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新先行、打造井冈山生态文明先行示范样板

时间:2024-05-09

[摘 要]近年来井冈山地区已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整合管理体制、搬迁行政中心、发展生态产业等措施,形成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三大基础条件或优势,因而完全可以借助“以绿色发展理念统领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举措和“用科学破解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两难悖论,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等创新先行尝试,率先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县域性生态文明样板。

[关键词]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绿色发展观;生态文明教育;新井冈山精神;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5)06-0105-06

[作者简介]陈春泉(1966— ),男,江西上犹人,井冈山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以及野生植物利用等研究(江西井冈山 343600)。

Title: Constructing the Innovation-based Jinggangshan Mounta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ilot Demonstration Area

By: Chen Chunquan

Abstract: Jinggangshan Mountain area has gained its advantages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ilot demonstration area by establishing nature reserves, integrating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locating administration center and developing ecological industry. Therefore, it can take the lead in setting up a prefect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odel where man and nature live harmoniously with the strategic move of “guid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innovation idea of “relying on science to break the dilemma of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and rapidly developed economy, realizing a win-win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cology”.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ilot demonstration area;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New Jingganshan Spirit; Jiangxi Province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①。江西立足于客观实际,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省域模式,并启动了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省的试点。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井冈山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革命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也已是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区,因而完全可以通过创新先行,率先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县域性生态文明样板。

一、井冈山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三大基础优势

井冈山市(县级)隶属于吉安市,位于江西省西部略偏南,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现有人口16.4万,国土面积129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万亩、林地168万亩。多年来,井冈山人民在红军革命精神鼓舞下,在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同时,努力建设自己的绿色家园,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整合管理体制、搬迁行政中心、发展生态产业等措施,已经形成了井冈山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三大基础条件或优势。

(一)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井冈山地区岩石种类丰富,其中花岗岩具有明显优势,富含多种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主体山峰海拔在1500~2000米左右,森林覆盖率在86%以上,景区达96%,保存有2万多公顷全球最典型、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高,拥有亚洲东部极丰富的孑遗植物、珍稀濒危物种、中国特有物种。江西全省植物5000余种,井冈山就有3400余种,仅珍稀、濒危植物就有190种,其中中国特有的140种①,最著名的如古银杏、南方红豆杉、观光木等。井冈山地区杜鹃种类丰富,除观赏外,花可入药,治狂犬病。大面积、品种繁多的竹子,形成了驰名中外的井冈竹海,也为竹产业提供了丰富资源。井冈地区栖息着黄腹角雉、娃娃鱼等3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候鸟南北迁徙、向东北扩散的中转休息站和重要通道。优越的自然环境,使井冈山成为重要花卉基地、中草药基地、保健产品原料基地、育苗基地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由于山区植被丰富和特殊气候规律(如高而不寒的逆温现象),境内空气质量远超国家特级标准,负氧离子浓度极高,每立方厘米含量达10万多个,被誉为“天然氧吧”,土壤和水质优良,201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二)生态友好的、合理的产业结构

