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王春晖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质量评估等的重要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的正式颁布,宣告2003年颁布执行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旧标准”)废止。新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是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标志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已经完成了实验阶段的任务,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局面。本文通过新旧标准比较的方法,探究课改十余年后高中英语课程的发展水平,厘清修订理念和依据,明晰具体内容和要求,解明学科本质,了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规约和诉求,以把握未来教学应遵循的动向。
“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教科书的改朝换代,它需要在课程观念与课程开发体制两个层面实现同步的变革。课程总是在传递一定的价值,代表一定的价值选择。课程负载着当今及未来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可能价值中立。”[1]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历次研制变迁中最大的变化即本次修订将“价值观”的培养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在课程总目标中,旧标准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2],虽然与之前单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大纲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但它仍以培养英语学科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没有超越学科本位。而新标准明文规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5,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促进社会建设为出发点,将价值观提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标准以此为指导思想和原则规定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是国家意志在课程领域的直接体现。
价值观决定一个人对事物的根本看法,并能塑造个人的信仰、态度及行为特征。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是任何社会或国际组织的教育根本之所在,例如世界经合组织(OECD)“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便是“为健全的社会”。“国际上大多数国家认为教育主要有两个目标:培育个体和教育国民”[4]。一方面,要培养全面发展、会终身学习的人,发挥每个人的兴趣和潜能,保持身心健康,必须通过教育来塑造年轻一代的素养与品行;另一方面,社会群体共生共赢,任何人不能离群索居,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贡献找到立身安命的社会驻点。教育的功能就是激发个人肩负和履行对社群的义务和责任,由此获得生命的意义,实现个体幸福。因此,教育不仅要促进个体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素养和能力,更要体现国家与社会对青少年的价值期望。
普通高中英语教育是成“人”的教育,不是成“翻译家、语言学家”的教育,目的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新标准的颁布,标志着英语课程首先要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合个人和国家的价值要求,培养有文化有素养、能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社会主义新人。
“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在中国的正式提出,始于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此后研制与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5]79。事实上,“核心素养”的提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人类社会迎接21世纪挑战而提出的一个教育概念。全球化和知识社会的形成,迫使世界各国和地区或组织都在思考“教育到底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能应对社会急剧发展与变革带来的挑战?”这一问题。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一部影响深远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虽然未被冠以“核心素养”之名,却为21世纪需要培养怎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6]。1997年世界经合组织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2005年欧盟正式发布《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21世纪初美国颁布《21世纪学习框架》,以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都先后公布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可见,世界各国和地区或组织都在强调21世纪的教育应帮助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技能和素养,素养作为权威理论参照框架指导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国际共识。此外,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谋求国际政治话语权、实现民族复兴大计需要进一步提升科技文化等软实力,国家战略发展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新诉求,在此背景下启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是简单“跟风”或者“赶时髦”,是顺应国际形势对教育的要求。
旧标准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课程目标,突破传统“唯知识”本位,开始讲求语言的真实运用,但在本质上仍属于内容标准,编排体例拘囿于学科知识体系逻辑,按照语言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规定教学过程应该满足的内容和要求,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新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超越“知识和技能为纲”的偏狭,从“人的素养”出发,构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互为基础、互为依存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促进人终身发展和社会进步,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获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只是英语学习的结果之一,认知发展、文化鉴赏、理解世界才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英语学习是“懂英语、会英语”的知识技能训练过程,更是学生形成个性品质、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全人格、建构精神的文化育人过程。课程目标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战略转变,是回归学科育人本质的结果,反映了顺应世界课程改革趋势和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期望,标志着我国英语课程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新标准的课程内容由“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大要素构成,六个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以主题意义为引领、语篇为依托,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运用融合于语言知识、语言运用和思维活动之中,共同阐述英语课程内涵,协同建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相比于旧标准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维度,新标准在界定课程内容和范畴上更加趋于合理。新标准将“文化意识”归属于较为宏观的课程目标中,上升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将原先的“情感态度”内容进行更为合理地界定和拆分,将其中的兴趣、动机部分归于“学习策略”范畴之中,指向“学习能力”素养的培养;将祖国意识、国际视野等内容归属在“文化意识”素养目标之中,凸显了文化自信、国家意识和全球视野。对文化维度的内容范畴界定,新标准明确用“文化知识”取代旧标准中的“文化意识”。“知识”指具体的、可监测的内容,而“意识”则属于“素养表现”,素养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培养周期。
新标准还强调语言知识的表意功能,强调语言须在意义中呈现。新标准突出强调主题语境和语篇类型。语言实现交际功能总是发生在具体语境中,“语境有两大功能:促进语言理解,启动语言使用”[7],脱离语境,语言只是一套符号,呈现的也只是语词上的表层意思。新标准确定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语境,勾勒主题意义,形成情境范围,改变了旧标准分列24个话题所产生的碎片化现象,强调语境统整下的意义学习。此外,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思维发展水平。“语篇”概念的出现,是新标准的全新理念,摒弃了以孤立词句和语法为单位的传统语言观。“语言即语篇”,任何语言都是在不同的语篇中呈现方才有意义。语篇承载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蕴含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为思想表达提供不同的类型和内容素材。语篇有口语、书面语、新媒体等多种模态类型,也包含记叙、说明、社论、戏剧等多种文体,把握不同语篇的类型、特定结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加深对主题内涵的理解和有效表达。新标准特别规定要确保选择一定比例的文学性语篇和非连续性文本,凸显了英语课程越来越重视人文性和时代性的价值取向。
