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让科学实验有效地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化”

时间:2024-05-09

罗丰 刘德华

[摘要]科学实验是科学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科学实验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形式,能区别于其他学科,有效地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科学实验应该强调以团队合作和个人独立研究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共同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以此来解决科学实验课中常见的问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化”,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科学实验;儿童成长;自我中心化;去自我中心化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6-0121-04

心理学家对儿童“自我中心化”(self-centred )理论的探讨已经比较详实,但在教育体系中,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有较大的生长空间。“自我中心化”本身具有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生长的寓意,但是在大集体中,儿童过度“自我中心化”也会导致一系列问题,教育者应该辩证地看待儿童的“自我中心化”,利用儿童在“自我中心化”中所蕴含的内在潜力转化成发展的外在可能性,并帮助儿童逐渐去“自我中心化”。科学实验本身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形式特点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一目的。笔者基于长时间的科学课堂的观察和实践,运用观察法,结合儿童“自我中心化”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以期为处理科学实验与儿童“自我中心化”之间的关系提供研究方向和思路。

1科学实验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地位

科学与人的理性结盟,成为人的心智活动的理想。在科学时代,许多古老和新兴的学科,都是在向科学证明其合理地位的过程中发展的[1]。科学在学生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7年秋季开始执行,该标准强调要突出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根据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童年期是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儿童所经历的活动直接作用于儿童感官,帮助儿童建立与科学世界之间的联系,在让儿童了解规则的前提下给予其有秩序的自由,解放儿童的身体和心灵,既有利于培养儿童发现问题和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又能帮助儿童有效地去自我中心化。杜威提出:没有实验方法,个人就不能求知,也不能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来检验自己的知识。缺乏接受他人检验的责任,人们的心理就不可能有理智感[2]。由此可知,科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之处是在遵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让儿童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掌握科学知识以及其他知识,在儿童成长中具有重要地位。

2科学实验中因儿童“自我中心化”而产生的相关问题

2.1儿童“自我中心化”的内涵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存在“自我中心化”现象,都在学习为人处事的过程中实现去“自我中心化”。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的“自我中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心化”,指儿童的知觉活动处于不协调状态,不能将感知的事物的特点进行心理建构,难以形成对事物的整体感知。即儿童倾向于从某个主观的单一的角度看待事物,难以做到从整体出发来看待问题,也难以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看法。二是指儿童尚不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省,注意力持续时间比较短,在提出一个问题或完成一件任务后,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这不利于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儿童关于“自我中心化”的这两个方面的表现,前者是指向物,后者是指向儿童自身的[3]。

2.2科学实验中问题的产生与归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应该强调科学所具有的教育作用,还应从这一角度出发来确定这样一种教育,即它能通过一些极为简单的手段,如传统的“直观教学”,从幼年开启儿童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引导他们采用实验性的方法[4]。实验性的方法在儿童认知发展中地位重要,但儿童阶段的“自我中心化”在科学实验中会引发以下几类问题。

1)部分学生游离于实验之外。处于“自我中心化”阶段的儿童还不具备自觉反省意识,无法自觉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不能将自己的行为与周围世界建立完整的联系,也不能从全局的视角看待自己在集体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因而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部分儿童处于游离状态,与同组儿童之间缺少交流,或对自己的任务置之不理,整堂实验课中找不到活动目标。儿童没有亲自参与实验,就不能品尝到实验课的乐趣和成就感,长久的无目的和失落会演变成“习得性无助”状态,导致其丧失对科学实验课以及与此相关的同一类型课的兴趣,甚至可能迁移到其他学习或生活中去。

2)實验室纪律较差。如果实验课安排在实验室上,那么实验室上课要比在教室上课嘈杂,实验室设备比较多,并且实验室的环境布局以一种新型的方式呈现在儿童眼前,儿童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亲和力,并很容易表现出其“自我”的最真实的状态。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新环境单一的感受中,其“自我中心化”现象表现更明显,儿童的注意力也被分散,课堂纪律散乱。尽管科学实验过程需要被解放的儿童的参与,给儿童更多释放自我、解放自我的空间,但也会由于儿童的“自我中心化”而导致纪律难管、活动难开展的问题。

