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池方权(信宜市信宜中学,广东信宜 525300)
精准把握教材提高复习效率
池方权(信宜市信宜中学,广东信宜 525300)
高考后期复习,回归教材十分必要。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应遵循教材编排规律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立足全局,把握整体;要抓住关键文字,区分学科思维,引导学生关注部分,重视细节,精准把握教材,提高复习效率。
备考复习;教材编排;认知规律;标题文本;学科思维
高考复习后期,回归教材、分析教材、读懂读透教材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使知识水平、解题能力更上一层楼的有效手段。原因有二:其一,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观点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高考试题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题;其二,经过高强度的复习和训练,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从一个新的高度重新认识基础知识,进一步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深度融会贯通,切实发展思维、提升能力,可以有效克服学习上的高原效应。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四个必修模块的编写以及知识的呈现方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我们在分析教材时,要立足全局,整体把握,遵循其中的规律,提高复习效率。
(一)遵循编排规律
思想政治四本必修教材有着共同的编排规律:一是每本教材都分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二是都分四个单元,每一单元都有知识结构图,都有介绍单元主要内容和意义的序言,单元之后都有一个帮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综合探究;三是每课基本都有两个框题,每框题有二到三目,开头都有导言、情境引入,正文之外都有辅助文。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包括单元题、课题、框题、目题在内的大纲小目,它们是教材编写思路、教材结构和内容的主要体现。
比如《文化生活》的单元标题依次是: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分析标题可以看出,教材编写体现由“文化一般”到“文化具体”的线索。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教材时要“跳出来”,立足全局,通过分析和理解这些标题之间的联系,理顺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框与框之间、目与目之间的联系,弄清楚教材知识的逻辑关系,构建宏观的知识体系,提高对知识的识记效率,便于做题时能迅速地提取知识点。
(二)遵循认知规律
人们对于新事物的认识,总是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思维规律,即先要弄明白它的基本内涵,进而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及影响等,最后要想出办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或者促使它更好地发展。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文本主要由事实知识、价值知识、方法论知识三部分构成,其阐述和研究的内容分别对应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类知识。
比如《文化生活》第五课的“文化创新”,教材首先从“是什么”的角度,阐述了“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接着介绍为什么要创新,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时代的呼唤,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文化创新具有“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然后在第二框题解决怎么进行文化创新的问题,“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等,其中浓墨重彩地介绍文化创新的途径。再如《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一框介绍了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内涵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接着在第二框阐述为什么要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以及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第三框则论述了如何创造和实现价值。在分析教材时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规律,有利于把教材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深入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仅如此,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逻辑思维规律,对于学生分析试题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找准知识的挂靠点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高考试题的设问,基本上也可以归纳为这三种类型。回顾历年的高考题可以看到,试题主要通过“体现经济、政治、文化或哲学的什么道理、观点”的设问考查“是什么”类的知识;通过“原因、依据、意义、影响、作用、必要性、重要性、现实性”等考查“为什么”类知识;通过“建议、措施、途径、要求、方法、如何做”等考查“怎么办”类知识。其他诸如“启迪启示类、认识评价类、关系比较类、辨析类”大体可以归为“为什么”“怎么办”中的一类或者两类的结合。
在分析教材时,要理解知识的性质或本质意义,梳理各知识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弄清楚其应用的方向,既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整体与部分是密不可分的,认识事物既要立足全局,也要关注部分,特别是关键的部分。分析教材既要“跳出来”,做到对教材整体把握,也要“读进去”,注重细节,把握关键文字、学科术语等。
(一)抓住关键文字
教材中的单元题、课题、框题、目题,既是教材编写的脉络主干,也是教材内容、教材基本观点的主要概括,其中的关键词往往就是分析问题、分析材料和组织答案时的点睛之笔。
比如《经济生活》第十课第二框题“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既要分析标题的“主题、主线”的基本内容,又要深入分析这一标题下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关键词来加以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观点通过“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环保”等关键词来说明。而要准确理解“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还要进一步分析该段落中的“质量和效益”“内需”“科技管理”“‘四化’道路”“区域发展”等关键词。除此之外,也要重视对正文中用虚线框起来的“活动设计”的分析,特别是其中的例子、设问,通过这些例子以及对设问的思考,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因此,复习中应注重抓住标题的关键词,注意分析正文中各段落的主要内容,找出其中的中心词,深入分析其中的案例、活动设计,注意借助“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等辅助文延伸、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便于在分析试题设问、分析材料时快速找到解题的切入点,围绕问题组织答案。
(二)区分学科思维
思想政治四本必修教材有着共同的编写规律,但是每个模块所关注的领域和涉及的知识各有不同,其背后的思维要求也不同,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应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比如《经济生活》是从国内与国际两个范围,从社会生产的“消费、生产、交换、分配”四个环节介绍不同的主体,即“个人”“企业”“国家”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行为和依据,因此可引导学生按照“范围+生产环节+主体+行为+依据”的思维模式把握教材。
《政治生活》把当代中国人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整合为四个生活主题: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当代国际社会。其中涉及多个主体及其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行为,渗透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教育。为此,政治生活可按照“主题+主体+行为+依据”的思维模式把握教材,充分领会“公民”“人民”“村(居)委会”“政府”“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共产党”“民主党派”“政协”“民族”“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主体相关的内容。
《文化生活》教材按照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内在逻辑,四个单元分别介绍了文化的内涵与作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知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文化生活可按照“文化+内容”的思维模式把握教材。
《生活与哲学》教材的编写大致分为“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四大板块。每个板块又具体分几个“知识观”:辩证唯物论包含物质观、意识观,认识论包含实践观、真理观,唯物辩证法包含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历史唯物主义包含历史观、价值观,强调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因此,把握《生活与哲学》教材,可按照“板块+知识观+具体哲理”的思维模式进行。
后期复习的回归教材绝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和巩固,而要追求知识的内化和升华。我们在复习中应引导学生在立足全局、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延伸、修正、补充,通过不断的重组、整合,在分析、读透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创新教材,精准把握教材,最终在复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