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把握课标要求 用好统编教材 培育家国情怀——以《远古的传说》一课教学为例

时间:2024-05-09

□李恩泉

(重庆市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校,重庆 400084)

从2017年秋季开始,国内多地七年级历史学科使用统编教材。就如何利用新教材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我们进行了探索。下面,以笔者指导的重庆95中学李娟老师执教的一堂《远古的传说》研讨课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

首先,我们对比了新、旧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是“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则要求“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前者提出的“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侧重二者之间的区别;后者提出的“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侧重于传说和史实之间的联系。从强调区别到强调联系,这样的变动有何深意呢?笔者认为,只强调区别,那么炎帝、黄帝的传说就只是“故事”;强调联系,则是把传说视为历史的影子,它虽有变形、夸大、虚构的成分,但也传递出某些历史的信息。从这些古老的传说中探寻历史信息,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何意义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对此进行了说明,“学生要通过学习,认识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代代传承,延绵不断。同时,学生也要了解古史传说虽缺乏确凿的物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逐步形成尊重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1]。

炎黄时代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华儿女也称为炎黄子孙。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几千年来,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和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发挥了巨大作用。”[2]鉴于此,本课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讲传说故事层面,而应挖掘传说背后的历史信息,从这些传说中去探寻“史影”。更为重要的是,还要通过对炎帝、黄帝等传说的了解,感知远古先民的智慧,学习祖先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培育家国情怀。

因此,在认真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本课的立意:探炎黄贡献,感知先祖智慧;寻民族之源,增强文化认同。围绕本课立意,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发心灵共鸣

教师首先播放一段清明公祭黄帝陵的视频,并引用***总书记的评价“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彰显黄帝尊崇的历史地位。然后展示2013年第九届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寻根黄帝陵的新闻报道,让学生朗读这些华裔杰出青年在祭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后写下的心声。由此引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黄二帝。

教师顺势提出问题:“炎帝、黄帝是谁?为什么中华民族尊称他们为‘人文始祖’?”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探秘之旅,追根溯源寻祖

这个环节主要设计了两个探秘活动。

探秘一:为何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这一部分主要学习传说中炎帝、黄帝对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华农耕文明产生、发展的巨大贡献,让学生感受祖先的伟大,感悟民族精神。

1.从传说中寻民族之源

教师结合动态地图,讲述炎帝和黄帝部落的概况、炎黄联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梳理中华民族形成的脉络。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华夏族形成发展示意图”,并引导学生从示意图中找出中华民族之源,从而认识炎黄联盟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中本课的辅助栏目“材料研读”选取了梁启超先生《饮冰室合集》中的一段话——“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并提出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我们认为这段材料很有价值,加以充分运用。教师首先将其翻译成现代文,为学生扫除了理解障碍,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出华夏族是由多个民族融合形成的特点。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明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多元一体。

2.从传说中找炎黄贡献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远古祖先重大发明一览表》,填写传说中炎帝、黄帝等人的发明。然后请学生讲述有关炎帝和黄帝发明的故事,如神农尝百草、黄帝发明指南车、仓颉造字等。

教师播放关于炎帝发明农业的动画片,介绍炎帝被人们称为“神农”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上述发明对远古社会发展的影响。

接着教师总结:炎帝、黄帝的发明使中华大地上的远古居民开始从采集渔猎的野蛮时代迈入农耕文明时代。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就是从炎帝、黄帝算起的。黄帝成为一个开启文明时代的象征,难怪孙中山先生会发出这样的赞叹:“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3.从传说中悟民族精神

教师展示三张图片:神农尝百草、黄帝及部属的发明、大禹治水。然后提问: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传说?从中体现了远古祖先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远古祖先身上所具有的勤劳、创造、智慧、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形成的源头。中华大地农耕文明的产生、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源于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所以他们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黄帝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开创者,尧、舜、禹则是他们所创文明的继承和发扬者。

鉴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尧、舜、禹的传说没有提出要求,因此对教材的第3子目“尧舜禹的禅让”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处理,没有细讲禅让制,而是围绕本课立意,侧重于大禹治水体现的民族精神。

在学生了解炎帝、黄帝的传说之后,教师强调:这些属于传说,并出示传说的定义:“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迄今为止,尚未从原始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关史前时期炎帝、黄帝等人的遗迹。因此,关于他们的叙述属于传说。这一下子对学生形成了思维撞击,激发他们思考:传说究竟可信不?到底有没有价值?由此带领学生进入探秘二。

探秘二:传说与真实历史有什么联系?