近年来,井冈山市立足于“红绿相映”的资源优势,坚持“做大旅游、做强工业、做优农业、做美城乡、和谐全面发展”的思路,开启了以旅游业为龙头产业、支柱产业、朝阳产业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近年来,井冈山市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推进的同时,将“三产”比重优化为9.15∶35.96∶54.89,其中第三产业居于明显优势地位。具体而言,通过规划引领、科学布局,初步形成了以塑料光纤、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低污染高新产业,以黄坳、菖蒲古村、茅坪为代表的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以金葡萄、黄菊、井冈蜜柚等为代表的绿色生态农业,为井冈山地区的经济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井冈山市一是紧紧围绕优良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这个中心,来重构产业结构体系,凡与这一中心不相符合的产业都逐渐淘汰;二是努力做到山上山下结合、管理局范围内外结合、市区内外结合,同时注意景区对周围的带动效应和发挥周围地区对景区的联动、协同作用;三是着力实现产业链前后向联动,尽可能做到产业配套、互补,系统全面配置,减少运输环节,节约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比如,在大力发展林业种植与加工方面,江西是全国四大竹业省之一,而井冈山地区又是江西主要竹产地,毛竹是仅次于杉木的主要木材,井冈山竹林面积近1.37万公顷,现有楠竹、方竹、淡竹、观音竹、寒竹、苦竹、凤尾竹、实心竹等100多个品种。井冈山竹业开发历史悠久,除食用竹笋外,过去主要生产凉席、竹床、炊具等日用品,毛笔、乐器等文化用品,人物雕刻等工艺品;如今,竹炭、竹纤维、竹叶黄酮、竹饮料系列产品等已走进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2012年,井冈山市竹业产值5.6亿元,其中资源开采占30%、深加工占70%,仍有改进空间。

(三)国内外知名度所决定的较高关注度和政策效应

目前,井冈山地区除了正在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已经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2013年,她成功入选“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中国十大最具投资潜力旅游目的地”。此外,井冈山被公认为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而刘孚威等则将井冈山精神称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①。

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井冈山地区属于国家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这意味着,包括井冈山市在内的这一地区将会在未来发展中获得更多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框架下的资金与政策支持。与此同时,由于井冈山、瑞金等革命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牺牲,以及长期的战争环境和较为偏僻的地理位置等因素,这一带集中了一批国家级贫困县、扶贫攻坚县。目前,国家对这些地区有着力度很大的财政扶持和优惠政策。因此,井冈山地区可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与新战略下,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的同时,有选择地发展一些环境友好的工商企业,尤其是农林产品深加工及其设备制造业。那样做的话,井冈山的国内外知名度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品牌或资本,并最终转化为当地的发展动力与优势。

二、井冈山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战略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4年江西省全面启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省建设以来,井冈山市本着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原则,与作为吉安市派出机构的井冈山管理局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和全国样板。概括地说,主要开展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绿色发展理念统领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是一场观念的深刻革命②。管理局工委、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理解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及***总书记阐述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③,并一致认为,只有在观念革新的基础上,才能牢固树立并坚持绿色发展的思维,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绿色发展,强化生态保护,力促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决定,划定整个井冈山地区的生态红线,分景区、城区、保护区制定规划,分禁建区和限建区,强化核心保护区管理,突出珍稀动植物、河流、湿地以及坡度大于16°的山体、国家和省级公益林及其他林相较好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的保护;着力发展绿色GDP,全面推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全力实施景区新能源环保观光车、瓷城工业园煤改气、城市(农村)污水垃圾循环处理系统等项目建设,组织开展节约一度电、一吨水等一系列环保活动,把城镇建成绿色城市、把农村建成绿色社区、把工业园区建成风景区、把工厂建成花园式企业,从而构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合理构型,努力让城市融入美丽的大自然之中。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的关键是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此,成立了由井冈山管理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井冈山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形成合力。与此同时,加强科学规划,基于经国务院批准的《江西井冈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江西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委托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广州大学、华南植物所、南昌大学等专业规划和研究机构,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专题调研并编制《井冈山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确保井冈山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高起点与高标准,从而在江西省乃至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为全国性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可复制经验和路径借鉴。

(三)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动力和保障是法治,努力做到有序推进,依法管理。依托新《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全国法律法规,并利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权下放的契机,井冈山市(局)加快了地方性生态和环境保护立法工作,致力于构建以《江西省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条例》《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为基础,以城乡规划、景区规划为保障,以各类细则和执行办法为手段的井冈山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与此同时,井冈山市(局)整合各管理部门职能,强化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的综合执法机构,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环境底线,强化执法工作,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生态红线范围保护控制不力的责任单位,实施严格问责,分别追究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行政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对情节严重的,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三、推进井冈山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依据国家2015年公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整体战略部署,以及江西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具体实施要求,井冈地区已形成一个以井冈山为中心,东扩泰和、万安,南扩遂川、上犹、崇义,北扩永新、安福、莲花,西扩至湖南的炎陵、桂东等地的跨省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核心区,并着重在如下六个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一)用科学破解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两难悖论,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

