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理预习案的设计原则及实施建议

时间:2024-05-09

□蒋程程

(浙江省永嘉中学,浙江永嘉 325100)

教法探讨

地理预习案的设计原则及实施建议

□蒋程程

(浙江省永嘉中学,浙江永嘉 325100)

地理教师普遍忽略预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没有针对性的预习方案和实施策略。预习方案设计要符合文本化、可视化、明确、基于课堂教学、基础性和可操作性、多样化等原则。实施预习案需要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习惯以及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预习案;设计原则;实施建议

一、设计和实施地理预习案的重要性及面临的现状

预习案即预习方案。有效地设计和实施预习案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除此之外,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也决定着地理预习的重要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讲授新课时,通常需要补充大量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样做的结果是,课堂知识容量大大增加,课堂教学节奏过快,学生对授课内容的落实效果差。因此设计和实施预习案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缓解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压力,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在教学中设计和实施地理预习案的现状不容乐观。第一,地理教师对地理课开展预习的态度并不积极。这源于教学习惯,不少地理教师对地理预习并不重视,甚至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第二,教师以什么样的方法、形式和要求设计和布置地理预习案?如何培养学生地理预习的习惯?如何监督和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绝大多数地理教师没有布置预习任务的教学习惯,对这些问题也就缺乏相关的经验。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地理预习案的设计原则及实施建议。

二、地理预习案的设计原则

(一)预习案文本化 预习成果可视化

调查发现,也有地理教师有布置课前预习的习惯,但往往都是新课结束后,口头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而没有明确要求学生记录预习成果。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忽视预习任务。所以,预习方案必须文本化,即教师需要设计预习案文本体例。该体例不仅要呈现预习内容和要求,还要呈现学生预习的成果,以便于教师监督和评价。表1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一课的预习案体例。

表1

该预习案体例,不仅明确了预习时间、内容和要求,而且还在“摘记”部分大量留白。这些留白可供学生记录和修正预习成果,教师亦可通过批阅实现监督和评价。

(二)预习方案要明确

某地理老师布置给学生如下的预习方案:阅读课本,了解太阳辐射的特征。该预习方案的学习要求是“阅读”和“了解”,内容是“课本”和“太阳辐射的特征”。那么“阅读”课本哪些内容?“了解”到什么程度?怎么监督和评价学生的“了解”过程?显然,这位老师设计的预习方案出现了行为动词模糊、指向不明、难以监督等问题。其实,该教师只要将预习任务中的行为动词和内容改得明确一点,就能实现较理想的效果。如:阅读课本图1-7,写出太阳辐射波长与能量的关系。教学实践表明,越具体明确的预习方案,效果越理想。

(三)基于课堂教学 设计预习内容

预习应是学习的起点和课堂教学的基点,预习案的设计应基于课堂教学内容。表2是《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一课基于课堂教学设计的预习案。

表2

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要求学生:①认识自然带的分异现象(感性认识);②理解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理性认识);③利用分异规律因地制宜开展人类活动(升华、应用)。该预习案的内容和要求其实是“看图说话”,写出自然带变化。因为思维含量不高,学生通过预习案较容易实现对自然带分异现象的感性认识。课堂的两个探究活动都是在这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不仅重视这种基于课堂教学(理性认识)的课前预习案(感性认识),而且还会因为与课堂探究案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那么,基于课堂教学的预习案设计对于教师来说是否太难和烦琐?答案是否定的。地理是基于地理事物的表现、空间分布和变化而探讨地理原理、规律和成因的一门学科。高中地理教学思路是,了解某地理事物的表现、空间分布或变化等特征(感性认识),再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原理、规律和成因(理性认识),最后培养运用地理知识探讨和协调人地关系的能力(升华、应用)。地理教师只要将原本在课堂上讲授的感性认识的知识前置为课前预习内容,就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四)地理预习案应具有基础性和可操作性