1.脑洞大开疑传说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怀疑过传说吗?”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学生认为神农尝百草中毒多次却幸存违背常识;有的学生对炎帝、黄帝两人就发明那么多东西表示疑问;还有的学生认为,四五千年前人们不可能使用陶器、穿丝织衣服等。

教师总结:口说无凭,学习历史要注重证据,要拿证据说话。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远古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从20世纪以来,在我国河南仰韶、西安半坡、浙江河姆渡、山东大汶口等地发掘出了7000多处史前农耕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这些考古证据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教材第14页展示了几张精美的考古出土文物图片,研究这些考古出土文物,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这是否能证明传说呢?

2.考古发现证传说

教师对每件文物的年代做补充说明,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合作探究一件文物。鉴于学生刚进入初中,缺乏历史推理的训练,因此教师首先结合上节课的知识进行示范:根据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骨耜,得出推论:七千年前人们就能种植、使用农具,然后证明:传说的炎黄时代(四五千年前)人们能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然后展示交流,教师分析点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些考古发现证明我们的祖先在四五千年前已经有较发达的农业、制陶业,能炼铜、造船,能享受音乐的美妙。这与传说相吻合,说明传说反映了四五千年前社会的发展水平。

第三环节:总结提升,增强文化认同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历史认识。

问题1:传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那么,传说能证明这些发明创造属于炎帝、黄帝等人吗?

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

教师总结:考古出土文物证明我国农业、陶器、水井等出现的时间都比传说时代要早。这恰好证明了这些成果都不是炎帝、黄帝等人发明的。在远古时代,社会进步非常缓慢,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而传说却把大量的发明浓缩到炎帝、黄帝短短的一生当中,就像是一个发明大爆炸的时代,这说明传说有夸大虚构的成分,传说就像真实历史的影子一样,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被夸大、变形,甚至虚构。我国原始农耕文明早在一万年前就出现了,传说却将其推到四五千年的时候;发明经历的过程相当长,而传说却将其浓缩到很短的时段里;在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中,从事采集的妇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传说却把农作物的培育等归功于男性。

问题2:既然农业、陶器等不是炎帝、黄帝发明的,那会是谁发明的呢?

学生回答:劳动人民、远古居民、原始人等。

教师总结:这些发明创造是中华大地上的远古先民们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尝试,共同开创的。由于史前社会的人们还没有创造文字,对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当时的人们还无法用文字来记录,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口述着先辈的故事,经过数千年的传诵,炎帝、黄帝成为我们众多远古祖先的化身,成了我们的“人文始祖”。炎帝、黄帝是中华大地原始农耕时期先民集体的象征,是一个文化符号。

问题3:那么,我们纪念炎帝、黄帝还有没有意义呢?

学生回答:有意义。

教师总结:我们纪念炎帝、黄帝的时候,其实纪念的是无数默默无闻而又非常伟大的祖先,我们的祖先就在炎帝、黄帝身上得以凝结。今天,我们自豪地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其实是在向世界宣告:我们是世界东方这片土地上,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的文化传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数万万炎黄子孙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我们有割不断的精神纽带——作为人文始祖的炎黄二帝!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炎黄二帝起着“融合百族”的整合作用。当近代中国遭受外来侵略,他们是凝聚民族力量共同抗敌的精神动力;在当今和平年代,我们寻根祭祖,也是要发扬人文始祖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将指引我们继续向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受到强烈感染,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当堂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感想和心得。学生纷纷拿起笔,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也和开篇的世界华裔杰出青年的心声相呼应,再次强化了中华民族同根共祖的理念。

综观本课的设计,我们在准确把握课标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学立意,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处理,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有效地辅助达成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培养了尊祖爱国的民族情感,培育了家国情怀。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6.

[2]费孝通.弘扬炎黄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N].光明日报,2002-04-09(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