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 袁 丽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建构
——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 袁 丽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所共同面临的亟需解答的现实问题。因此,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回答这一问题,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由武汉大学沈壮海博士著作。该著作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观念的历史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要素和有效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果以及有效性实现中的几个规律性问题、切实增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等。它在遵循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基础上,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反思教育改革,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解释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衡量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标准,是对人类活动内涵的本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体现在实践活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有效性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教学情景等。
该著作详细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历史脉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起始于20世纪初,主要经历了四大阶段,即:由性格理论阶段逐渐发展到行为理论阶段,由行为理论阶段逐渐过渡到认知理论阶段(两阶段几乎在同一时期),最后发展到权变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60、70年代是性格理论阶段发展的黄金期,该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主要注重教师性格、素质,而且该阶段研究以教师的心理特征、性格为出发点,通过传统性格素质的教师的心理差异,获取研究价值。随后,在行为理论阶段—认知理论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则更加注重探讨教师的行为和认知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并且根据不同的教育类型,将教师的行为进行划分,以便高效地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发展到权变理论阶段,教师在整个思想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并且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该著作深刻揭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任务。面对全球文化的互相碰撞及渗透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学生对拓展知识面、增强信息获取能力等具有较高水平的判断力与辨别力,对传统“灌输式”应试教育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若硬性地给学生灌输知识或技能,则会增加学生的反感。因此,需要全面地推广、应用素质教育,教师对学生适当地加以引导,创造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给予学生充分的价值选择自主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全面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该著作探讨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建构和浓墨重彩的详细阐述:
(1)提升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政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鲜明政治色彩且意识教育形态较强的教育活动。该著认为,“政治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首要位置,需要依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知识传授”。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教师要以坚定的政治信念,树立良好且正确的政治教学视角,及时地与学生交流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政治困惑,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提升教师的能力素养。教师能力素养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能力等综合性教学能力,并且能够将这些能力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因此,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针对学生的内在发展要求,确立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从而有效地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提升能力素养,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达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目的。
(3)提升教师的人格素养。人格素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传递、品德塑造的活动,只有教师保持较高的人格素养,才能感染学生。重视自身修养的塑造和提升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古代先哲十分推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目的就在于:在该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全面地提升教育有效性。因此,需要全面地提升教师的人格素养,使学生在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探讨。其思想之敏锐,观点之新颖,论证之深刻,为同类著作所不多见,读后使人耳目一新。
(作者系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