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李荣标 范竹发(深圳市平冈中学,广东深圳 518116)
思想政治课故事教学的意蕴之美
李荣标 范竹发(深圳市平冈中学,广东深圳 518116)
故事教学是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选用恰当的故事素材实施教学,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让复杂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简单化,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可感、可思、可悟。实践证明,思想政治课引入故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反思能力,培育学生的高尚人格和人文素养。
思想政治课;故事教学;人文素养;意蕴之美
所谓故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用故事、讲解故事或表演故事,以深入浅出、寓教于乐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解析教学内容,把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到的道理转化为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故事教学,能增强教学活动的启发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思想政治课故事教学有着以下六个方面的意蕴之美。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是一切有效学习活动的起点。学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开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引入故事,进行故事讲解,有利于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好奇,在认知上产生冲突,在思索中探求问题解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这一内容时,教师不妨首先让学生欣赏这样一个故事:
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你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
学生欣赏完故事后,内心不免产生诸多好奇和疑问。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启发学生思考故事蕴含的哲学道理,并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案。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不难理解,欧布里德没有正确处理好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确实是有变化,这是绝对运动;但事物在变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这一状态中,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现在的“我”依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此设计,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都应该紧紧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特别是要凸显对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积极作用,实现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的高度统一。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用素材,设计情境。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恰当地穿插故事,创设故事情境,能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第二框第二目“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这一内容时,为了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不妨引用“量体裁衣”的故事,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大,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裁缝回答说:“年轻相公初任高职,意高气盛,走路时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定年资,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悒郁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年资,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
不难看出,故事表明的道理就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根据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由此,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教学中,这一故事的引用,深化了知识理解的情境之美。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参与的态度和意愿,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表达观点、交流思想、分享体验,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的自我生长。思想政治课的故事教学,不但可以通过教师讲解故事的方式予以开展,还可以通过学生分享故事、编创故事、表演故事的方式进行。
如在学习《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第二目“市场秩序”这一内容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合作表演“偿值取马”的历史典故,三位学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马夫、陈尧咨和陈父。
北宋时期,翰林学士陈尧咨很喜欢养马,家里也饲养着很多马匹。后来,他买了一匹烈马。烈马脾气暴躁,不能驾驭,而且踢伤咬伤了很多人。有一天早晨,陈尧咨的父亲走进马厩,没有看到那匹烈马,便向马夫询问,马夫说:“翰林已经把马卖给一个商人了。”陈尧咨的父亲问:“那商人把马买去做什么?”管马的人说:“听说,是买去运货。”陈尧咨的父亲又问:“翰林告诉那商人这是匹烈马吗?”管马的人说:“哎,老爷,要是跟那个商人说了,这匹马又咬人又踢人,人家还会买吗?”陈父很生气地说:“真不像话,竟然还敢骗人。”说完就气呼呼地转身走了。陈父找到儿子就问:“你把那匹烈马卖了?”陈尧咨得意地说:“是啊,还卖了个高价呢!”陈父生气地说:“混账东西,你身为朝廷重臣,竟敢骗人。”陈尧咨说:“父亲,我又没强迫他买,马是他自己看中的,他愿意买,我就卖了,这哪里是骗他呀?”陈父又问:“那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这是匹烈马呢?”陈尧咨嘟囔着说:“马摆在那里让他随便看,他自己看不出这马性子烈,这可不怪我。”陈父更生气了:“你这么多年的书都读到哪里去了,难道你没听说过《不欺买主》的故事吗?”陈尧咨听了很惭愧地低下了头。陈父又接着说:“你手下那么多驯马的高手都管不好那匹马,一个到处流动的商人怎么能养得了它?你不把事情告诉他,这不明摆着是在欺骗人家吗?”陈尧咨听后羞愧地说:“父亲,您别生气了,我知道是我做错了,我这就去把买马的商人找回来。”于是,陈尧咨亲自找到那个买马的商人说明了原因,把钱退给了买马的人,自己把马牵了回来,一直把那匹马养到老死。
故事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诚实守信是市场交易必须遵循的规则,也是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的必要条件。学生通过角色分工、合作表演,锻炼了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参与课堂的主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课堂教学不单纯地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基于“知”的传播与吸收,更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于“情”和“意”的互动与交流。课堂不仅应该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让个体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触动心灵的感应,升华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入一些富含情感因素和道德基因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和道德素养。
如在学习《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二框“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这一内容时,教师不妨引入“六尺巷”的故事,让学生直面生活中的道德冲突,引导学生塑造高尚人格。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块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的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通过故事讲解,学生不难认识到,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是积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这有利于让学生在故事的学习中,提升自我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堂作为学生个体成长的主阵地,应该有所引导,有所塑造,有所追求,有所反思,从而不断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生命成长。反思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思现实生活,是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和指归所在。思想政治课实施故事教学,有利于让学生在领会故事寓意的基础上,加强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丰富个体的经验与涵养。
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中“做好量变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笨人吃饼”的故事,引发学生思索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古时候有一个行路人,肚子饿极了就买了一个饼吃,吃后觉得不顶事,就又买了一个吃,但肚子还是饿。于是再买再吃,一连吃了六个。感觉还不够饱,又买了一个,当这个饼只吃了一半就很饱了。这时他十分懊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耳光,并自责道:“我是多么不会过日子的人呀!先前六个饼都被我白白地浪费啦!早知道这半个烧饼就能吃饱,我为什么要吃那六个呢?”
故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透过故事,学生会自我反思: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实现个人的发展和人生的成功积极创造条件,做好量的积累。
人文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构成,也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德育课程,肩负着传播人文知识、培育人文情怀、塑造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的艰巨任务。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开发和运用人文资源,特别是对故事中的历史知识、人文典故、文物古迹、民间传说等人文资源予以挖掘,以此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太平广记》中的一则历史典故,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有一次,汉武帝到上林苑游玩,看见一棵好树,问东方朔叫什么名字,东方朔随口答道:“叫善哉!”武帝让人记下这棵树。过了几年武帝又问这棵树叫什么名字,东方朔随口答道:“叫瞿所!”武帝有些不高兴地说:“你欺骗我已经很久了。同一棵树,为什么前后名字不一样?”东方朔答辩道:“马,大的时候叫马,小的时候叫驹;鸡,大的时候叫鸡,小的时候叫雏;牛,大的时候叫牛,小的时候叫犊;人,刚生下不久叫儿,年纪大了称老人;这棵树也一样,以前叫善哉,现在叫瞿所,少长生死,万物成败,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武帝心悦诚服地笑了。
从这一典故中,学生不仅能理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而且还能够领略到更多的人文知识:汉武帝刘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诗人,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进程和后来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东方朔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学识渊博,谈吐幽默,言辞敏捷,能言善辩;上林苑是中国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亦是秦汉时期汉族建筑宫苑的典型,规模宏伟,宫室众多;瞿所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木名;等等。这些广博的人文信息,无不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倾注着学习者的认知、思维、情感和态度等诸多因素,是知、情、意、行的全面交融与深度凝练。思想政治课引用故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需求,开启思维探索,也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收获情感,感悟生活,反思自我,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理性追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