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语》开篇语的教育意蕴

时间:2024-05-09

任长安(渭南市实验初中,陕西渭南 71400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被尊为天下读书人的鼻祖,是中国教育的先行者。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后世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编成《论语》。《论语》里面住着孔子,这段话是《论语》的开篇语,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很多教育意蕴。

如何处理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可以让人进步,学习更需要实践。在学习中温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这样,学问会不断提升,这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学习、思考、写作,把理论转化为实践,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用理论指导实践,一个人忘却功利、沉醉于学问之中,享受学问带来的快乐,这是一种多么“君子”的境界!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

如何处理自我学习与外来交流的关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有这样的经验,一个来自远方的伙伴,他的身上往往与我们有较大的差异。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与我们一起研修学问,如果观点相同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自信,如果观点不同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求同存异,在竞争中激发潜能,在合作中战胜困难,以欣赏的眼光寻找伙伴的优点,以解决问题的态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学问的提升,实现自我的价值,这是一件令人非常高兴的事情。

如果我们的观点,得不到他人的认同怎么办?“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也是当前师生关系、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和媒体关系中,面临的一个极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怎么应对?有人曾问全国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1921—2010):您教书一辈子最大的法宝是什么?霍老师的法宝是三个字:不生气。孔子如何面对学生对老师教诲的不完全理解、不很好践行的问题?圣人说“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因为恼怒之后,受伤害的除了学生、家长、学校,还有我们自己,人家会更深层次地误会我们的“爱”心,把我们的爱心当成自私和固执,而我们自己因为爱心被误会,身心会受到更大的伤害,这也就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难道教育不是为了让人快乐,而是为了让双方受到伤害吗?我们作为教化世人的君子,肩负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我们是不是应该积极探寻“消除误会的方法”和“保持阳光自信从容生活态度的方法”?成为君子、成为得道之人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学习和实践、自学和交流、不同见解的交锋,这是学习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三个问题。面对这三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乐观自信的状态,怎样才能有争论而不失和气,立足实践并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呢?孔子不是武断地向学生灌输,而是和弟子们席地而坐,采用商量和追问的口气诉说着自己的思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在倾听弟子们的意见,也是在引导弟子们思考,更是在传递着一种“积极乐观”的价值观。是的,一个人学会从事物的本质去思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面对当前的现状不抱怨、积极去寻找“出路”,这正是圣人做人、做学问的价值取向所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的理想,也是教育的理想。教育改变命运,改变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受教育是一个人的权利,也是一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从个人角度讲,因为受教育,可以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让一个人适应社会幸福快乐地生活;从社会角度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提升自我素质这是一个人应尽的责任;从学校角度讲,因为当前分数依然是社会评价教育的主要依据,在分数功利化面前,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人际关系会依然紧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呼唤,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是今后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孔子有君子情怀,君子是圣人眼中的得道之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奉献社会,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精神追求,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遇见更好的自己,享受快乐的人生!这对我们教育人的启示就是,要努力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