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09

李仙鸿(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浙江金华 321004)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探究主题,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设计重点,通过小组成员探究乡村振兴的情境议题,引导学生从既定的存在探寻未知的知识,在对中央政策的理解中树立政治认同,在矛盾冲突中澄清价值,在思辨中培养科学精神,在课后探究活动中践行公共素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释放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的第一框题。教材的前三个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本单元则转向讲述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价值。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点,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本框题内容又是本单元的逻辑起点,知识上要厘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历史发展趋势等知识点,情感上要主动认同我国政策的正确性,行动上要自觉践行、主动参与。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接触哲学一段时间,初步了解哲学教学的特点,具有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但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一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受到知识和经验局限,学生的思辨意识还是相对较弱。学生往往只是对知识形成了表面的理解,停留在照着教材读出或回忆的低层次水平上,而对知识深入思考分析运用的能力相对欠缺,很少能够把知识点与当前社会重大事件联系起来,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四、教学目标

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情境分析,进行议题式探究,引导学生从社会存在的层面理解乡村振兴的现实根源,进而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学会分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催生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科学精神。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解决问题不同途径的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体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乡村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和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难点: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改革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

开放互动、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对比城乡,导入新课

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确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那么,当前中国乡村的发展现状如何?城乡差距到底有多大?中央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节点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其中又体现什么社会发展的规律?

活动安排:课前,让班里两位分别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同学分别收集相关信息资料,课堂上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当地的“形象宣传大使”,各自用2分钟时间介绍当地近10年来的变化(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尽可能用数据说话。最后用最经典的5句话为当地作形象宣传(以图片、文字资料、短视频等形式配合呈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的客观存在出发,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体验,初步了解城乡发展现状(成就与差距),为后面展开“乡村振兴”战略的教学作好铺垫。

环节二:师生互动,创生教学

师: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全面深化改革给城乡居民带来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城乡差距仍然较大,脱贫攻坚的任务仍然艰巨。不解决“三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不可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着眼于这个国情,十九大报告才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面,我们就围绕着这个主题来探究相关的知识内容。

第一部分:背景追寻

课件呈现:中国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城乡差距还比较大,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能够公平地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样才能建设成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美丽的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总体上已经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支持力度的财政能力。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确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见下图)。

思考:

(1)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确定相关的目标任务,这是偶然性的决策吗?为什么?

(2)我们感受到了城乡的差距,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蓝图,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3)综合前面两个问题的探究,你是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活动安排: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同学通过问题的讨论探究形成文字,并派代表上台投影展示,分享成果。

教师对各组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优化后形成以下共识(课件显示):

(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到具体目标任务的确定,都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提出的,它所依据的是社会存在的变化。它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中央深思熟虑的决策,绝不是偶然的。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或者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乡村振兴的蓝图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的实际描绘的,它正确地预见我国农村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乡村振兴建设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基于人们实践活动的提升,随着生产力这个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要求政策的调整完善,也就是社会意识的变化。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通过情境探究、小组合作进行师生互动教学,学生思考发言,教师点拨引导,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进而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师(过渡):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等发生了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水平,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第二部分:亮点解读

课件呈现: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亮点之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过去宅基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资格权和使用权是一体的,都属于农村村民。那么,为什么要把资格权和使用权分离呢?这与农村耕地的改革思路是一致的。农村耕地被分为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宅基地就按这个思路分为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

亮点之二是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为什么要创新治理体系?这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有关,为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和方便农民进城务工,需要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同时,还要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及时修改和废止不适应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思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社区治理创新思路是如何体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它又是如何通过解决基本矛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教师对各组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优化后形成以下共识(课件显示):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原有的土地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要求,要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就必然要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改革就是从生产关系方面的调整,在保障农民权益的情况下,要把农民从农村的耕地、宅基地上解放出来,有效地改变原有政策对农民流动的限制,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社区治理体系也在不断推进,原有的行政审批职责和法律法规等上层建筑已不适应农村经济基础的状况;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就必然要不断完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适时改变不适应农村经济基础的法律法规。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正确处理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释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通过对中央一号文件亮点的解读,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并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生产关系是如何影响生产力、上层建筑是如何影响经济基础的,进而明白我国农村改革的迫切性,领悟中央政策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及科学精神。

第三部分:未来展望

课件呈现:英国议会制的民主化进程是经过了近三百年的漫长时期才得以完成的。18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英国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发展壮大起来,他们采取合法化的斗争向贵族施压,扩大选举权。一方面,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和影响逐渐变得更加巩固;另一方面,以工人阶级为主的普通民众,通过长期斗争,逐渐拥有更多参与政治的机会。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针对农村承包地,要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但是一号文件也对改革提出了底线要求,明确提出一个“不得”和两个“严格”,即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要严格实行土地的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也就是要坚持土地属性不变,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

思考:

(1)根据英国民主化的进程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动过程,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2)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什么要坚持土地属性不变?从改革的角度,如何理解我国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教师对各组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优化后形成以下共识(课件显示):

(1)英国的民主化进程和我国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动过程,都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英国民主化的进程说明了,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集体所有制经济不改变,说明了我国的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的,而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设计意图:通过英国民主化进程与我国农村改革的推进过程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通过英国无产阶级斗争历程,对比我国政策的调整,进而理解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解决基本矛盾的途径不同,体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通过对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出的“底线要求”理解我国社会矛盾的非对抗性,进而理解我国改革的性质、目的和地位。

环节三:课堂有限,课外无限

材料:在浙江金华,很多农村建立了农家乐、生态旅游农场(如“万景生态农庄”“花田小镇”等),把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自然景观、农耕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这也让城市里的人在周末体验农村生活,把旅游和农业生产直接结合起来。

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分组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归纳总结农民在中央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也可以调查当地农民对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感想。各小组要写出相关调查报告并发到教师邮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通过对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公共参与能力,加深对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和认同,达到认识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