3)实验过程与结果间关联性不强。处于“自我中心化”阶段的儿童对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内在关联把握不准,难以对自己在实验中的思维状态进行反思和自省,从中汲取经验,掌握方法。实验课达不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有:(1)教师急功近利的心理,教师急于让儿童成功实验,掌握知识点,从而完成自己预设的实验目标;(2)儿童习惯从“自我化”的视角来思考问题,还不具备自觉学习和反思的能力,离开教师的指导和要求,儿童容易处于无序状态,并且不善于从已有的实验经验中进行反思;(3)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有局限性,难以从整体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事物,局限于直观的感官。这些原因是实验难以进行的原因,对其进行改进有利于实验的完成,同时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3科学实验如何有效地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化

皮亚杰明确指出儿童的“自我中心化”是在认识上的意义,而不是在道德上的意义。这就意味着自我中心不包含自私或自高自大的涵义,它不涉及道德价值评判。自我中心是一种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客观现象,是“一种稳定的,无意识的认识错觉”[5]。因此科学教师应该理解和包容儿童在“自我中心化”方面所表现出的问题和行为,并以研究性的眼光处理教育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3.1以团队合作和个人独立研究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实验课强调儿童自主动手操作,课堂上容易显得比较乱,要了解如何让这种混乱变得有秩序,即让儿童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有序地进行实验和活动。首先,在实验课中要以团队合作和个人独立研究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儿童对于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性观念或意识的建构立足于“自我中心化”的同时,也就是将他感觉着的外部世界挟裹进了他的本能、感知、情感、欲望、意志等所组成的内部主观世界中[6]。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将自己指向事件场的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儿童趋向于表现自己,乐于让他人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进步,但由于儿童关注的视角有限,导致对他人的关注和自己的关注方面有所偏颇,从而导致对个体评价不全面。在实验课中,教师应该试图将儿童的部分视线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对他人、对团队的关注上来。小组合作中应该重点注意的问题是分工明确、考核合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规则。科学课教师将儿童进行分组,每组成员在6人左右,对每位儿童的分工要细致,让儿童了解自己的任务,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串联”式的,小组中任何一个成员缺席都会导致小组合作的失败,小组成员完成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任务的一部分,小组成员只有在各司其职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实验。与此同时,团队合作也应该以“并联”式存在,每一位队员都可以独立运转,完成一项工作,这两种形式同时存在,影响着小组的实验状态,彰显出小组成员的个体独立性和合作。在考核方面,应该制定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除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外,儿童自己能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及组员的表现做出评价,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在实验目的和规则方面,在做实验前,教师要帮助儿童明确实验的目的,根据已有的经验和逻辑提出假设,设定实验步骤,有条理地进行实验和探究。儿童需要外在的规则对其进行行为的限定,从而遵守规则来符合教师以及同伴群体对其在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期待。科学实验课的规则涉及实验室仪器的使用规则、上课纪律规则、思维推理和实践操作规则等,学生必须在明确规则的条件下才能有序参与实验过程。

