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提升生态城市的文化竞争力研究

时间:2024-05-09

[摘 要]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必然以生态为主导,以文化为引领。作为国务院首批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在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民与自然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关系,广州的生态景观与城市历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内为数不多、风貌独特、历史悠久的生态文化城市。面向未来,广州以文化生态学为指导,采用组团式发展等规划原则,正大力建设新型生态文明城市。

[关键词]生态城市;岭南文化;文化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5)02-0105-04

[作者简介]梁凤莲(1963—),女,广东广州人,博士,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一级作家,主要从事岭南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广东广州 510410)

一、当代生态城市的基本定义

美国学者理查德·瑞吉斯特在其著作《生态城市:重建与自然平衡的城市》中定义的“生态城市”,包含有“就近居住”、“紧凑规划”、“生态多样性”等规划原则。他认为,城市“生态性”的核心就在于“功能共生”。①广州的规划无不验证着,它的过去和未来都在沿着“生态城市”的道路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生态已从过去简单的自然生态系统发展为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领域已扩展到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了文化产业,需要从文化生态方面引领城市的发展,建设低碳幸福城市。广州要打造世界文化名城,一方面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另一方面要建设风格独特的生态环境,就必须尊重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因此,广州从文化的角度对城市生态内涵的理解是深刻的。

2010年,广州在实现城市面貌十年“大变”之后,城市环境品质、影响力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广大市民更加热爱广州,这也坚定了城市管理者继续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整体环境水平的信心和决心。近期,广州市计划用5至10年的时间,全力把广州建成为以花城绿城水城为特点的生态城市,使其成为中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作为国务院首批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建城至今已超过2200年,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城市与自然建立了良好、和谐的生态关系。在国内众多的大城市中,广州自古以生态和谐、环境优美而闻名,它不仅仅是一个园林城市、花园城市,还是一个山水城市、森林城市,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生态城市,它的生态景观与城市历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内为数不多、风貌独特、历史悠久的生态文化城市。

二、广州的生态文化特点

作为兼具生态、文化双重优势的复合型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的生态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生态为骨干形成了城市文化格局

广州的城市格局由北向南依次为山、城、田、海,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山和海的概念与作用都发生了变化。古代羊城的文化格局中,“山”为白云山,“海”指的是珠江。亚运会前后,城市空间发生了变化,中轴线东移,代表着广州商业重心移至天河区;南拓到海,南沙区的崛起使得山城田海的“海”真正变成了海。生态框架的扩张走向,指示着城市背倚西北,向东、向南扩展的趋势。

目前,广州的文化核心区集中在由生态要素构成的“两纵两横”格局中。“两纵”为广州城市的两大中轴线,西部的传统中轴线代表着广州的历史,起点为越秀山,向南经中山纪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园,到珠江止,反映了清代之前广州以此为轴、对称建设的城市风貌;新中轴线代表着新型的商贸文化,北起燕岭,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无论是新中轴线还是老中轴线,“两纵”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两横”。南北的“两横”由山、水两大自然形态构成,南部的一“横”为岭南的母亲河珠江,北部的一“横”为南岭余脉白云山。“两横”的相对稳定与“两纵”的不断迁移,构成了广州城市生态稳定、经济发展的动静和谐关系。广州大部分知名文化品牌,例如美食、花市、八和会馆、黄花岗、北京路、越秀山、珠江新城等,都处在“两纵两横”的框架中,这片区域孕育、维护、传承、发展了岭南文化,是岭南文化中心之中的中心。

(二)文化中的生态元素丰富、主调明确

广州地处亚热带,北靠南岭,南面大海,自然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作为花城、水城、绿城,广州花开四季、绿树成荫,可以用来打造生态城市的元素、亮点、抓手非常多。而在众多的生态优势中,市委市政府坚持打响“生态水城”品牌,说明广州作为水城,不但水环境的优势突出,而且水文化的历史底蕴非常深厚。

广州水系发达,一直以来注重把治理水环境与保护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发挥水的灵性,恢复水生态,挖掘水文化,创建水景观,实现城市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

珠江作为广州水文化的主要品牌,已经毋庸多言。“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古代广州的水城格局滋养了城市的情性和品格,城内外遍布纵横交错的水道,渠通于濠,濠达于江,城市生活与水系形成了天然的联系。从宋代开始构筑的水网,不仅用于排涝防洪,还是城市的人文景观平台,曲水流觞、古木成荫。“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自然景象,与龙舟、咸水歌、乞巧等民俗文化交织一起,构成了别有情趣的南国水乡风情画。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描写这种景象时说:“广州濠水,自东西水关而入,逶迤城南,径归德门外。南临濠水,朱楼画榭,连属不断,皆优伶小唱所居。隔岸有百货之肆、五都之市,天下商贾聚焉。屋后多有飞桥跨水,可达曲中。是地名濠畔街,当盛平时,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①写出了广州商业、娱乐、服务等文化功能依附于水系,形成岭南水乡文化风貌的情况。

(三)人文与自然共生,生态文化历史悠久,进而固化为传统文化

人文景观也是生态景观,生态景观又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价值,人文与生态在城市的“容器”中共生互补,历经千年,不因时变而废弃,生态文化进而演变为传统文化,得到市民千百年来的精心呵护和传承,这是广州独特的生态文化面貌。