预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并无教师面对面的指导,因此预习案设计必须贴近学生学情,要求不能太难和太烦琐。在紧张的校园学习节奏中,学生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较好地完成10分钟以内的预习内容。超过10分钟,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会大大下降。如表1体例所示的预习时间,也可以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促使他们课间顺手完成。当然,在学生放假期间,适当布置一些较长时间的预习内容,也未尝不可。

(五)预习方式多样化

最常见的地理预习方式有两种:一是问题解答式,如“阅读课本内容,回答某问题或完成某任务”;二是知识填空式或知识结构填空式。单一的预习方式,容易导致审美疲劳而厌学,笔者再列举另外三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预习方式。

1.画图

地理学科中有多种图示,如地图、原理示意图(地壳物质循环图)、地理事物结构图(地球内部构造图)、统计图表(气温-降水统计图)等。预习案中可以要求学生临摹、模仿、改变这些图示。这种预习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也有利于教师直接在学生的绘图作品上开展新课教学。

2.观察和体验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学科知识涉及较多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设计相关预习内容,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有效手段。例如地理信息技术这课,可以布置“你使用过百度地图之类的电子地图吗?请使用一下百度地图并写出比传统纸质地图的便利之处”。

3.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

有些地理知识通过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的形式进行学习,会更有效。比如,在学习“工业区位”一课前,笔者布置了如下预习案:走访我县新建的几个工厂,了解这些企业产品成本构成与布局区位的关系。教师在学生走访获取的数据和信息基础上再开展课堂教学,能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不仅如此,教师帮助学生整理预习成果,可以直接作为学生小课题的研究成果。这就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

但是,需要注意两点:①投入精力较多、耗时较长,往往需要多个学生在假期里一起分工合作完成。教师在预习案中应给予更多的指导,有条件的可以和学生一起完成。②在较长的假期时间内完成的预习,与新课可能会有一定的时间差。教师务必要在讲授新课时重新提起,并据此开展课堂教学。

三、地理预习案的实施建议

(一)更新教师教学思想和习惯

笔者曾经听到一位学生私下抱怨:“以前的地理老师课前会让我们预习一些内容,现在的老师没有布置,上课时老师讲得很快。”从该生的抱怨可知,开展地理预习对学生学习是有意义的,但不少一线地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开展有效预习的当务之急就是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习惯。笔者认为,从学校教研大组层面开始统一思想,并在组内合作分工设计各课时的预习方案。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来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习惯。

(二)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预习将流于形式;没有评价,学生会逐渐失去预习的动力。

1.合理安排预习案的下发和回收时间

除了社会调查和野外考察这样较复杂耗时长的预习案之外,其他预习案至少应有两次下发和一次回收批改(如表3所示),且批改时间必须在新课授课前。这样才能建立较好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表3

有些教师习惯于一次下发一次回收,即课前下发,课后再上交批改。这种做法无法监督学生自主预习的时间究竟是在课前还是课后。在全班学生都“聪明”地将预习内容当成课后作业的情况下,课堂探究将无法顺利开展,自主预习也会流于形式。

2.评价可视化

对学生的评价应直接记录在预习案相应位置,让学生一目了然。积累较长时间的可视化评价,能够有效地反映学生预习态度和方法的变化,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可视化的预习成果,不仅地理教师可以直接评价,其他同学和任课教师也可以进行评价。比如将优秀的预习成果在课堂上展示或复印粘贴在教室里让其他学生评价和学习。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学科素养高低不同,有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而有些学生的物理素养较好,不一而足。可以由相应的任课老师分别进行评价。

4.评价应以正面为主

培养学生从无到有的地理自学习惯是实施预习案的目标之一。教师不仅要纠正学生出错的预习成果,更要从正面进行评价以鼓励和促进学生。笔者在《地球的宇宙环境》新课讲授前布置如下的预习要求:阅读课本八大行星基本数据表格,写出地球的特点。学生的自我修正(见表4)能够反映出正面评价对学生的鼓励和促进作用。

表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