虑优秀文化传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以显性方式,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总书记所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法治教育的加强,是初中德育课程的新特点。无论是教材名称的变化,还是法治专册的设置,都表明了法治教育在初中德育课程中的加强。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2016年7月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于初中阶段法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在起始年级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已经在编制过程中体现了这一文件要求的“法治教育不断线”。将在2018年春季学期以“全国一本”的形式进入教学实践的“法治专册”,更是集中呈现了这个文件的具体要求,是《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初中德育教学中得以落实的重要载体。这些新变化,对于当前的初中德育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无论是相关法学内容和法律法规的学习,还是“讲好法治故事”的教学呈现,都需要一线教师在法治教育的基本素质上有较大提高。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对初中德育课程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从机遇的角度来说,形形色色的“互联网+”成为初中德育课程的重要资源,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了内容和技术支撑。“共享单车”广泛进入课堂,成为一线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典型。各种微课、线上课程、混合式课程、智慧课堂等基于“互联网+”而出现的新形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初中德育课教学,也为教学效率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挑战的角度来说,“互联网+”让教师不得不面对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不断加快的科技更新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已有的教学积累与学生不断更新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学生对于科技发展的适应能力,以及利用“互联网+”获得新知识、新信息和新发现的能力,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也需要教师给予充分重视,积极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

以上几个方面,不是影响初中德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全部,但应该是最为重要和最值得关注的几个部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对这些内容的关注程度,甚至可以影响初中德育课程的未来方向。如何在适应未来趋势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当下的教学改进,是初中德育课程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三、探索:为初中德育课确定新的生长点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初中德育课教师需要积极探索,为初中德育课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进确定新的生长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相关工作:坚持国家立场、坚持学科立场、坚持人文立场、讲好中国故事、培育媒介素养。下面就对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予以说明。

从坚持国家立场的角度来讲,要在初中德育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和落实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2016年7月1日,***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拓展为“四个自信”。这一指导理论的新表达,是今后初中德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将这些基本要点与初中德育课程的现有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四个自信”的要求落实国家立场的教育,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充分理解中国的发展,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意义和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初中德育课程应该担当的使命。

从坚持学科立场的角度来讲,注重思维进阶、思路引导,关注学生思考的渐进性,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是初中德育课教学应该坚持的改革方向。《礼记·中庸》对于如何学习有如下描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里所提到的几个方面,都可以作为初中德育课程教学改进的重要参考。德育学科的教学,应该首先着眼于思想认识的提升,着眼于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初中德育课程的教学,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点的记忆与背诵上,而应该聚焦于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现实状态的理解,以及对于社会发展应然状态的追求。

从坚持人文立场的角度来讲,应该在初中德育课教学中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准确把握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态度。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初中德育课的教学应该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成就他们的精神成长。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关爱不溺爱,切实关心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思维发展,但不能以关爱的名义,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听任学生的所有作为;其二,仁慈不纵容,教师应该以仁慈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师者的慈悲情怀为学生提供做人做事的榜样示范,但不能缺乏必要的管教,纵容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任意发挥”;其三,容错不任错,把严格要求与宽容精神结合起来,使师者威严与胸怀各得其宜;最后,引导不替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明确“从领路人到路标”的变化,不急于给学生结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体会发现的乐趣”,引导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成长。

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来讲,应该把德育故事与德育进程结合起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落实德育课的教学。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从选故事、讲故事、评故事等几个方面,选好切入点、聚焦困惑点、突出思维点。拙文《德育课程如何给中学生讲好故事》(载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7年1/2)曾对此做过专门论述,不再赘述。

从培育媒介素养的角度来讲,应该从媒介能力、媒介素养等方面实现教师自我的专业提升。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学习和阅读主动更新自我,自觉以基于新媒体的核心知识武装自己。同时,教师应该主动改进教学,主动关注“互联网+”时代的德育课程新变化,探索将微课、微信等用于课堂的有效手段。需要说明的是,在求新的过程中,应该不忘根本,时刻了解初中德育课程的本质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而不是将德育课堂变成“新技术秀”。此外,还要坚持反思精神,不断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的探索中的得失损益,实现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更上层楼”。只有这样,才能将媒介能力提升变成自身素养的重要部分,进而使自己更加胜任“互联网+”时代的初中德育课教学。

我们应该不断反思的,不是我们是否遗漏了某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开动了自己的脑筋,进行了应该有的思考。我们不应该挡住学生的阳光,不应该用自己的思考取代他们的思考,不应该把自己的态度当成他们的态度。这正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为达此目的,我们一起努力!

[1]柴葳,刘博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N].中国教育报,2016-09-14(1).

[2]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