3.2培养儿童的共同兴趣

心理学上将兴趣定位为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选择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杜威提出共同关注范围的不断扩大与个人各种各样能力更多地得到解放,是民主特点的体现。这一方面需要更加个性化,另一方面又需要更加广泛的共同兴趣,在科学实验中,儿童的个性和共同兴趣有利于为儿童创造民主的环境,引导儿童关注大家的共同利益、共同兴趣[2]。共同的兴趣是儿童从纯粹的自我视角转移到他人的集体的视角上的重要桥梁,实验活动是儿童的共同兴趣的摇篮和载体,共同的兴趣意味着共同的话题、目标、动机、行为取向,儿童对自身的关注与对他人的关注是同时存在的,两者存在互利共赢的关系。(1)培养儿童在科学课堂上的共同兴趣,要调动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儿童的好奇心是非常浓厚的,从与其生活有关到充满奇幻色彩的外太空,只要为儿童提供发言的机会,他们可以以一种充满疑问和发现式的眼光去看待成人眼中自然发生的事态,并且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发挥的是一个榜样性的示范作用,那么儿童是勤快的,敢于尝试,勇于犯错,因此,在调动儿童的好奇心方面,应该在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给儿童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其对探索科学世界的热情,这是儿童从事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儿童的好奇心有利于激发儿童的自我意识,这是儿童一切情感的基本出发点,儿童对科学实验和探索的好奇心引导其思考、求知,冲破个体对自我中心的思维定势,走向自我与知识、自我与他人的统一。(2)调动儿童的兴趣需要让其知识处于相对贫乏状态,相对贫乏状态是指儿童对各种各样的知识或者事物有基础性的了解,这种了解足以让儿童在此后了解到与其相关知识的时候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但儿童对此方面的了解是处于不饱和状态的,能调动儿童对相关知识的追求,也就是处于一种相对贫乏状态。处于相对贫乏状态的儿童有对外界或者未来事物的追求和渴望,让儿童对未知的知识有所敬畏。相对贫乏感能帮助儿童意识到自身对外在环境资源的依赖,其身心需求与现实拥有的资源之间不完全对称产生的相对不平衡感让儿童成立体化的自身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双向思维来解读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科学教師在平时课堂上为儿童提供贫乏点,帮助其处于相对贫乏的状态,而一旦在科学实验中教师为儿童提供比较丰富的知识以及充足的自由,让其双手、双眼、双耳、嘴巴、头脑、心灵等得到充分解放,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会得到极大的发挥。这种相对贫乏状态有助于激发儿童学习事物的能力。(3)共同的兴趣既强调兴趣,又强调这种兴趣是为儿童所共有的,具有共趋性。共同的兴趣有利于在科学探索时将儿童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组合在一起,做成功实验是每一位成员的心愿,这就减少了在实验中的摩擦和阻力,教师需要照顾到每一位儿童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涵盖面广,涉及到对享受成功喜悦的喜爱,对团队合作相互帮助本身的喜爱,对全身心从事某项活动的喜爱,对外界好的评价的渴望等,这些趋向性在小组的实验活动中会表现为在对合作成功的期待中,这种期待反过来又会落到每个儿童身上。培养儿童的共同兴趣能帮助儿童感受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身的价值,如果仅凭自己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过分强调自我的价值和地位是不正确的,而应该从整体而非片面的视角去看待他人在整个事件中所处的位置,对在集体中自己的言行或者思维能有一定程度上的反省意识,不能用自己的观点代替所有人的观点,在内在的思想转化成实际行动那一刻考虑集体利益。小组其他人员由共同兴趣组合能形成无形的力量,为个体成员提供反省自身思维的外在动力,儿童反省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其去自我中心化的重要方式。

3.3培养儿童的自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儿童的自主反思意识与能力既有利于其养成对自己生命负责任的态度,也能理解自己在生命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单一的“自我中心化”视角转向多中心视角。熊小青提出生命自觉是指人有能力以社会或者群体为参照物来定位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有通过努力学习来追求更高的需求,又能鞭策自己在实践中去掌握方法、获得资料,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的愿望[7]。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主反思,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反思意识和能力。科学实验课是做出假设→进行推理→找事实、证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儿童成功实验证明假设正确与否并不是实验的终结,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过程中,让儿童谈谈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采用的解决办法,教师鼓励儿童指出自己以及其他儿童在实验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并引导儿童树立善于发现错误的良好品质,发现缺点并可以有效反思和改进能帮助自己和他人不断进步。儿童对自己反省思维的益处不能很好地理解,因此教师首先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验,让儿童自己记下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实验过程、内心的想法、发现的问题、团队成员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改进意见,如果是低年级儿童,教师采取谈话的形式进行。在实验课中提高儿童自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调整实验方法,让团队能找到一种更加有效的合作方式,相互改进缺点,这种方式有助于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化”,关注每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提高自我反思能力,这种通过具体的实验而获得的经验更容易进行迁移。

教师应以善于发现的眼光敏锐地找出科学实验课中出现的问题,了解问题的出现与儿童阶段的“自我中心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利于科学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化”,协助儿童积极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作宇.问题之源与方法之镜[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50.

[2]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陶志琼,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87-290.

[3] 李辉.去自我中心化: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98-103.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43.

[5] 周芳.论皮亚杰自我中心主义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6):187-191.

[6] 丁海东.论儿童精神的自我中心主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2):151-155.

[7] 熊小青.生命自然與自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60.

AbstractScientific experiment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science class, because scientific experiment emphasizes the form of independence, cooperation and inquiry, can distinguish from other disciplines to help children to"self-". Scientific experiment should emphasize the combination of teamwork and individual independent research,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mon interest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students′ self-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so as to solve common problems in scientific experiments can help children to into decentration. and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growth of children.

Keywordsscientific experiment; children growth; egocentric;decentration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