可以说,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两难问题早就存在。由于井冈山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历史上经常战火纷飞,区域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当地人民迫切希望脱贫致富,改革开放以后尤其如此;但另一方面,保护生物多样性并提升林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井冈地区长期以来承担、而且变得日益重要的国家目标。在过去,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这两个目标之间往往呈现为明显的冲突,而过于刚性、“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又使得这一两难问题加剧。例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井冈林场砍伐常绿阔叶林后种植了大片的纯杉木林、柳杉林等。而人工纯林郁闭度高,林内缺阳光,少透风,不利于草本等林下植物生长,林下水土流失严重,造成“远看绿油油,近看浑水流”。结果是,由于生物群落结构不合理,生态服务功能失效,并导致环境退化。然而,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保护区内的所有森林(包括人工林)实行禁伐,也会使人工林不能及时更新改造,并不利于森林生态功能的恢复与发挥,这在本质上也是对环境与发展之间关系的非辩证、不科学认识。

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难题,一方面,井冈山与中山大学科研团体合作,开展了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和深入的科学研究,全面了解井冈山的本地生物多样性资源、环境条件和景观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从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再到动植物物种多样性三个层次,提出了森林经营管理的科学措施:对天然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分类管理;重点保护天然林,对周边次生林和人工林适当利用,从而既发挥其调节气候、水分,防治山洪等功能,还发挥其生产功能;纯林可适当间伐,让其逐步过渡到非单一树种,形成具有乔灌草结构的次生林。另一方面,政府监管中更加强调生态保护与社区参与、社区发展相结合。尤其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选择一些住宿条件和餐饮条件好,具有接待能力的农家做成网络化的服务管理体系,进行统一质量评估、餐饮配送,保证服务质量。这种模式经济、环保、惠民。它在旅游高峰时能为景区分流减压,淡季或农忙季节百姓也不耽误农活,较好地解决了旅游高峰时景区接待力不足和社区利益之间的矛盾。当然,在笔者看来,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教育社区居民提升其环保意识,使保护区与社区之间形成共同责任,实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在符合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发挥其最大的生产服务功能。

(二)将井冈山建成绿色大课堂,使之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井冈山是著名的革命圣地,在这里诞生的井冈山精神,使之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博物馆。朱德总司令的“天下第一山”的题名和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诗词,更是使井冈山的红色旅游价值异彩纷呈。一年四季,国内外慕名而来者不计其数。如今,随着民众生态观光需求的大幅度提升,井冈山的绿色休闲价值又变得日渐凸显。甚至可以说,红色旅游正渐渐让位于休闲度假和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正因为如此,井冈山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需要一个更宏观的规划,其核心是把井冈山的“红色精神”与“绿色价值”结合起来,做一种整体性的挖掘与开发。为此,一个重要的可行性举措,是在井冈山建设“中国生态文明教育培训示范基地”,通过编写和出版系列“(井冈山)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开办生态文明研究、培训与体验班,在培养大批建设生态文明的干部队伍的同时,吸引普通人民群众前来感知优越生态环境的惠益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感性经验,以新的井冈山精神教育、激励广大人民。笔者认为,在这方面,井冈山市政府、井冈山管理局与井冈山大学、井冈山干部管理学院等机构间的合作可以大有作为。