以白云山为例,白云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国家5A级景区,峰峦重叠,溪涧纵横,白云缭绕,蔚为奇观,白云山之名由此得来,可见其生态环境之优美。同时,白云山还是广州著名的文化景观,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沉淀。秦末高士郑安期隐居在白云山采药济世,并在白云山“成仙而去”;晋代葛洪曾在白云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这部道家名作;南梁景泰禅师来此建寺,是白云山最早的寺庙,还留下“景泰僧归”一景;唐宋以后,陆续有杜审言、苏轼、韩愈等著名文人登山吟诗,为白云山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每逢九九重阳,羊城人民敬老登山,白云山还是一个弘扬传统美德的平台。

自然与历史的水乳交融,不仅体现在白云山、珠江这样的知名景点,也反映在河涌这个广州独特的生态形式中,荔枝湾就是一个典型。荔枝湾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早在汉初,陆贾来南越国时就经过了荔枝湾;唐代之后,荔枝湾成为园林胜地,有“荔园”之称,《全唐诗》中载有曹松《南海陪郑司空游荔园》一诗;南汉时,荔枝湾变成南汉王刘鋹的御花园;清末潘仕成的私家园林“海山仙馆”也建在荔枝湾。荔枝湾作为生态要素,不仅孕育了人文景观,还孕育了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闻名中外的“泮塘五秀”——莲藕、菱角、茭白、荸荠、茨菇,均生长在荔枝湾的池塘。

三、建设新型生态文明城市的措施

(一)以生态精神文明为宗旨

传统岭南文化以古代珠三角等地的农耕文明为基础,体现了对自然、生态的重视。在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时代背景下建构的新岭南文化,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新文化,它既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体现当代社会城市化发展的趋势,还要适应新时代变化、新人群的主观需要,其中,必然要包含生态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内容。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论述了生态文明的地位,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发展的宏伟目标,一方面表明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补充和创新。

两千多年来,岭南人民在改道自然的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岭南文化,并与自然结成了互相依赖、共生共荣的关系。广州要建成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商贸中心,必须在搞好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新岭南文化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上,既要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也要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进内涵,形成地方传统文化与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统一。

生态文明蕴含的道德准则、社会思考和精神力量,是对岭南文化核心价值的创新与补充。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的精神面貌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尊重自然的精神文明则可以直接提高人的素质。通过科学的研究分析,将新型生态文化提倡的精神文明提炼出来并加以传播,使得“美丽城市”建设与“文明市民”培养紧密结合、同步进行,必然为新岭南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

(二)组团式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现代化田园城市

老广州采用了城市围绕中心、同心圆向外扩张的模式,适合以往城市规模不大、人口较少、发展速度缓慢的时代。目前,广州市居住人口已经超过1500万,特大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兼顾环境保护、文化服务等因素,城市的发展模式应采用组团式,通过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实现卫星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的联结。中轴线对称扩张的模式的作用已然弱化,但作为一种文化地标,其价值依旧是永久的。

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既是对原有城市规划理念的延续,也体现了对花都、增城、从化等北部生态组团发展的重视。目前,广州在生态文化的空间格局上,形成了三大功能圈:中心城区为文化生态圈,包括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等城区,以历史文化、商贸文化为主,兼顾花、水、树等生态优势的保护;向外扩展的第二层为生态文化圈,包括白云区、海珠区、萝岗区等,拥有大片绿地、农田,生态环境优美、工业前景广阔,兼有文化和生态的双重特色;最外围的第三层功能圈为三个副中心,包括花都、从化、增城,坐拥秀美山水,以生态保护为主,目标就是建设田园城区。

在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中,诸多规划大师和理论学家均提出过很多有关生态城市的构想,其中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其核心观点就是适度发展、健康生活,这一理论也适合广州外围组团式发展的实际。对广州而言,生态资源丰富是其独有的优势,树立领先的发展思路,使得优势资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转化为资源优势,凝固为生态文化,进而服务于大众。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是广州在创建新岭南文化时必须面临的新任务。

(三)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建设生态和谐城市

文化和生态都是多元素综合发展的系统工程,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是一门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1955年,美国学者J. H.斯图尔德最早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指出它主要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的一种学说”。文化生态学也可以反过来作为原则,指导人们在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探讨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城市文化发展的独特风格和模式。

未来广州作为生态城市的面貌如何?生态要素影响下形成的文化状态又如何?广州市明确指出,未来的广州是具有岭南园林特色和亚热带自然风光的生态城市,主要包括地、水、气、物、能、生六大元素,它们共同作用、协调促进,体现的正是文化生态学强调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原则。具体说来:“地”就是节地,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实现城市精明、紧凑增长;“水”就是治水,通过水环境治理,展现岭南水乡风情,打响“生态水城”品牌;“气”就是治气,通过整治大气污染,实现空气环境持续好转;“物”就是化物,寻求垃圾废物处理之道,彻底破解垃圾围城;“能”就是节能,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消费方式,推动生态体系不断完善;“生”就是保持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六大要素的协调发展,未来的广州一定可以成为生态优美、文化繁荣之城,成为低碳、幸福的宜居之城。

生态文化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等多方面的内容,生态精神文明是生态文化体系中的核心,生态景观是生态文化的物质呈现,而环保政策作为制度层面,则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广州生态文化的历史、结构及内部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不但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在生态文化领域中的作用,也能指导新岭南文化中生态文化部分的建设,从而形成健康的生态文明,这是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郑 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