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吴秀华 鲍明国(湖州市菱湖三中,浙江湖州 313019)
基于生活视角的历史与社会微课程开发
吴秀华 鲍明国(湖州市菱湖三中,浙江湖州 313019)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断深入,微课程教学时代已悄然来临。但许多微课程过于看重技术,偏离了课程的本质。微课程的开发应侧重于内容的选择,可从生活视角去开发微课程,这些策略包括: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拓展的生活时空、侧重于学生存在的生活疑惑等。
微课程;生活视角;课程价值
基于网络和移动终端而开发的微课程具有微容量、微时长、微视频、易传播的特点,这“三微一易”的特点得到了众多专家推崇和教师模仿,各种各样的微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对基础课程改革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来说实乃大幸。但当下的微课程研发存在着开发者众多、开发量可观,而使用者相对寥寥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微课程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重技术,轻设计”“重视频,轻课程”“重讲授,轻探究”是目前微课程研发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症结最终指向微课研发的出发点问题,基于研发者的立场去开发微课程,哪怕微课再精致再唯美,也没法真正吸引学生的目光并引发学生的共鸣,难以发挥出课程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因此,解决上述常见问题的有效策略是微课程研发要从学生视角出发,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笔者参与了浙江省微课网历史与社会“‘生活的时空’专题学习指导”和“‘社会的变迁与文明的演进’专题学习指导”两个专题的微课程建设工作,现结合两个专题微课程开发中的若干案例进行阐述。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1]1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教学资源。善于发现、挖掘和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历史与社会微课程在内容编排上,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具体环节上应多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易于操作的生活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参与到探究过程中。
案例一: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学习中,学会如何“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是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更是一个难点问题。制作成微课程,该内容属于学科知识指导和方法指导类。如果采用常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向学生传授地图的基本种类、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和内容详略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大部分学生也能掌握有关地图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但这样的形式显然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对此我们制作了一个名为“带着地图去旅行”的微课,引导学生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某次旅游入手,分析旅游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各种问题,并指导学生从选定旅游目的地、确定目的地位置、选择往来交通工具、设计旅游路线、体验当地自然人文等角度去重新制定一份旅游攻略,开始一趟学生自己最为喜欢的旅行。
这一设计,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的新知与原有的生活常识、生活体验有效连接起来,打通了知识传递的通道。事实上,这一微课程也确实受到了众多学生的欢迎,活动中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在体验生活中培养了兴趣,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两种微课一对比,哪一种方式更有效便一目了然。可见,我们要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阅历、知识经验及认知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发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饶有兴味的积极状态下,培养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兴趣,建构初步的学科知识体系,提升学科素养。
“历史与社会课程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1]2学生生活经验具有明显的课程价值,它形成于一定的生活时空之中。学生的生活不仅仅包括学校生活,还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拓宽学生的生活时空。拓展学生生活时空能增加学生生活中参加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审美活动的机会,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案例二:在制作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如何认识区域”这一内容的微课时,我们没有选择教材中所提供的南非这一案例。之所以没有选择南非,一是因为想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课程资源,二是希望能够将课程资源与学生日益拓宽的生活时空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从元代诗人戴表元所作《湖州》一诗得到启发,我们开发了微课程“人生为何适合住湖州”。微课提供了四个活动:一是从地理位置探湖州之宜居;二是从自然条件探湖州之宜居;三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两个活动解决了教材中所要求的如何认识区域的教学任务,第三个活动侧重于探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联系,第四个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关注我们周边的环境问题,并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五水共治”、共建清丽湖州的行动中来。
这一设计,没有局限于学生的学校生活,而是将活动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即将学生放置到了特定的生活时空中,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亲身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获得生活体验,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体现出了课程的功能与价值。可见,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是课程内容学习的重要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拓宽学生生活空间,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连接起来,并将丰富的生活体验转化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有利于实现课程的价值。
陶行知说:“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学生生活的时空不仅包括私人生活空间,也包括公共生活空间。生活课程的育人目标很多时候都是在公共生活这一领域中达成的。而公共生活空间是个复杂的社会环境系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同时也存在低俗、丑陋、低级趣味的不正之风,这种负能量会在一定程度上毒害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因此,我们在开发生活课程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社会不正之风的批判去惩恶扬善,在解决学生生活疑惑中传递社会正能量。
案例三: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单元包含规则的演变、传媒的行程、生活的故事等内容。这一章节因为涉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内容,深受学生关注。我们都知道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青少年学生由于心智还不健全,容易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严重影响身心发展。这样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例时常在身边重演。于是我们制作了一个名为“‘微信’,全信?”的微课,首先呈现了传媒发展的历程,接着回顾了我国人民生活的变化,然后对学生的互联网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最后通过对网络谣言和网络诈骗的批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
这一设计,是基于学生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和错误观点。如果这些错误认识和错误观点不及时加以修正的话,将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这一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澄清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和错误观点,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历史与社会学科育人的价值与功能。可见,我们在选取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资源时,必须加以甄别。对于那些具备育人功能的资源要充分利用,对于那些容易误导和甚至有毒的资源则要严格把关。唯有如此,才是“生活即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才能实现课程的价值。
总之,随着微课程教学时代的来临,课程研发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生活是微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生活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课程资源。我们在研发微课程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学生生活中去捕捉和发掘有用的教学资源,并开发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的课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