在较为具体的“语言知识”层面,新标准改变了传统“音、词、句”的狭窄定位,明确了语言知识还应该包括语篇知识、语用知识等运用性知识。语音、词汇、语法是结构性知识,只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单独使用不能表达意义。语篇是语言呈现的载体,提供主题语境和意义范畴,在语篇中语言知识才能实现表意功能。学习语篇结构、语言特点以及过渡、衔接和连贯等语篇知识,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基础,有助于把握文章主题和脉络,提高阅读效率,也可以使口语和写作表达条理清晰。语用,不是简单的“语言运用”的缩略表达,学习语用知识,有助于学生根据交际目的、交际场合、参与人的身份和角色等要素准确理解他人和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思想,讲求“成功且有礼貌”的交际成效。新标准将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纳入到语言知识范畴当中,扩展了语言知识的认知范畴,“特别强调语言知识在建构和表达意义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5]84。
新标准的主要变化,除了确立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外,还厘定了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是用以检验学生在完成各阶段课程学习之后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表现。学业质量表征了新的质量观,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
新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英语学业质量是以检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结果为标准。学业质量的主旨和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建构:其一,明确学业质量的内涵是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对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应该形成素养表现所做的规定。其二,明确学业质量有水平层级,强调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根据课程类型将学业质量划分成三个不同水平,分别以熟悉的情境、不太熟悉的情境、更加广泛或不熟悉的情境三个层次来设定问题情境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衡量学生运用知识、技能、概念、方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是学科学识、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反映,即核心素养的表现结果。“从表述方式来看,学业质量水平具体描述看上去按听说读写能力呈现,好像只涉及核心素养的语言能力检验,但事实上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也融入了其中。”[8]其三,明确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规定学业质量既是指导教师开展日常教学的依据,也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如新标准明确规定“水平二是用于检查选择性必修课的学习结果,是英语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3]51。可见,学业质量是以核心素养为内核,重点考量不同水平层级情境中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业质量的厘定,填补了旧标准没有评价标准的历史,使教学有了参照和指引。以学业质量作为未来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将给以考试测评为传统文化的我国英语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极大地改变过去以零散知识与技能为中心的考试方式,扭转“把课程窄化为学科知识,怎么考就怎么教”对教学带来的困扰,让考试回归到它应有的正向指导作用。学业质量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使核心素养可测、可评、可衡量,也为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它回应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树立了全新的课程质量观,引导教学从升学考试为目的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的转变,从零散的知识点学习向适合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素养转变,回归学科本质与育人价值。
新标准十分重视对课程结构的设置和描述,以单独成章的方式详细规定课程结构的出发点、内容和执行方案。新标准规定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相结合的多元课程结构,进行毕业要求、高考要求与提高要求三个递进水平等级的层级化设置,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和升学要求,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首先,降低学分设置,减轻学习负担,为多样性发展提供保障。新标准规定必修课程学分从旧标准的10学分减少到6学分,高考要求从16学分减少到14学分,且多数学生在高一的四分之三学年完成必修课程即达到高中毕业要求,有升学或进一步提高需求的学生,可递进地选择修习另外两类课程,走职业通道的学生可以就此不再继续选择读英语或根据需要选择职场英语等实用类课程继续学习,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改变了以往单一课程结构和统一的学业要求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困局。人生而不同,个体在个性气质、兴趣禀赋、职业向往等诸方面存在差异,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成为英语专家。多元的课程结构设置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发现自己的天赋潜力、践行自己的发展倾向,通过有选择的课程引导和促进不同学生不同方面的发展,促进人对自我兴趣和未来方向做出正确选择。
其次,明确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力。旧标准虽然采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模式,但由于实施要求、学分等规定疏浅不清,造成各地学校出现“统一选修”“规定选修”等现象频发,课程选择不是依照课标执行,而是基于高考“考什么选什么”,“为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名存实亡。新标准课程结构的梯度层级规定得非常明晰,增强了学校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设定“学分与选课”制度,规定在高中三年内任何学期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修习各类选修课程,时间段上的“弹性”增大了学生不断发现自我潜力和调整发展方向的机会。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通过统筹规划课时和学分,适当延长必修的时间,或修习选修课程系列中的基础类课程补习,以确保达到高中毕业要求。明确、灵活的课程制度,既保证了课程的基础性又兼顾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
此外,丰富的课程类型保证了可选性。新标准规定选修课程包括国家设置的提高类、基础类、实用类、拓展类、第二外国语类等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既扩大学校的课程自主权,又增强了课程开放性。对选修课程具体类型建议十分详细,比如实用类课程可分设职场英语、旅游英语、科技英语等,为有兴趣和就业需求的学生开设,三年内任选。这样有针对性的课程类型建议,保证了课程的可选性。各选修课程的设置都有明确的针对性,不同水平、不同兴趣、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选择到适合个人发展的课程,受益人群十分明确。
新标准着重突出价值观在学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强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了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体系;科学界定课程内容,突出语言知识的表意功能;厘定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内涵的学业质量,形成教、学、考有机衔接的教育合力;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新标准的修订,从关注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位到育人本位的演进,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原有标准的完善、发展与创新,具有鲜明的育人导向,符合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竞争中的战略发展契机,是英语课程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与课程革命》报告要旨[J].当代教育论丛,2017(3):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辛涛,姜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7):26-30.
[5]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6]滕珺.21世纪核心素养:国际认知及本土反思[J].教师教育学报,2016(4):103-110.
[7]王初明.从“以写促学”到“以读促写”[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7):547-556.
[8]程晓堂.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测评[J].中国考试,2017(7):7-1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