(三)在生态文明建设新视野下探寻扶贫脱贫的新思路、新举措

人们常说,没有井冈山等老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这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但从井冈山地区自身的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环境与新要求,来更新拓宽扶贫脱贫的思路和举措。这其中,总的要求是内外兼修、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并着力于实现革命老区的绿色发展或“绿道超车”。一是要强调思想扶贫。当地群众以从事传统农业为主,对于生态经济的要求往往不理解、不认同。为此,政府要政策引导、支持创新;鼓励掌握生态技术的能人先致富,从而激发群众靠生态致富的热情;加强群众就业技能和生态意识培训,提高群众的绿色就业素质与能力。二是积极探索特色扶贫。比如,通过大力推进旅游发展,开发旅游产品,实现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可以通过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来摆脱贫困,从而有效解决大部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问题。三是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可以充分利用井冈山生态资源优势,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重点推进石斛、井冈山野菜等附加值高的特色林下经济发展,使农业、工业、旅游业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扶持体验式农家庄园等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实现“一产接二连三”。在笔者看来,对于井冈地区而言,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发展应该成为同一个发展过程的两个侧面,而不应将其割裂甚至对立起来,这也是我们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倡建井冈山生态文学创作基地

生态文学既是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凭借其生动、形象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能深入人心,更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往往能够产生理论性著述所难以达到的生态意识普及效果。像红色革命史一样,井冈山地区(包括周边的兴国、瑞金等)的生态文化深厚浓郁、源远流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创作源泉。因此,可以考虑在井冈山建立我国第一个生态文学创作基地,从而使其与井冈山作为红色革命文学创作基地相辅相成、相映生辉。而如果这一尝试取得了成功,它又会极大地丰富井冈山的生态旅游资源,使之成为特色鲜明的绿色旅游目的地。

(五)在革命精神和生态精神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打造新的井冈山精神

在笔者看来,一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做好井冈山精神的生态化阐释。必须承认,“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概括,其中包含着强烈的生态文化或生态文明意蕴,是井冈山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重要指导思想。除了刘孚威等概括的井冈山精神中的“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创新气概,“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优良作风,“为主义而牺牲”的奉献精神,“唤起工农千百万”的群众观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①,“勤俭奋斗”“敢闯新路”和“依靠群众”等理念,都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宝贵思想资源,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新时代的新型革命。20世纪中叶以来,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为主要表现的生态危机,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新旧世纪之交,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交叉频发,表明了这一人类当代危机的日益严重和尖锐。日渐清晰的是,这些工业文明条件下产生和积累的问题,很难在工业文明模式下得以解决,时代要求我们提出和发展新的人类文明——生态文明,这将是人类历史的一次根本性变革。这一巨大的现实性挑战,为我们重新阐释井冈山精神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正如孙中山先生指出的,“革命是追求进步的事业”②,破除旧的以GDP为中心的发展观的束缚,树立新的绿色发展观,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荣共生,作为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也理应成为新时期井冈山精神的应有意涵。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我们需要看到,顺应生态、节俭生活、邻里互助、无私奉献,这些过去更多从红色视角加以阐释的“井冈山精神”,其实有着更为普遍和悠久的文化根基,而这就需要我们从一种更宽广的文化背景和地方性社会与生态中,挖掘、整理其有利于现时代的绿色意蕴。

(六)逐渐从井冈山革命史研究转向井冈山生态史研究

井冈山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这种神圣和神秘感,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来源于小学课文里的《八角楼的灯光》《朱德的扁担》《井冈翠竹》等,文章中描绘的革命领袖的风采和光辉形象,令人崇敬。红色是井冈山研究的主色调,甚至阶级斗争成为了唯一的历史叙述维度或模式,这是历史形成的,但却与井冈山的历史实际并不完全吻合。我们还必须强化对井冈山生态史的研究。这种研究将更全面地讲述“井冈山故事”,不仅会大大拓展井冈山研究的时空范围和内容,也将给井冈山历史提供一套全新的阐释体系,从而为落实绿色发展观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迪与动力。

(本文在井冈山申遗专家、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陈建国研究员协助下完成,特此致谢!同时感谢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的修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